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创作序

这本书从2013年初春开始架构,写到2015年开春,数次更动想法,也数次更动书写方式,始成为目前的样貌。

我曾问过自己,为何要再写一本教育书?再出版一本教育书,除了增加收入之外,对我的意义并不大。市面上的教育书已经够多,并不需要再多一本书,我还有新的想法分享吗?我在《麦田里的老师》一书中,已将教育的想法表达完了。

随着时间过去,我对教育有了新的体会,主要从萨提亚模式、托勒、教育学、心理学等书得来。在这期间,我决定接受出版社的邀请,再写一本教育书,将教育内涵呈现得更细腻一点。

我思索这本书应该如何书写,如何安排,才能让父母与教师,以及其他对教育有兴趣的人,能更简单、更深入地了解。我一贯喜欢说故事,也决定延续《麦田里的老师》写法,从带领孩子成长的故事切入,将关键的对话、思考与脉络的运用书写出来。

我将对教育的想法,分为六个脉络:姿态、语气、感受、渴望、正面好奇与停顿。这六个脉络看似独立,实则环环相扣且息息相关,都属于我常年讲座的“情感教育”方面。但必须说明的是,我此处所提的“情感教育”,有别于一般人认识的EQ(情商)教育,甚至内涵大不相同。在这些脉络之下,我一反过去的写法,书写了大量的概念,以及辩证这些概念的思索,给善于思考的朋友参考,并且在每一个脉络之后,都提供相对应的范例,便于读者了解。

除了六个脉络之外,我还邀请几位学员展现学习成果。除了分享教育上的学习,也让读者对照本书来看他人的实践。书末我整理了良好环境建构的愿景,补足我在《麦田里的老师》一书中大略提及的“如何建构主文化”内涵。

本书最前面两篇,我以两个教育现场的故事开启,在关键之处列出本书可深入了解的线索,以免开始翻阅就被大量概念淹没。

本书中呈现的范例,我刻意模糊了故事背景,将文学性描述的部分减少,甚至直接展现记录的对话实录。我一反过去的书写习惯:拿给当事人阅览,同意之后再行刊登。因为故事背景刻意模糊了,和现实的当事人已有出入,特别要在此说明。

当前台湾的学校教育,是大规模推动翻转教育,扬弃旧年代套装讲授的教学法,转而针对教育现场设计出更活泼、更适性、更高效的学习方式。但是对于师生互动、家庭教养,以及课堂遭遇的状况,不少师长仍旧有无力感。我常思索教育者改变旧惯性的可能,能否发展一套新的思维,新的应对模式,有别于过去的旧惯性?这本书中的脉络呈现出了我期望改变的一部分。

最后我要感谢宝瓶出版社,尤其是总编辑朱亚君,谢谢她愿意出版这本超过十五万字的书,这对出版社而言并非好选择,但是她始终一路给予我支持,也谢谢所有为我推荐的朋友,还有购买本书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