居易弗易

这是大唐贞元五年(789)的盛夏。红彤彤的太阳徐徐滑下山坡,将衢州城的天幕渲染成一块五彩斑斓的薄绸。

一个青年守着酷暑,在家中挥洒翰墨。他十七八岁的模样,容貌清秀,白绢搭头,鸡距笔牢牢攥在指间,肘动手移,素笺上便冒出行行“小银钩”。他正在誊写一封书信。在他的身后,两个家僮扯着一卷长长的书轴呆立着,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几个字格外醒目。

“居易,居易!”

一位花甲老人在夫人的搀扶下朝这边走来。

“父亲大人有何吩咐?”

青年匆匆走上前来,朝老者行礼。

“吾儿可知何为‘行卷’?”老者问道。

“科考应试之前,早早地将自己的得意之作写成卷轴,投谒名公巨卿,希求赏识和推荐。这等大事,孩儿岂能不知。”青年道。

父亲点头,接着问道:“行卷时所需之物甚多,除了佳作,拜谒书信可曾准备?曾在天朝秘书省记录政务、编撰国史的前著作佐郎顾况大人路经衢州,此乃千载难逢的良机。为父陪你去可好……”

这话被一阵剧烈的咳嗽声打断了,老者弯下腰,喘着粗气。夫人连忙扶他坐下,一边帮忙抚背,一边温和地对儿子说:“你知道的,父亲是为你好。”

这个被唤作“居易”的青年一阵自责。老父亲明经出身,为人正直,任徐州彭城县令时,平叛护民,颇有政绩。无奈不在高位,对儿子的事心有余而力不足。眼下,儿子的前途成为压在他心头的一块巨石。

“唉,母亲!”提起母亲,他就心酸不已。端庄、善良的母亲八岁丧父,十五岁就嫁出来做续弦妻子,比父亲小了整整二十六岁,老夫少妻,常常被人议论。在她的内心深处,最期待的是儿子们能有出息,让她挺直腰杆,扬眉吐气。

此时的朝廷选士,尤其是进士科,采用的是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学子们不得不走出书斋,四下寻求豪贵之人的青睐。连李白、杜甫那样的天纵英才,都“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到处干谒公卿,希望他们提携或向礼部推荐自己。白家虽为官宦世家,却并非显贵,朝中无人。父亲年衰,恐要在别驾这类职位上蹉跎终老。没有王侯将相或有文学声望的人相助,纵是酒香,恐怕也要埋没在深巷之中。

想到此,青年不禁忧心如焚。他向父亲母亲施了一礼,说:“孩儿不孝,让二老操心了。不敢劳父亲大驾,顾大人借住衢州一事,孩儿已打探清楚。行卷所需的诗文卷轴、自家名帖、求见书信以及奉币,一应齐全,这就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