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太子,朱高炽看的还是透彻的。
朱瞻坺的所作所为,无一不是在表示自己无心储位,同时也是在不断的远离权力的中心。
对于这样的一个人,你能做什么呢?
不让他离开?那岂不是合了武将的心思?
原本武将可能因为赵、汉二王相继去就藩,再加上显忠庙一事,最终不得不转投太子,你这么一拦,武将们岂不是又有了主心骨?
最好的做法就是斩草除根,但那怎么可能呢?
先不说别的,本身就是靖难即位的朱棣肯定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的子孙身上,最起码他活着的时候不行。
朱瞻基一旦这么做了,那就等于是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
一个会手足相残的人,名声不好,又不得皇帝的心意,最终的结局也可想而知了。
就算是他能做到天衣无缝,让锦衣卫都找不到任何把柄,那他也好不到哪里去。
正所谓利害相关,当一件事发生的时候,人们第一个怀疑的永远是既得利益者。
所以,哪怕太子党所有的人都觉得朱瞻坺这种放弃荣华富贵的举动,哪怕只是放弃了荣华富贵的可能,同样会让人觉得反常,但是却没有任何办法。
面对这种情况,能做的就只有静观其变,见招拆招。
然而,这件事另外的一个主角朱瞻坺,此时已经离开了应天皇城,甚至是离开了应天府。
伤亡将士的抚恤一事,他要亲自经手。
不是他需要收割民望,也不是他担心手底下的人中饱私囊,而是他不太相信另外的一群人。
商人。
说到明朝时期的商人,最让人痛恨的无疑是晋商。
明朝时期的晋商真的是自己把名声给玩儿坏了,而且不只是他们自己的,甚至连他们子孙后代的名声也一并被搭了进去。
历史上,从明初开始,因为元朝的部分习惯遗存,晋商就是一个什么都敢做的团体。
他们向关西七卫贩卖情报,向草原贩卖明廷所禁止的粮食,甚至因为朱瞻坺的出现,他们都敢联合北元余孽伏击大明宗室。
而到了明朝的中末期,晋商更加的恣意妄为,他们不仅向建州女真兜售粮食和情报,甚至连武器铠甲都敢卖给女真。
后来,清兵入关,因为远距离战斗,军费支出猛增,财政十分困难,而晋商又在这个时候站了出来。
虽然明朝的灭亡,统治者的无能和朝政、官员以及制度的腐败才是最重要的原因,但如果没有晋商,明朝灭亡的时间或许还会被推迟不少。
而朱瞻坺整合北方商业,针对的就是晋商。
不过,今天他遇到了一个更为人所厌恶,但却鲜少有人知道的商人团体。
东南海商。
“胆子不小嘛。”
镇江府,丹徒府衙。
朱瞻坺看着手下人收集上来的消息,嘴角翘起了一抹弧度。
不过,笑是笑了,但熟悉朱瞻坺的人都知道,这个样子的朱瞻坺才是最可怕的,因为这样的朱瞻坺,要么会对一部分群体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要么就是一整条产业。
比如,之前的飞云壑。
再比如,之前的北方商业。
“朱明!”
“小人在!”
随着朱瞻坺的喊声,朱明推门走了进来。
“传令下去,留下三百人,把这个丹徒府衙给我监视好了,如果消息传出去了那就等着我给他们收尸吧!”
“是!”
“还有!”朱瞻坺叫住了想要离开的朱明,招了招手。
顺着朱瞻坺的动作,朱明走到了朱瞻坺的面前。
“传令所有护卫,他们全部留在这里,你让人另外备船,我们去……”
朱瞻坺附在朱明的耳边,声音放低,但却坚定地说道。
“市舶司!”
“是!”
……
镇江府一片平静,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但唯有朱瞻坺知道,这是暴风雨之前的宁静。
所有人都知道朱瞻坺在随其父据守顺天府的时候整合了北方的商业,甚至派人加以监管。
虽然不能说是完全没有,但还是极大地杜绝了各种垄断以及发灾难财的现象。
但是,却没有人知道,甚至就连朱瞻坺的亲爹朱高燧都不知道,他的儿子当初可不仅仅只是整合了北方的商业。
南方的商业,朱瞻坺虽然没有涉足,但却让人整理了大部分的情况。
其中就有一条朱瞻坺极为关注,但却一直没有找到机会动手的:东南海商私通倭寇!
关于这件事,朱瞻坺其实也没有能够直接将其定罪的证据,因为他这个结论和正常的不太一样。
他这个结论,是结合了历史,然后再加上他加以验证的。
东南海商通倭,这是在后世时朱瞻坺偶然发现的,但因为历史上没有具体的资料,只是说明朝中期时因为倭乱严重,很多海商被明军围剿,被迫为寇。
后来,朱瞻坺在整合北方商业的时候顺便让人收集沿海一带商人以及地方上的情况,让他发现了一些东西。
首先,朱瞻坺发现东南海商这个群体在很多的地方都有两个人的影子,而这两个人的名字叫做张士诚和方国珍。
没错,就是在元末高邮之战中占领了高邮城,但最终却败于朱元璋的张士诚。
其次,朱瞻坺发现,每次倭寇侵犯大明海疆之前,这些东南海商都会很默契地抬高粮价,甚至是停止售卖粮食。
这种情况不是偶然,虽然不是每次,但几乎每次倭寇有较大的行动之前,这种情况都会出现。
除此之外,等到倭寇离去之后,东南海商们又会以更高的价格去出售粮食,最终达到让百姓不得已用土地甚至是家中子女来换取粮食的地步。
通过这些情况,朱瞻坺觉得,所谓的东南海商极有可能是张士诚和方国珍的后人,亦或者是这两人曾经的追随者所组成的,而且与倭寇有联系,甚至是和倭寇达成了合作。
而这次下来给伤亡将士发抚恤,让朱瞻坺又得到了新的消息。
六天之前,有三艘船以沿运河北上,为过冬收购棉花为名义出发,但实际上却并没有通过运河,而是在进入了长江之后就不见了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