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北大精神”今安在
- 穿过北大校园的漫长青春
- 朱家雄
- 3286字
- 2023-09-19 18:06:25
北大实在太有名了,未名湖畔任何的一点风吹草动,几乎都能成为报章上的新闻。尤其近几年,有关北大的“负面新闻”竟然莫名其妙地多了起来——也不知是有人故意挑北大的刺呢,还是北大确实并不完美,存在若干需要解决、克服的问题和弊端。总之,久在高处的北大颇有些正逐渐被请下神坛来的危机——于是倍感受到莫名挑剔的北大人就有了“北大无小事”的自嘲,并且颇显出了些严阵以待的警惕性。但这似乎并不能避开和击退人们对北大的质疑和责难。
因为北大在历史上的辉煌和伟岸,因为北大对20世纪的中国颇有唤醒、感召乃至引领之功劳,又因为人们对现实世相种种招摇的丑陋的不满,所以人们对北大有高的期待、严的要求,乃至因爱之深而责之切。分析起来,这些可能“有损”北大形象的形形色色的所谓“发难”,恐怕绝大多数其实并非是人们故意要为难北大,而只是人们褒赞真善美,弘扬公道与正义,实践社会理想和普世价值的真诚愿望,借议论发生于北大的各种“小事”,得以细节化、具象化地表现出来。缭乱喧腾中的人们,其实是在变相地表达着对“北大精神”的怀念和追思,乃至是在高声呼唤“北大精神”的归来!
果真如此吗?姑且让我们来作些具体的分析。
比如说北大不允许旁听生随意进课堂听讲了,又比如说北大规定凡进北大者须持有效证件登记后方予放行,还比如说,因暑假来北大参观的学生旅游团过多,北大拟限额接待甚至决计闭门谢客不再接待之,云云——媒体对这类事件的报道和渲染通常都表现得很是卖力,而不无尖锐的评论者则通常借此抨击北大变得保守、封闭、自恋了,并质问北大为什么不能像蔡元培时代那样放下架子、敞开胸怀、时刻以自由平等的心态和理念治校和处世。
有关北大的负面新闻还有不少,比如堂堂教授竟然抄袭外国学者的论著充作自己的学术成果,比如北大把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数量作为衡量北大教师水准的最高标准,还比如说北大在引进海外人才的事情上似乎有弄虚作假之嫌,等等。媒体的报道显然引起了公众对这些问题的关注,评论者则尖锐地抨击了北大的“堕落”“僵化”和“撒谎”,云云。
这样的“曝光”也好,那样的“呵斥”乃至“发难”也罢,挨批的感觉当然不会很美好,但我以为,北大又何妨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来认真面对。而且,只要这些媒体和评论者并非是有意想要抹黑、妖魔化北大,则北大就应该虚心听取这样的那样的声音。在我看来,这些声音大抵于骨子里应当都是在呼唤“北大精神”的回归的。那么,“北大精神”究竟又是什么呢?
著名学者、北大教授钱理群说得好,“一百个人心中就有一百个北大”——按同样的道理,一百个人心中也就有一百种对“北大精神”的理解。尽管如此,我以为“北大精神”也当有一些核心的内涵是相对确定的。所谓的“北大精神”,我们既可以从北大师生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历次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表现体会出来,也可以从各位北大先贤的有关言论中或多或少地把握到若干。
所谓的“北大精神”,我以为第一重要的内涵恐怕非蔡元培所提倡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莫属,然后是陈独秀所特别欢迎的“民主”和“科学”两位先生,再就是胡适格外注重的“独立”品格,李大钊所身体力行的革命气魄,还有鲁迅所指出的“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以及马寅初所表现出来的勇于直言的不屈不挠的抗争与坚韧,以及张岱年所提的“直道而行”的信念,王选身上所展现出来的开拓创新的心劲和智慧,以及汤用彤、冯友兰、朱光潜、王力、季羡林等一大批学术大师一直强调和实践的为作出学术贡献而甘于长期坐冷板凳的努力钻研的劲头儿……当然,也有在新文化运动中北大人所表现出来的革新激情和思想锋芒,也有在五四运动中北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勇敢无畏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有西南联大时期北大人所表现出来的勤奋顽强和“刚毅坚卓”……或许,所谓的“北大精神”在根本上其实与一切美好事物都建立有天然的密切联系。她应该饱蘸和浸淫着创新、民主、自由、爱国、进步、科学、平等、包容、多元、真理、求知、实践、发展等思想元素,或者也应当涵盖有理想主义、人文精神、浪漫情怀以及自信、勇敢、无畏、拼搏、优秀、卓越、高尚、正直、奉献等人世间最富感召力的词汇——或许,北大精神应当就是能够对个人的完善与社会的进步乃至整个民族的思想及素质的提升产生正面作用的那种东西。
