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的话,毛赢没有意见,姒安更不会有意见,一致通过。
“我想更改现有的士大夫阶级,重新设爵位,官职和爵位挂钩,食邑根据爵位判断,你们觉得可行否?”姒安问道。
“小师弟想怎么改?”毛赢问道。
“我打算将卿、大夫、士,各分上中下三级,镇邑和未来还要设立的县邑中,有功士兵和镇邑小吏为士级爵位,镇邑和县邑的官员为大夫级,朝堂上,为卿级;
上卿,设立三位,两位师兄担任左右二相,再留一个元帅的位置,其余朝臣,根据职责分中下;
相应官员隐退,爵位可以传给儿子,但需要下调一级,直至成为平民,比如二位师兄的子嗣,若是有上卿之才,继任上卿之位,则保持不变;
若是无才,可以继任你们的爵位,下调一级的上大夫,继任爵位没有官职,只是作为老臣子嗣,再次出才的一个保障。”
“一人福泽,庇护两代,两代无才,合该家族衰落,我无异议。”李克说。
毛赢点头认可,“只能福泽两代,保留一定的机会,危机感也能督促子孙后代努力成才,如此,我们两家反而可能因此长盛不衰。”
在齐国学习这么多年,堕落的贵N代,他们见过很多,消亡的贵族家族也有不少,还不是因为福泽过盛,导致混日子成自然,物极必反了吗?
有识之士,比如高国两家,虽然地位世袭,但教育半点不敢放松,这才有了后来齐国四大家族的称号。
同时代的隰家,出了个能接替管仲相位的隰朋,依然避免不了消亡的结果。
知识和教育,才是传家的根本。
后世范仲淹家族也是如此,财富和知识,范家选择知识传家,子孙后代虽然不一定赶得上他的地位,但人才从来不缺。
聪明人什么时代都有,但能够拒绝安稳,保留忧患意识的聪明人,就不多见了。
“若是我是上卿,我儿子天赋异禀,也是卿级官员,该如何?”李克问道。
“大师兄很有信心?”姒安问道。
“一个家族一个官员即可,”毛赢说,“毛氏和李氏有我和李克师兄,能够克制权利的使用,以后的上卿,若是把自己的族人都推进朝堂,是祸非福。”
春秋时期,被士大夫家族掌控朝堂的国家数不胜数,强如晋国都是其中之一,最后落得三家分晋的悲惨结局。
杞国这点小身板,若是不防范,几下就被收拾拿捏了。
“我同意,”别看李克想得美,关键时刻不会掉链子的,“但这样一来,我儿子的才华岂不是被耽误了?”
姒安笑道:“毛赢师兄认为,该如何解决?”
“觉得自家儿子是天才,可以主动隐退让位,君上根据他的子嗣的才华,安排合适的职位,官职绝对不能继承。”毛赢说。
毛赢的办法,让姒安眼前一亮,以后若是想要挤掉某个老掉牙,还恋权的家伙,可以用他的子嗣来做文章。
“若是我的两个子嗣都是天才呢?”李克继续问道。
毛赢接着说:“依然只有一人可以入朝为官,剩下一个,这么厉害,不如去镇邑当教化大夫,为杞国培养人才。”
“会不会太浪费了?”
“你也可以让兄弟中的一个继承香火,另一个独立出去,与原有家庭分家,断了可能一家人扶持的关系,那时候,再作为独立的门庭,进入朝堂,李克师兄,可还满意?”
姒安听得直点头,这不就是魔改版的推恩令吗?
长子可以继承父亲退隐的福泽,获得当官的机会,次子没有。
次子要么认命,为了家族利益,甘愿牺牲自己,去当一辈子教书先生,要么自立门户,自己独立打拼。
无论一个家族一名官员,还是一个家族分裂成两户,都可以避免世家大族垄断权利。
“毛赢,你这么断自家未来的权,内心不痛吗?”李克笑道。
“满足你我的心愿而已。”毛赢摇头笑道。
姒安见礼说:“有二位师兄,是姒安和杞国之福。”
他们作为姒安的“开国元勋”,不但不狮子大开口,反而主动协助姒安,约束后来的官员和家族。
历代被砍了的开国元勋们,若是有这份觉悟,也不至于让皇帝用抄家灭门,来约束他们无休止的欲望。
新朝起兵,就是因为前朝权贵太多,老百姓活不下去,才有揭竿而起的机会。
若是新朝才建立,就遍地是军功更盛的,准备分食土地,不会满足的勋贵,这个朝代要不了几年就会崩溃。
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天下,皇帝怎么可能拿给勋贵们作践,只能把他们都清洗掉。
所以,说开国皇帝冷血无情也好,兔死狗烹也罢。
这样的勋贵群体,但凡有能力做掉,自己背一身骂名,即可延续国祚百年,是个人都会去做。
始皇帝不杀功臣,是因为自己有足够的自信和实力,军功第一人王翦足够老,时间马上会主动当刀,没有亲自动手的必要。
光武帝不杀功臣,是因为该杀的人,都是早期资助他的股东,不是混饭吃的打工仔,光武帝只能让出利益妥协。
这一妥协,造就了东汉末年,世家的鼎盛,最终推举曹丕上位,断了东汉的命。
李世民自己就是军功第一,功劳赏赐,想怎么分,就怎么分。
第一带头,第二、第N不会有意见,有意见也没能力打赢李世民,更何况,李世民还比他们都年轻,可以耗死他们,同样没有动手的必要。
除此以外的其他国家朝代,有一个算一个,都免不了走上屠戮开国功臣,这条必由之路。
最先死的,必定是那些,嫌弃自己的待遇远不如自己功劳,看起来贪得无厌的人。
至于真相是君王刻薄,还是臣子贪得无厌?
对死人而言,已经不重要了。
现在的李克和毛赢,不管是心怀国家,还是穷惯了,没有体会过财富和专权的魅力,都不影响他们此刻的一片赤诚。
论迹不论心,正是如此。
“我补充一点,”李克说,“即便是分家了,这个家族的人也不能超过三个人进入官场,否则他们暗中联合起来,也会是一股不小的力量。”
“出五服以后,可以忽略。”毛赢补充说。
“可行。”
李克和毛赢都安排好,姒安只用点头。
“只是如此,还是难免错过一部分人才。”毛赢说。
姒安宽慰道:“毛赢师兄何必追求圆满,你看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第二天必然会出现缺口,我们永远取七分,保持国家的强大,其余被放弃的三分再厉害,也掀不翻更加优秀的七分人才,镇压的杞国。”
“是我贪心了。”毛赢笑道。
“为国取材,本就是你们的职责……”
说起为国取材,姒安想起后世宋明使用的,糟心的座师制度。
担任主考官的人,是本届学生的老师,这一届的学生都算受到考官的恩惠。
以后若是与本届考官站在对立面,就是违背师恩,这不是摆明了让臣子依靠“师恩”拉帮结派吗?
这么个搞法,不出现党派之争,才是怪事。
高傒认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个说法。
姒安打算用他的名声背书,把“师恩”的约束力降一降,尊敬即可,不能成为大恩,成为老师道德绑架学生的工具。
从而避免出现官员、老师推荐人才,导致人才不得不报恩,形成固定的利益关系。
提前诞生“内斗内行,外斗投降”的“优良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