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扬威朝鲜,崭露头角

就在袁世凯进退两难之时,他的老师张骞劝慰他说:“你初来乍到,不宜冒进,可以先维持现状,等待时机,一击必胜。贸然行动反而会让军营里的人更加看轻你。”

袁世凯觉得老师说的很有道理,就听了老师的建议,在军营的生活纪律和作风上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在日常训练上则十分认真,这样的松弛有度,再加上他出手大方,和军营里很多人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就这样到了春节,军营按例放假五天。很多士兵离开返乡,留下的也普遍心思涣散,赌博、喝酒、嫖娼横行,整个军营乌烟瘴气。

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袁世凯巡视完回到自己的营地休息。半夜,他被一个差役叫醒,说有两队人因为赌博在营地里打了起来,还拿起了枪对峙。

袁世凯赶忙请老师张骞一起前去察看,到了营地,就看到大约有一百多个人打得正酣,还有人不知道是喝多了还是受伤了躺在地上。

他朝人群高声喊道:“我是营务处帮办袁世凯,奉大帅的命令,全权查办今天的事情,双方立即停手,不然法不容情!”

然而这几句喊话并没得到任何回应,于是袁世凯命令稽查队的人,一起拿出手里的枪朝天空开枪示警,二十几声枪响过后,众人终于停了手。

袁世凯脸色铁青地说:“平日你们违反军纪,小打小闹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今天竟然公开械斗,我决不轻饶!”

械斗的起因是一个叫陈成的军官,因为赌资纠纷,和另一位军衔不如自己的人起了冲突,进而演变成了两队人马打群架。

在了解事件起因后,袁世凯下令:“陈成身为军官,聚众赌博,开枪伤人。来人,把陈成拿下,交给大帅发落!”

陈成是跟着大帅吴长庆南征北战的三品顶戴,自然看不上袁世凯,蔑视地说:“你一个打杂的帮办,无权发落”,并不断辱骂袁世凯,他麾下的士兵也都簇拥了过来。

袁世凯觉得此时应该快刀斩乱麻,于是心一横,再次下令:“为严肃军纪,稽查队就地斩绝陈成,阻拦者,一律格杀勿论!”

随后,稽查队的队长抽出大刀,在众人还没反应过来之时,陈成已经身首异处。袁世凯接着说:“所有聚众斗殴的人马上放下武器,如果违命不遵,陈成就是下场!”

两队人马都被眼前的景象吓傻了,纷纷丢掉手里的武器,动乱得以平息。袁世凯让两个人留下来善后,接着让人绑了自己,去吴长庆的军营请罪。

刚一进门就下跪磕头,说:“袁世凯假传帅令,斩杀三品顶戴,请大帅发落!”

吴长庆听到后很震惊,在听张骞说完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他佯装生气说:“假传帅令有损军纪,一定要严惩!罚袁世凯一个月饷银,并回营面壁思过。”

紧接着又说道:“本帅向来赏罚分明,袁世凯临危不乱,果敢刚毅,平息军营动乱,即日起升职为营务处会办。”

袁世凯听到自己不降反升,而且惩罚轻微,于是马上磕头谢恩。

其实,淮军作风松散、赌博嫖娼横行的事情吴长庆并非不知道,只是碍于大家一起走南闯北的情分,不知从何入手整顿。袁世凯这次杀鸡儆猴,起到了很好的震慑作用,也因为这件事情,他在军营里的威望大增。

但说到底,他也只是在军营里整肃军纪,并没有上阵杀敌,建功立业的机会。不过,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了。当时的朝鲜,是大清朝的属国,朝鲜国内发动了武装起义,历史上称为“壬午兵变”。

