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文化:明耻篇
- 来新夏
- 1817字
- 2024-01-04 10:49:09
功成身退的介子推
自古以来,我们华夏儿女不慕高官厚禄、视富贵如浮云者,不乏其人。他们像一颗颗璀璨的宝玉,镶嵌在中华民族历史的画卷上,永远闪烁着耀眼的光辉,介子推就是其中之一。
介子推或称介之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臣。公元前656年,晋献公的宠妾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承王位,害死了太子申生。她又怕其他公子不服,于是千方百计陷害他们。第二年,公子重耳不得不带着一批谋臣武将逃离了祖国,流亡他邦,介子推也在其中,而且是重耳的重要谋臣之一。他跟随着重耳辗转在狄、卫、齐、曹、宋、郑、楚等国之间,最后到达了秦国。这期间,他们有过风餐露宿的时候,挨过断炊绝粮的痛苦,也遭到过冷遇和羞辱。总之,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们饱尝了艰难困苦;但是,他们君臣始终同甘苦,共患难,齐心协力,期望着有朝一日重返家园。
公元前636年的春天,在秦国的帮助下,重耳一行经过了19年的流亡之后,终于可以回国了。就在他们向晋国进发横渡黄河的时候,有一个名叫狐偃的谋士,将祭祀用的璧玉(象征国家政权)还给重耳说:“我跟随你几乎走遍天下,肯定有许多的过失,为了回国后免遭你的杀戮,我请求你让我从这里走开。”重耳马上明白,这是狐偃怕回国后得不到重用和封赏,于是面对黄河发誓说:“我回国即位,若不与你共同治理国政,就不能渡过黄河,让河伯做见证人吧!”说罢,把狐偃递过来的璧玉抛入滚滚的河中。介子推恰好站在船上,把这一切都耳闻目睹了,暗自笑道:“是苍天保佑重耳,让他得以回国即位,但是狐偃以为是自己的功劳,实在可耻,我怎能与这种人为伍呢!”他鄙夷这种邀功请赏的做法,憎恨贪图富贵的人,便决定急流勇退。于是就暗自渡过黄河,不辞而别了。
重耳返国后做了国君,即晋文公,然后论功封赏了随从他流亡的人员,“大者封邑,小者尊爵”。未及赏遍,周王室发生了内乱,周襄王被他的弟弟太叔带赶跑了,襄王逃到郑国后向晋求援,晋文公忙着处理这件事,就把封赏介子推的事给忘了。
介子推听说晋文公论功行赏,就对他的老母亲说:“晋献公一共有9个儿子,现在只有重耳一人在世,这说明上天不绝晋祀。可是狐偃等人认为,是他们使重耳做了国君,这不是胡说八道吗?窃人之财,尚称之为盗,更何况贪天之功窃为己力呢?下面的人冒功邀赏,上面的人对欺世盗名者还加以赏赐,上下互相欺蒙,我实在难和他们相处。”他母亲说:“你奔波效劳了19年,劳苦不小,何不也去求赏?”介子推说:“明知错误而去效法,错误就更大了。我既然责怪了他们,就不能再要国君的俸禄了。”他母亲又说:“那我们也应该让文公知道一下。”介子推说:“我打算隐居起来,哪里还用得着这些?如果我们前去表白,就是想追求显露。”他母亲说:“你能做清廉之士,我岂不能做廉士之母?我们就一起隐于深山之中吧!”于是,他们母子二人就进入了绵上(今山西介休东南)山中,过起隐居的生活。
介子推的随从怜惜他的遭遇,并对晋文公忘记封赏介子推一事大为不满。为了让晋文公知道此事,他们就写了一封信,挂在晋文公的宫门前。文公发现后,打开一看,上面写道:“龙想上天的时候,曾有五条蛇帮助他;现在龙上天了,四条蛇有了归宿,唯独一蛇尚无栖身之处。”文公看罢,猛然醒悟道:“这是替介子推鸣不平,当初封赏的时候,我只顾忙于周王室的政争,忘记对他论功行赏了。”于是,马上派人召介子推入宫,可是使者到处访查不着。最后,才知道介子推已与老母亲离开尘世,到山里隐居去了,便如实汇报文公。文公听罢,感到内疚,又传下旨意,希望介子推出山佐政;但是介子推坚决不肯再出来做官。文公无奈,只得将绵上山周围的土地封给介子推,作为他的封田,并改绵上山为介山,说这是为了反责自己的疏忽,也为了表扬贤人。介子推在这种隐居生活中度过了晚年。他那不慕权贵、功成身退的节操,不时地被后人赞叹。
还有一些具有传奇色彩的传说,如说晋文公亲往绵山,访求介子推,数日竟得不到介子推的踪迹,于是决定举火焚林,逼介子推出山。大火烧了三天方才熄灭,介子推宁死不出,最后被烧死在枯柳之下。因此,在许多剧种中有《烧绵山》的剧目,以寄托对介子推的哀思和替他遭受不公正待遇而鸣不平。文公抚木哀悼,命人伐掉此树,制成木屐。以后,每当思念起介子推的功劳时,就凝视着这双木鞋,说:“足下,太对不起你了!”从此,“足下”一词就成了对人的尊称。据说,寒食节也与介子推有关。介子推死后,晋文公下令禁止在介子推忌日生火煮食,只吃凉食。当然,这些传说虽无充足文献根据,但足以见介子推的高风亮节为后人所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