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主角是这样炼成的
- 金戈铁马繁花落:南北朝的动荡年代
- 张程
- 6253字
- 2023-08-31 10:15:16
一
谈到南北朝,首先要来认识一下主角拓跋部落。
拓跋部和魏晋时期建立五个燕国的主角慕容部一样,都属于鲜卑族,都发源于东北地区。和慕容鲜卑的“少年得志”不同,拓跋鲜卑在历史上长期是一个“跑龙套的”,直到南北朝时才熬出头做了主角。
拓跋鲜卑作为中国古老的民族,可能发源于现在东北嫩江流域和大兴安岭附近地区,后来南迁。拓跋部的迁徙,不是渐进的松散的迁徙,而是所有部落人民集体性的彻底迁走,因此事后难以确定他们最初的居住地。等拓跋部发达后,《魏书》上说他们祖上发源于“大鲜卑山”,在山上凿有石室作为祖宗之庙。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还曾派人去祖宗发源地祭祀,《魏书》抄录了祭祀的祝文。后人对拓跋部的发源地始终有争论,直到1980年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伦春旗大兴安岭北段巅峰东麓的嘎仙洞内发现了石刻铭文,与《魏书》所记载的祭祀祖宗之庙的祝文完全相同,这才证明嘎仙洞就是拓跋部落的祖宗之庙。而大鲜卑山就是现在的大兴安岭了。当时,拓跋部处于原始的氏族部落阶段,没有明显的阶级分化和组织形式。
南方温润的气候和丰饶的物产,对远处大兴安岭的拓跋部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恰好在东汉时期,占据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被东汉打败西迁,空出了一大片无主的土地。拓跋部趁机向南、向西迁移,逐步占领、消化了原来匈奴人的领地。到东汉桓、灵二帝的时候,拓跋部已经生活在现在的辽河西部地区,开始了游牧生活。此后,他们沿着阴山山脉继续向西南迁徙,进入到内蒙古南部地区。
随着越来越靠近中原地区,拓跋部开始进入传统史书的视野。不过他们仅仅被当做可有可无的配角,出现在朝贡表演和边地逸闻之中。拓跋部的人有一个特殊的习俗,喜欢剃掉头顶的部分头发,再把周边的头发编成小辫子垂下来,所以他们被东汉称为“索头鲜卑”。
拓跋部的游牧生活过得比较滋润,部族人口不断增长(其中也吸收了部分匈奴残部)。他们保留着氏族社会的特点,加上不断迁徙向未知的前方,内部凝聚力特别强。到了三国时期,拓跋部出现了一个杰出的领袖,叫做拓跋力微。他担任大酋长时,带着部落大规模南下,最后迁居到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一带。力微施行强权统治,部落中有首领不服从号令或者仅仅是没有按时参加部落集会就会受到严刑惩罚。这从反面证明,当时的拓跋部已经逐渐告别氏族社会,大酋长废除了民主推举而变为世袭,部落开始出现政权的雏形。不过,力微还没有组建明确的政权形式,更没有编练固定的军队,还是有事的时候就召集部落,没事的时候听任部落四散游牧。
力微先是臣服于三国中的曹魏,后来又是西晋的藩属。拓跋部和中原王朝展开了积极的交往,用北方的皮毛、牲畜交换中原的粮食、布匹和金银。魏晋为了笼络拓跋部,不时给予丰厚的赏赐。拓跋部落的力量进一步增强。力微还派儿子沙漠汗去洛阳当“质子”(人质),结果沙漠汗严重汉化,几十年后返回草原时俨然是一个汉族贵族的做派了。拓跋贵族们接受不了沙漠汗,又担心力微将位子传给他,就设下埋伏将沙漠汗暗杀了。
据说力微活了一百多岁。北魏建国后,追谥他为“神元皇帝”,庙号“始祖”。
这应该是一个民族在童年时期编造的神话。拓跋鲜卑类似的神话还有他们在迁徙过程中经历的“九难八阻”,以及如何在上天的帮助下战胜诸多困难,等等。神话迭出,恰恰说明了一个民族还没有发展成熟。
