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夏原吉卖我

朱元璋冷哼一声,瞧着朱允炆那不争气的样子道:“你去给咱砍来一条荆棘来。”

“皇爷爷,林逸思还小,不至于吧……”

“咱收拾你四叔时,拿的就是荆条,你看看你四叔现在有多出息,带着军队能追的北元鞑靼满地跑。”

朱元璋说完,又对王景弘道,“你去把林逸思逮过来!”

“是。”

……

写完奏疏的夏原吉从户部快步朝殿内走去,撞见王景弘,将他拦了下来。

“王公公,陛下还在太和殿么?”

王景弘见来人是陛下为太孙殿下培养的大臣,微笑的提醒道:“陛下在气头上。”

“多谢了。”夏原吉注视着王景弘远去,心想还好有王公公的提醒。

他脚步放慢了不少,不慌不忙的朝太和殿走去。

大致过了十来分钟,夏原吉来到太和殿门口,经门口的宦官通报,检查了一下衣冠,这才大步进入。

“臣夏原吉参加陛下。”

夏原吉是一位兢兢业业做事的臣子,朱元璋清楚这一点。

他来找自己肯定有要事禀告。

想到这,朱元璋的神情不由严肃起来。

“夏爱卿免礼。你大晚上的来找咱,莫不是户部出了什么问题?”

夏原吉将奏疏呈上道:“回陛下,户部一切安好,只是臣今下午因右清纪郎林逸思这才大晚上前来上奏……”

林逸思不会又惹事了吧?

朱元璋眉毛下垂,前额紧皱。

“这份奏疏是臣听林逸思所言宝钞的弊端和改进方式加以整理成册。”

“林逸思所言?”

朱元璋觉得林逸思这小子虽然顽皮了些,但想法独特,每次都有惊人发言。

他拿起经宦官传递上来的奏疏,很有兴趣的看了起来。

奏疏上写着:

洪武十三年,朝廷启动行用库,实施倒钞法,宝钞前后无贬值……

洪武十七年,朝廷暂停印发宝钞,事态没有恶化……

洪武十八年关闭所有行用库,宝钞贬值六成……

洪武二十三年,宝钞贬值七成半……

洪武二十五年,朝廷最后一次实施倒钞法,事态没有恶化……

洪武二十七年贬值八成……

朝廷加印宝钞,却不回收旧钞,宝钞流通数额大于百姓的需求,致使宝钞价值下跌……

朝廷屡次禁止金银交易,禁止以物易物,市面上只允许流通宝钞……

旧钞不回收,而每年所印宝钞不减……

朱元璋的表情逐渐凝重,看到后边勃然大怒。

致使新钞价值比旧钞高,越破旧的宝钞价值越低。

地方负责收税的官吏,收着百姓的新钞,拿着旧钞缴纳赋税。

旧钞价值低,新钞价值高,一来一回所得钱财全部进了地方官吏的口袋!

可他们却没有违反任何规定!

所谋利益合法合规!

朱元璋瞪大了眼睛看着那四个字“合法合规”。

他们竟敢利用朝廷的漏洞谋取私利!

那是朝廷的钱!

是朕的钱!

怎么能让贪官污吏谋取!

朱元璋看向殿外,目光闪过杀气。

莫不是他们以为咱老了,提不动刀了?

夏原吉注意到朱元璋杀气腾腾的目光,额头冒汗,哪怕他知道朱元璋想杀的是什么人。

殿内的宦官低着脑袋,屏声静气,生怕引起朱元璋的注意。

知道林逸思必定会留下解决方法,朱元璋收回目光,看着林逸思列出的三条建议陷入沉思。

他又看到下面针对北元的措施,抬头看向夏原吉道:

“夏爱卿,这真是林逸思所言?”

夏原吉道:“回陛下,臣依照林逸思给的大体框架填补,在奏疏上添了许多事例,以做论证。”

朱元璋沉默了握着奏疏好一会儿,手指着身旁站着的几个宦官道:

“你们几个去把王景弘追回来!不,让他知会林逸思一声,让他明天来上早朝。”

朱元璋捧着奏疏,像是看稀世珍宝般,又仔细看了几遍,直到朱允炆走进殿内。

“臣参见太孙殿下。”夏原吉注意到朱允炆进来,行礼道。

他的说话声将朱元璋的思绪拉回现实。

“皇爷爷,荆条孙儿取来了。”朱允炆摆了摆手,示意夏原吉免礼。

朱元璋淡淡道:“不用了,丢到外边去。”

“啊?”朱允炆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又重复了一遍,“皇爷爷,这荆条真丢了?”

“拿着这破玩意给你叔叔弟弟们留着过年吗?”

朱元璋不耐烦的抬起头,瞥见乖孙手里握着的荆条,抽了抽嘴。

那荆条被拔的一根刺都不剩,光秃秃的,毫无攻击性,生怕林逸思被打出血来。

朱元璋心想,难怪乖孙这么晚才回来,原来是在外边拔刺……

“乖孙,你过来看看这奏疏怎么样?”

朱允炆看了眼夏原吉,见他面带微笑,朱允炆越发觉得这文华殿今晚上怎么有点古怪。

他走到朱元璋身边,小心翼翼的接过奏疏,越看越心惊。

尤其是那针对北方鞑靼的方略,理论上有几分可行性。

朱允炆看向夏原吉惊愕道:“皇爷爷,这是夏主事呈上来的?”

朱元璋笑了笑道:“是他呈上来的,也是他写的,但给咱提主意的另有其人。”

朱允炆受不了皇爷爷卖关子,急忙追问:“莫不是郁新,郁尚书?”

朱元璋摇了摇头:“要是他提的主意,早就亲自跑到咱这来了,乖孙,你再猜猜?”

“齐泰,齐侍郎?”

朱元璋故作高深道:“不是兵部的,是乖孙你詹事府的人。”

朱允炆第一时间想到林逸思,惊呼道:“詹事府的人?不会是林逸思吧?!”

宝钞价值下跌数据来源:

洪武十八年“凡天下有司官禄米,以钞代给之,每钞二贯五百文,代米一石”。“令两浙及京畿官田凡折收税粮,钞每五贯准米一石,银每两准米二石”。

这与洪武九年“每钱一千、钞一贯各抵米一石”的规定相比,宝钞已经贬值不少。

洪武二十三年十月十日,出现了“两浙市民有以钞一贯折钱二百五十文”的情况。

洪武二十七年,“时两浙之民重钱轻钞,多行折使,至有以钱百六十文折钞一贯者福建、两广、江西诸处大率皆然,由是物价涌贵,而钞法益坏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