1863年,32岁的朝鲜国王李昇突然去世,因为没有子嗣,王位最终落到了四弟的儿子李熙头上,当时的李熙只有12岁,无法掌管政务,便由父亲大院君代为处理。

李熙15岁时,大院君把自己的侄女闵氏选为皇后,闵氏出身于没落家族,背景单纯,大院君原本以为这样就可以把儿子和儿媳牢牢掌控在股掌之间。

殊不知闵氏城府极深,而且善于拨弄权术,在她的离间下,大院君的势力逐渐衰落,一直到李熙22岁时,大院君被迫把政权交还给儿子,然而李熙生性懦弱,大权的实际掌控者其实是闵氏以及她的亲族。

就在政权交接时,日本趁机攻入朝鲜。大院君执政时,跟随清朝一起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日本的这次出击,打开了朝鲜的国门,还在朝鲜取得了外交、贸易等特权,并且日本还邀请了很多朝鲜贵族到日本视察,其中就包括闵氏一族。

当时的日本,在经历了向西方学习,大力发展经济,振兴工业等诸多变革后,国内万象更新,闵氏逐渐亲近日本,还答应了日本军官帮他们训练一支新式军队。

自此,新旧两派势力形成,新式军队俸禄丰厚,意气风发,而旧式军队则被不断剥削,不仅没有饷银,还亏欠粮食,矛盾日益激烈。

在旧式军队被拖欠了13个月的俸禄后,终于有一天,他们领到了发放的粮食,然而粮食里面掺满了沙子和糠,根本没法下咽。于是就与送粮食的人发生了冲突,暴乱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很快就形成了反动起义。

起义军的首领去寻求大院君的帮助,大院君表面上推脱,却在暗地里开始一系列有计划的行动。闵氏一族多被杀害,训练新军的日本军官被斩杀,日本公使馆被包围,公使为了逃命,放火烧了使馆,趁乱逃走。

很快,士兵打进了王宫,闵氏化身成民女逃出宫,李熙乱了阵脚,紧急召大院君入宫,帮忙平息动乱。至此,大院君再次执掌朝政。

属国发生政权暴动,吴长庆的淮军被选定去平息动乱,袁世凯跟随着吴长庆和老师张骞,以及当时的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带着3000大军一同坐船赶赴朝鲜。

在临近登陆点马山浦时,袁世凯自告奋勇带领一队人马组成先锋队,先上岸安排大军的饮食和住宿,并且和先锋队约定了最严格的军纪,不准烧杀掳虐,违犯军纪者,一律斩首!

在处决了几个违犯军纪的士兵后,整个军营风气渐清。吴长庆对此,还专门交代各军营军官,说:“你们都看到了,袁世凯谁的面子也不给,犯错一律军法处置,回去之后都严格管束各营的士兵,触犯军规,我也救不了你们。”

在大军驻扎完成之后,提前来朝鲜探听消息的清朝代表马建忠,来向吴长庆汇报朝鲜现在的情况,他说:“现在王宫内部,闵氏和大院君的两股势力还在抗衡;外部,日本人虎视眈眈,借着使馆被烧的名义,派兵进驻汉城,伺机吞并朝鲜,实则是觊觎大清,因为朝鲜是距离京城最近的属国。”

此时,大家对于出兵与否陷入了争执。出兵镇压,必然会把日本卷入战争,胜负不好判定,而且朝鲜会陷入更加动荡的局面。和平解决,就需要抓捕这次动乱的主谋大院君,还大权给李熙和闵氏。而大院君一向视清朝为上国,与清友好,闵氏则一心投靠日本,与清分割,后续的管理势必困难重重。

经过了很长时间的讨论,大家最终决定不诉诸武力,不动声色地抓捕大院君,这样不仅可以安稳局势,对日本人也有所交代,避免引发更大的战争。

第二天,马建忠收到了大院君的来信,信里提到日本人提出了苛刻的条件,并限他三天内答复。如果等不到满意的答复,日本必将兵临城下。大院君请马建忠到王宫商量对策,马建忠觉得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于是向吴长庆要兵,随自己一起赶赴汉城。

吴长庆叫来了袁世凯,让他马上带领先锋队护送马建忠去王宫。

大院君此时就像热锅上的蚂蚁,虽然发动政变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但自己终归名不正言不顺。闵氏要回京的消息也不断传出,整个京城人心惶惶。还有日本像一只恶狗一样,要求赔偿,以及获取更多的利益,如果拒绝,日本一旦出兵,以朝鲜的军力根本无力抗衡,整个国家必将陷入灾难。

马建忠的到来对他就像一根救命稻草,但他又疑心清朝政府会不会把自己当乱军平定。刚见面,大院君就问:“马大人见到带兵的大帅了吗?此次前来带了多少人马?”