力微死后,拓跋部出现了短暂的动荡,最后力微的孙子拓跋猗卢重新统一了拓跋部落。猗卢很有祖父的风格,并且将祖父的强权统治发扬光大。他屠杀了任何胆敢挑战自己权威的部落贵族和百姓,进一步打破了部落内部的民主传统,把权力都集中在自己手中。当时,中原大乱,强大的拓跋部自然成了北方各派争取和利用的对象。猗卢支持的是西晋的残余势力,和刘琨势力一起四处出击。由于刘琨出面争取,西晋在愍帝建兴三年(315年)封猗卢为代王。拓跋部落第一次有了明确的政权名称和形式。猗卢也彻底从一个部落联盟的大酋长变成了割据势力的君主。
猗卢死后,拓跋部又经历了短暂的动荡,直到东晋咸康四年(338年)猗卢的侄孙拓跋什翼犍成为新一任代王。
什翼犍根据史书的描绘,天生就是君王像。他“生而奇伟,宽仁大度,喜怒不形于色。身长八尺,隆准龙颜,立发委地,卧则乳垂至席”。如果什翼犍真长成这样,的确不是“凡人”。什翼犍的经历也很传奇。他从小被当做“质子”前往后赵,居住在赵都襄国(今河北定县)多年,汉化比较深。什翼犍学会了不少汉族的政治话语和手腕,比凶悍的同胞们更懂得收买人心。比如他有一次在作战中被射瞎了一只眼睛。后来抓住了射箭的敌人,大臣们提议将射箭的人活活割死。什翼犍说:“各为其主,何罪之有?”于是将其释放了。
在政治上,什翼犍对拓跋部落的贡献是里程碑式的。如果说爷爷猗卢为拓跋鲜卑描绘了政权的蓝图,那么孙子什翼犍则实现了这个蓝图。他设官分职,颁布法律,制定国家机构,正式建立了代国。拓跋人建国过程中,汉族人帮了大忙。什翼犍以汉人燕凤为长史、许谦为郎中令,帮助自己建立法制。经过一番作为后,拓跋部势力大长,统治区域东到现在的辽宁,西到甘肃一带,南距阴山,北尽沙漠,面积几百万平方公里。拓跋部的军队有多少呢?史书说什翼犍“带甲四十万”。这就过于夸张了。如果什翼犍真的有40万武装,早就可以争夺天下了。比较可信的是,这40万人可能是拓跋部能够动员的所有青壮年的总数。那时候,部落有事,青壮年都得跨马横刀出征,在一定程度上大家都算是军人。
什翼犍还想走得更远,让部落定居下来。他计划在盛乐等地筑造城池。可是,以他母亲为代表的贵族们反对定居。他们的理由是,一旦定居下来就可能遭到敌人的包围,到时候连回旋的余地都没有了,还不如游牧来得安全自在。什翼犍觉得有道理,最终放弃了筑城定居的计划。
初生的代国四处征战,到处掳掠,日子过得挺滋润。可惜什翼犍的运气实在不好,遇到了更强大的敌人——前秦。前秦在苻坚的率领下,逐一消灭北方割据势力,势力如日中天。苻坚不能容忍代国的存在,于376年率领50万秦军大举北伐拓跋部。什翼犍硬着头皮应战,结果败得一塌糊涂,仓皇向蒙古高原逃亡。沿途因为缺乏粮草,拓跋部伤亡惨重。屋漏偏逢连阴雨。什翼犍的庶长子拓跋寔君又听信谗言,先杀储弟,后杀什翼犍。什翼犍时年57岁。苻坚捕杀了拓跋寔君,将拓跋鲜卑残余分别划归匈奴刘库仁、刘卫辰两部治理。代国正式灭亡。
二
如果是一般的部落,遭到如此重创,在历史舞台上的戏基本上就算唱完了。可拓跋部不是一般的部落。他们在常年的迁徙和游牧中强化了内部凝聚力,如今即便亡国了相互之间还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一心谋划着复国。同时,他们要感谢动荡的年代。乱世中隐藏着大把的机会。
383年,前秦在淝水之战中惨败。被它征服的北方各族纷纷复国。386年,散落的拓跋部落一致推举什翼犍的嫡孙、16岁的拓跋珪为代王,正式复国。拓跋珪移居盛乐,不久改国号为“魏”。为了与三国时的曹魏相区别,历史上将拓跋珪建立的魏国称为“北魏”。拓跋珪就是北魏的道武帝。
拓跋珪称魏王后,陆续击败周围部落,兼并刘卫辰等匈奴部落(刘卫辰的儿子刘勃勃逃脱拓跋人的追杀,后来改名赫连勃勃,建立了夏国),势力日益强大。当时北方最强大的割据势力是慕容鲜卑建立的后燕。拓跋珪和后燕皇帝慕容垂有亲戚关系。他的爷爷什翼犍曾向前燕的慕容皝求婚,迎娶了慕容皝的妹妹。按照辈分来排,拓拔珪是慕容垂的外甥。北魏起初也向后燕称臣,作为后燕的附庸。慕容垂很关照什翼犍这个小外甥,客观上他也需要在北方有个盟友安定边境,牵制其他部落。所以,北魏和后燕很快进入了蜜月时期。拓跋珪得以全心全意在北方作战,有的时候兵力不够还向舅舅慕容垂求援。慕容垂也很爽快地出兵相助。