如此说来,“北大精神”就绝不仅仅只是北大这么一所大学的私有财产,而应当属于全社会,属于一切中国人乃至全人类——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不是说过这么一句话吗——“北大是人类繁荣的希望之源”(这句话里的“北大”显然指的就是“北大精神”)。如此说来,“北大精神”也就可以当之无愧地自诩为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乃至是中华民族各种宝贵精神财富的高度提炼和集中体现!不是吗?20世纪初期的中国知识分子大多都注重在学养上打通中西,而发展于那一时期的前身为京师大学堂乃至可以上溯到国子监的北京大学,也就天然地建立起了两种传统,一是来自近现代西方的思想文化传统,包括民主、自由、科学等理念;一是源自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传统,包括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既能对中、西两种思想文化传统兼收并蓄,又能在守正的基础上时刻保持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永远站在高处而不是自甘堕落于庸俗、市侩乃至污淖当中——这大致应当就是北大对自己的要求,乃至是全体中国人对北大的期待。有这样的“北大精神”在,也难怪北大在国人眼里的形象会是那样巍峨,也难怪人们容不得北大出任何一点瑕疵,否则就要跳起来指摘之、纠偏之。
遗憾的是,这样的指摘往往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言之成理,这样的纠偏往往都是一语中的,直击问题的关键。这年头,似乎没有谁知道北大究竟是咋了,竟然这么经不起大家的打量!
我想,“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话大多数时候或许还是很有些道理的吧——但我又以为,许多时候我们与其说北大又出了什么问题,倒不如说是因为长久以来北大都在不断地丧失着继承与发扬“北大精神”的热情和劲头,更不如说是我们这个社会(而非仅仅是北大这样一所大学)已然在欲望的迷乱和某些莫名的困顿中丢失了最可宝贵的“北大精神”,或这种精神的醍醐灌顶般的唤醒、提升和驱动。
难道不是吗?其实,只要稍稍留意一下我们周围的人群和事物,特别是那日日流转不息的种种不堪的世相百态,我们就能很容易地搜索到这种无奈的丧失,也就是“北大精神”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缺位。
但种种的不良社会现象却不能不让人感到失望和愤怒,于是一些人就通过某个事端把这种失望和愤怒发泄到北大身上——北大委屈吗?我以为是既委屈,又不委屈——说北大不委屈,那是因为北大在这些具体的事情上确实存在其需要解决的问题,说北大委屈,则是因为若把暴露于全社会各个角落的问题全交给北大来扛也确实有失厚道和公正。
毋庸讳言,北大在许多方面做得并不好,在微观、具体的层面上是如此,就宏观而言,恐怕也是没有尽到其作为“精神领袖”所应尽的责任的。我想,大家尽可以批评北大的这个问题和那个缺点,也不妨拿北大当出气筒,把在别处受的委屈和憋闷借着指责北大而发泄出来,没关系,北大不是某一个人的北大,而是全体中国人的北大,她应该能包容这一切的。
但我想,要把解决整个社会所暴露出来的这一切问题和缺陷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北大这样一所学校的登高一呼上却是没有用的。首先,北大有自己的麻烦要处理,特别是要弘扬乃至光复表面上红旗飘飘实则沉沦已久的“北大精神”;其次,大家也应该清楚地知道,所谓的弘扬和光复“北大精神”绝非是一所学校的事,而应是全民全社会的事;第三,当社会病了,当人群需要“北大精神”来疗伤,来振奋精神的时候,我觉得作为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和官员也好,作为普通民众也好,无疑都应该认识到,这其实需要全社会从制度层面上做大的手术,惟其如此,才能从根子上解决问题。
“北大精神”失落已久,我们在这里衷心地期盼其早日归来,不仅仅归于北京大学,而且要归于全社会,如果这多少显得有些理想化的“北大精神”能够在全中国人(包括社会各阶层的所有成员)的头脑里扎根,包括在政府体系和社会结构的各个部分中扎根并运转起来,发生作用,则“北大精神”也就到了迎接其新的辉煌的时刻。
本文约作于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