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游杂忆
  • 胡适
  • 746字
  • 2023-08-23 19:00:35

胡适小传

胡适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作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他原名胡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1891年12月17日,胡适生于上海,早年丧父,随母返乡入新式学堂读书,后随兄到上海就读梅溪学堂。1906年他考入中国公学,同年在校刊《竞业旬报》发表章回小说《真如岛》,从此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1910年他赴美国康乃尔大学留学,初习农科,后转入文理学院,改修哲学、文学;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拜杜威为师,此后一生信奉杜威的实用主义。

在哥伦比亚大学期间,胡适关注国内新文化运动,应陈独秀之邀,写成《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1月该文发表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上。这是最早全面系统地提倡白话文的文章,对新文化运动有指导意义。与此同时,他试作白话诗。刊载在《新青年》上的胡适的八首白话诗是新文化运动最早的白话新诗。三年后他结集出版的《尝试集》是新文化运动以来第一部个人白话诗集,在中国新诗史上颇具开创性。《尝试集》收录的诗作即物感兴的居多,无论是写蝴蝶的孤单,还是鸽子的如意、乌鸦的任傲,都寄寓了诗人对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新诗在语言形式上有较大的革新,不仅全用白话,而且不拘平仄,不限长短,诗句浅白,但耐人寻味,真切地表达了诗人为进行诗歌革新而作“尝试”的美好愿望。

1920年后,胡适陆续对《水浒传》《红楼梦》等古代白话小说进行研究,在版本和作者的考证上有独到见解。

五四运动以后,胡适在思想上逐渐趋于保守,主张“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1928年他受聘担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1931年回北大任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

抗战期间胡适一直任驻美大使;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到美国,次年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图书馆馆长;1957年回中国台湾任当地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胡适因心脏病猝发逝世于台北。

(编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