但是拓跋珪并不甘心做后燕的附庸,所以当慕容垂封他做西单于、上谷王时,他就不肯接受。又过了两年,他的羽毛更加丰满,对燕的态度更有变化。388年,拓跋珪派堂弟拓跋仪出使后燕首都中山。慕容垂问他,魏王为什么不亲自前来朝贺?拓跋仪回答说,北魏和后燕的先世都是晋朝臣子,两国应该世代结为兄弟,委婉地提出了地位平等的主张。一心荡平天下的慕容垂对此很不快。而拓跋珪等人看到“燕主衰老(慕容垂63岁了),太子暗弱”,判断后燕强盛不了多久。北魏暗暗有了兼并后燕之心。
后燕不久发动了灭亡西燕的战役。西燕向拓跋珪求援,拓跋珪出兵援助。西燕灭亡得太快,北魏军队没有赶上与后燕兵交锋。但如此一来,北魏和后燕已经处于敌对状态了。慕容垂灭掉西燕后,下定决心要远征北魏。395年,慕容垂以太子慕容宝为主帅,率领后燕主力大举进攻北魏。拓跋珪避其锋芒,坚壁清野,带着军队和百姓隐藏在黄河南岸河套地区。害得慕容宝在黄河以北游荡了几个月,硬是找不到敌人战斗。初冬很快就到了,慕容宝失去了战斗意志,又风闻父皇慕容垂在后方病危,仓促决定撤退。为了防止北魏军队追击,慕容宝撤退前留了一手。他烧毁了黄河上的所有渡船,以为这样北魏就无法追击了。不想,拓跋珪挑选了两万精兵,亲自披挂上阵,踩着黄河的薄冰尾随而去。最后在一个冬天的早晨,北魏追兵在参合陂包围了还在睡梦中的后燕大军。一场决战变成了屠杀。慕容宝仅带少数人仓皇逃命。北魏大获全胜,仅战后俘虏的燕军就有四五万人。拓跋珪残忍地将这些俘虏全部活埋了。
这场战斗扭转了北魏和后燕的力量对比。慕容垂郁郁而终,拓跋珪趁热打铁,大口大口吞噬后燕的领土。396年,北魏占领了并州(今山西地区),并越过太行山进入冀州(今河北地区)。拓跋珪亲临阵前,魏军包围了中山城。后燕在生死关头,慕容家族却还在内讧。继位的慕容宝要求辽东龙城(今辽宁朝阳,是慕容鲜卑的老巢)的军队南下增援。不想龙城方面希望慕容宝早死,可以争夺帝位。最后无奈之下,慕容宝放弃中山,带领精干军队北逃。其实,中山城内的多数百姓都有亲友在参合陂被魏军杀害或者活埋,抵抗意志很强。他们在慕容宝逃跑后,又坚持抵抗了半年。后来因为弹尽粮绝,中山城被北魏攻克。这回,拓跋珪吸取教训,没有大开杀戒,还抓紧救死扶伤,收揽人心。
自此,后燕被截为两段。慕容宝北逃后,势力融入北燕。南边的后燕势力以困守邺城的慕容德为核心。慕容德在北魏的逼迫下,南逃山东,势力转化为南燕。后燕大部被北魏吞并。398年,拓跋珪称帝,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势力。
拓跋珪不仅建立了赫赫武功,在文治上也颇多建树。攻占并州后,拓跋珪仿照汉族政治制度建立台、省等官署,又在地方上设置刺史、太守等官。这些官职都由三个人同时担任,比如某州刺史同时有三人。一人是拓跋宗室,一人是鲜卑贵族,还有一个人是鲜卑平民或者汉族人。当时地方上治安不好,地方官的主要职责就是抓强盗、保境安民。北魏规定有能力稳定一县的县令可以兼任两个县的县令,稳定两个县的县令兼任三个县的县令,如果能稳定三个县三年就直接升任太守。而能够治理多个郡的太守也可以照样兼任和提升,直接当刺史。由此可见,当时北魏的统治还不稳定,政权组织也很粗糙,保留着许多原始的习俗,但毕竟走出了质变的一步。
拓跋珪很重视生产,在立国不久就让拓跋仪组织屯田。占领华北大部后,拓跋珪强迫各族人民上百万人口迁移到平城。他们当中有的人“计口受田”,租种国有土地,做了国家的农奴;有的被分配到作坊从事手工业,为官府和贵族生产商品;有的被划定为“营户”,世世代代当兵(纯正的拓跋人口不多,北魏军队中有许多异族士兵);有的被赏赐给鲜卑贵族当奴婢。北魏规定鲜卑贵族可以拥有二百名奴婢,达官显贵们实际拥有的奴婢都数以千计。这些移民被称为“新民”,低人一等,甚至没有人身自由,情况比奴隶好不到哪里去。普通拓跋部落的人民理论上地位很高,有人身自由,可以从事各种职业,不过绝大多数人都从事单一职业:当兵打仗。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在战争中劫掠致富,不过多数人始终一贫如洗。他们在战斗间隙四处游荡,没有固定的职业,被称为“游手”。这部分人大约相当于拓跋部人口的三分之二。