马建忠回复道:“大清此次前来,带了五艘军舰,三千士兵。我此次前来,只带了五百先锋队。”

大院君听到清朝派来的兵马多于日本,稍稍放了点心,又问:“听说大军这次出师名义上是帮助小国平乱,不知有何计划?”

马建忠听到这样的问题,自然知道大院君的疑虑,于是便回复说:“平乱的说法并不准确。我大军此次前来,是帮助属国稳定秩序,如果大院君能够平息杀戮,安稳秩序,大军自然不会动一兵一卒。”

接着大院君又询问了五百先锋队的驻地,是否要进驻宫中,马建忠断然否定地说:“这五百人是为了保护我的安全,已经在城外驻扎。”

经过这番谈话,大院君打消了自己之前的疑虑,相信了大清这次派兵的确是为了帮助自己稳定朝局。

第二天上午,吴长庆在马建忠的陪同下,入宫拜会大院君,随行的还有袁世凯以及其他二十几名护卫。

在行过见面礼后,大院君首先感谢了清军的援助,并急于撇清自己乱军的印象,说:“朝鲜这次动乱,都是因为当权者不体恤下民,导致群情激愤,进而起义。没想到事态逐渐严重,国王紧急召我入宫主持朝政,现在总算平息了一点,但日本又提出了如此苛刻的条件,朝鲜在内忧外患当中,实难立足。”

吴长庆适时地说:“此次平息动乱,大院君功不可没,朝廷在知道了朝鲜现在的处境后,急忙派我前来相助,对外宣称帮忙平息动乱,其实是掩人耳目,实则和大院君一起对抗日本。我已率三千大军而来,想必日本不敢轻举妄动。在与日本谈判时,我们也会与大院君一起,从旁协助。”

接着他们对日本提出的七条要求,逐一进行商讨。大院君态度强硬,否决了增开贸易口岸、同意日本兵进驻汉城等绝大部分条件,并提出尽快整肃军纪,全力对日。

第二天,大院君依照礼法回访吴长庆,在他进门后,随行的人员就被袁世凯带到了一间营帐里,那里已经备好了美食美酒,护卫长以自己在执勤期间不能饮酒拒绝了,袁世凯便以茶代酒,一杯茶水下肚,护卫们很快都昏迷了过去。

在把昏迷的随行人员都捆绑好之后,袁世凯向吴长庆报信说:“晚饭已经安排妥当,马上就能开席”,这表示随行的人员已经都解决了。

马建忠语气突变,质问大院君:“你可知道,朝鲜的国王都是大清册封的?”

大院君回说:“知道。”

马建忠接着说:“国王由大清册封,而你趁乱窃取大权,把国王赶到了王府,自己主持朝政,篡位之罪实在难以饶恕!”

大院君到这里才发现形势不妙,转头看吴长庆,吴长庆说:“念在你与国王的父子之情,理当从宽,请马上到马山浦,乘船赶赴天津,听朝廷处置。”

大院君还没回过神来,袁世凯带着先锋队就把他请进了轿子,一路押送到了马山浦,交付水军统领丁汝昌押送回朝。

大院君被抓捕,朝政又回到了李熙手里,之前的叛军在听到风声后纷纷四散逃命,政局逐渐稳定了下来。

吴长庆在向朝廷复命的折子里,提请了这次平息动乱的有功人员,把袁世凯列为首功,对袁世凯表现出的敢当先锋、心思缜密、行动果断给予了很高的赞赏,并请求朝廷将他升为正五品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