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货币的计量

如本章第一节所述,货币或货币供给量是由一系列资产构成的,为了对货币供给量进行统计分析,以便政府决策者能够通过控制关键货币来执行宏观经济政策,就必须按一定标准对其分类。这就是货币的计量或货币层次的划分问题。

一、划分货币层次的依据

一种资产之所以成为货币,是因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形成了一种契约,即用它进行支付能够为别人所接受,也就代表了现实的购买力。这就促使许多经济学家根据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来定义货币,并以此为依据划分货币供应量的层次。如前所述,所谓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是指一种资产在不损失价值的前提下转换为现实购买力的能力,也被称为变现能力。流动性的大小取决于:第一,将其转换为现实购买力所需要的时间或难易程度,也就是转换的便利程度;第二,买卖资产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越大,资产的流动性就越小。

流动性不同的货币在流通中转手的次数不同,形成的购买力不同,对商品流通和其他经济活动的影响也不同。所以,货币层次的划分,为货币当局进行货币供应量调控提供了依据。

二、货币层次的划分情况

(一)货币层次的一般划分

根据流动性这一标准,人们将多种货币资产划分为不同的层次,货币供应量也就相应有了多重口径。归纳起来,货币供应量一般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狭义货币M1=C+D

上式中,C(currency)表示通货,即流通中的货币,包括纸币和硬币,是指存款类金融机构以外的现金,也就是公众手中的现金;D(demand deposits)表示活期存款或支票存款,是指非银行客户在存款类金融机构账户上可以签发支票的活期存款类别;M1是狭义货币供应量,它代表了现实购买力,反映了居民和企业资金的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所以,M1是一国中央银行调控的主要指标之一。

第二层次:广义货币M2=M1+S+T

上式中,S(savings)表示居民储蓄存款;T(time deposits)表示单位定期存款。广义货币M2扩大了货币的范围,不仅反映现实购买力,还反映潜在购买力。M2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因此,M2也成为一国中央银行关注的指标之一。

广义货币与狭义货币之差即居民储蓄存款和单位定期存款,相对于现金和支票存款而言,其流动性较差,但经过一段时间也能转化为现金或支票存款,可看作一种潜在的购买力。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称其为“准货币”(quasi money)。

第三层次:M3=M2+Dn

上式中,Dn表示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non-bank financial institution’s deposits)。在现代货币经济社会中,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和存款类金融机构吸收公众存款不一样,主要是通过发行证券或以契约的方式聚焦社会闲散资金。非存款类金融机构一般包括:保险公司、养老基金、证券公司、共同基金、金融公司等。这些机构的资金来源通过其资金运用也会最终形成与商品或劳务的交换,因而也实现了部分货币的功能。只是,其流动性更差些,货币供应量因此扩大为M3。

第四层次:M4=M3+L

上式中,L表示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外的所有短期信用工具。在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各种短期的流动资产如国库券、人寿保险公司保单、承兑票据等,在金融市场上贴现和变现的机会很多,都具有相当程度的流动性,它与M1只有程度的区别,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其也应纳入货币供应量之中,由此得到M4。

迄今为止,关于货币供应量的层次划分并无定论,但根据资产的流动性来划分货币供应量层次,已为大多数国家政府所接受。各国政府对货币供应量的监控重点,也逐渐由M1转向M2或更高层次的范围。

(二)中国货币层次的划分

1949~1978年,我国的货币流通研究工作一直局限于现金流通方面,即货币供应量就是流通中的现金量,一般称作:M0=C。1979年经济体制改革后,货币流通范围逐渐扩大,不仅现金、支票存款算作货币,还出现了一些新的货币流通形式。为了更有效地实施金融宏观调控,合理地控制货币供应量,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于1994年第三季度开始按季公布我国的货币供应量指标。1994年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货币供应量的划分也在逐步完善。2001年6月,央行第一次修订货币供应量指标,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计入M2;2002年年初,第二次修订将在中国的外资银行、合资银行、外国银行分行、外资财务公司以及外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人民币存款业务,分别计入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2011年10月,央行又将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纳入了M2的统计范畴。现阶段的划分如下: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类存款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证券客户保证金+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等我国习惯将M0称为流通中的现金,即居民手中的现钞和企业单位的备用金,不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这部分货币可随时作为交易媒介,具有最强的购买力。与国际通用表述一样,这里的M1是通常所说的狭义货币,流动性最强;M2是广义货币,M2和M1的差额是准货币;M3是考虑到金融的现状而设立的,目前暂不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