以平城为核心的地区,过去就是拓跋部游牧的地区,如今成了北魏的根据地和政治中心。北魏着力经营这一地区,然后再辐射到四周去。他们把平城周围叫做“畿内”;环绕着畿内一千多里的地方,叫做“近畿”。这一地区以外的地区,分别叫做“方”和“维”,一共有四个方和四个维,组成了“八部”,由“八部大人”管理。这八部大人和之前拓跋部的部落酋长不同,不是民主推举的,而是由拓跋珪任命的,不负责领兵打仗,而是监督百姓耕种纳税。拓跋珪用征收的赋税的多少来考核八部大人。双方的关系已经完全不是部落内部大小酋长之间的关系,而是君臣关系了。
鲜卑贵族也接受了这种上下关系的变化。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从国家的发展中获得了切实的好处。战争的不断胜利给他们带来无数战利品,分配了众多的奴婢。而定居农耕的收获远比游牧要轻松,收获也多。鲜卑贵族们对现状比较满意。可以这么说,拓跋珪用物质利益换取了鲜卑贵族们的政治权力,北魏膨胀发展的收益淹没了贵族们的失落感。
政权在不断稳固,北魏和汉族的关系也得到改善。不少汉族人或主动或被逼地进入北魏政权。拓跋珪曾问博士李先:“天下有什么好东西对人的神智有益?”李先说:“没有比书籍更好的了。”于是拓跋珪下令征集书籍,送到平城。自然,这些书籍都是讲授儒家学说和汉族政治的图书。华北的世族大家们也接受了新的统治者。为了给自己“投靠蛮夷”找个借口,同时也为了增强拓跋鲜卑统治中原的合法性,汉族读书人们经过“仔细研究”,发现鲜卑族拓跋部原来是黄帝后裔。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黄帝娶妻嫘祖,生子昌意,昌意的小儿子悃被封到北方。黄帝以土得王,而北方习俗将土称为“拓”,将后称为“跋”,所以黄帝的这一支后裔就以拓跋为姓了。这个说法很合拓跋贵族们的胃口,被他们欣然接受。既然大家都是黄帝后代,那么拓跋鲜卑统治中原就是合情合理的事情了。
拓跋珪创建了北魏王朝,文治武功都很了不得。但他有一个毛病:性格残暴。地位越高,拓跋珪就越不自信,老觉得有人觊觎皇位,于是更加残暴地镇压部下。堂兄弟拓跋遵、拓跋仪等人先后被推上了断头台,还有不少人被满门诛杀。他们当中只有少数人有谋反的真凭实据,多数人都是死于拓跋珪的猜疑。北魏朝廷人人自危。409年10月,拓跋珪猜疑贺夫人,准备杀掉她。贺夫人所生的儿子清河王拓跋绍惶恐不安,抢先动手,杀掉了拓跋珪。拓跋珪当时只有39岁。
在拓跋部之前的历史上,首领死后都引起了动荡。但是,拓跋珪被杀后,北魏并没有陷入之前的循环。这要归功于已经稳固下来的北魏政权。它已经迅速从类似部落联盟的阶段飞跃到封建政权阶段了。
拓跋珪死时,17岁的长子拓跋嗣正在外地。拓拔鲜卑有个陋习,就是皇子被挑选为继承人后,生母要自尽。拓跋珪要立拓跋嗣为太子,就逼其生母刘贵人自尽。拓跋嗣知道后悲伤不已,日夜哀号。拓跋珪听了,要怒责他。拓跋嗣不得不逃出平城,流亡在外。拓跋绍杀了父皇后,平城的贵族们却不拥戴他。大家都希望拓跋珪的长子拓跋嗣继位。于是,拓跋嗣在宫中卫士的支持下很顺利地杀入皇宫,砍死弟弟拓跋绍,于同年即位。拓跋嗣就是北魏明元帝,庙号太宗。
拓跋嗣是一个平稳的过渡性皇帝。他喜欢汉学,尤其喜欢学习历史。在位15年,拓跋嗣继续推进父皇的制度建设。在对外征伐上,拓跋嗣抓住南宋刘裕病死的良机南征,和南朝在河南一带展开了激烈争夺。当时南朝力量还相当强大,南北几乎以黄河为界。拓跋嗣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后,打败了宋朝军队,占领了河南和山东等地,将南北边界线推向淮北一带。这是南北朝期间,北方对南方的第一场胜利。由于长途征战劳顿,拓跋嗣回到平城不久就病死了,年仅32岁。他留下了一个蓬勃向上的新帝国。
至此,北魏成了一个天下人不可小觑的重要角色,终于从一个虚渺的配角蜕变为耀眼的主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