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夏自古以来,都是优越感十足的上位者,俯视四方蛮夷。
四方蛮夷也确实仰慕中夏服华懂礼、文化昌盛,一直想融入进去,成为中夏的一份子。
楚国就是其中最好的例子,只是中夏国家放不下优越感,死活不认可。
这才逼得楚国“不服周”,僭越称王。
一直到后世,“不服周”都还是楚地的口头语,楚王没能得到中夏国家认可,而产生的恨意,可见一斑。
姒安说:“没有把握,我不会动手的,即便莒国打来,我也有信心守住。”
“因为夷狄入侵而求救的国家很多,不用觉得丢人,甚至杞国受到入侵,都不需要求救,齐国、鲁国和宋国都会插手,中夏国家不可能坐视大禹后裔被夷人欺辱。”
听到高傒的话,姒安只觉得舒服,弱鸡又如何,身份足够硬,再弱都有人搭把手。
只要杞国不抢中夏国家的土地,带头犯忌讳。
只是死磕夷人,开拓土地,没有人会反对,这本来就是天子分封的目的之一。
若不是历史上遇到“不服周”的楚国,姒安不知道,杞国得在原历史里,混日子到什么时候。
“有老师这些话,我就放心了,若是需要帮助,我一定会给老师写信求助。”
“明白就好。”高傒说。
高傒最怕姒安年轻气盛,自以为无所不能,最后反而吃了大亏。
和高傒的会面结束,标准尺相关事务也到此结束。
思齐城因为入冬停工,第一镇邑甩给毛赢,姒安忽然间变得悠闲起来。
李克还有收集人才的任务,平时算不上忙碌,但也不会无所事事。
只有不鸣则已的己季,同样无聊,没事和姒安一起,给侍卫们上文化课。
十月初十下午,第一场落地不化的大雪降临临淄城。
齐国正式进入猫冬时间,朝会都因此削减一半。
也正是这个下午,第一镇邑的信使来了。
临淄到纪城,八十多里路,毛赢花了一天就就走完了。
比起姒安从杞国到临淄快了很多。
抵达第一镇邑以后,毛赢接过镇邑管理权,没有多余的解释,直接用分田地开路。
迁徙而来的国民们,爆发出毛赢都为之惊叹的热情。
当天丈量土地的数量,比毛赢的预料,快了一倍还要多。
毛赢只管指挥士人丈量土地,划分界限。
国民们一窝蜂涌上去,没过多久,分界的田埂就规规整整立起来,然后眼巴巴看着士人们,催促他们加快丈量速度。
傍晚时分,毛赢让人准备三千竹简,一部分写好今天的土地,一部分空白,放在木箱里,通过抽签决定今天丈量的土地归属。
抽到土地的国民,第一时间向毛赢磕头表达谢意。
只需要一个动作,所有人都乖乖闭嘴听话。
有分发土地的先例在前,毛赢轻轻松松,就得到抽中土地的国民,最坚决的拥护。
为了鼓励没有分到土地的国民,毛赢一句“明天继续丈量分发土地”。
没有得到土地的人,变得比得到土地的人更加积极。
毛赢顺势把契约石碑拉出来,为国民逐字讲解第一镇邑的政策。
事关土地归属,提问的人很多,毛赢逐一解答到篝火熄灭,国民们才恋恋不舍,回家休息。
这一天的进展非常顺利,但遗漏也出现了。
姒安使用,并打算推广的数字,士人们使用不熟练,官学也没有教学课本。
姒安希望他培养农家机灵的孩子,担任司农大夫,也因此无从谈起。
毛赢只好连夜写信汇报成果,希望姒安尽快解决数术课本。
他打算利用冬季,挑选出机灵、农术娴熟的青年,教会他们,司农大夫应该掌握的数术和新文字。
文字课本,高傒和国懿仲在准备,定时寄给毛赢即可。
数术教学,是姒安提出来的,别人也不懂,只能姒安自己想办法。
对他来说,编写数术课本,不是难事。
让他编写初高中知识,他有部分知识忘记了,无法完成。
如果只是编撰一本,教授基础运算的书籍,初中生的水平,都足够用了。
唯一的区别在于,不同的人,思维不同,表达能力不同,得到的成果也会因此,有所差异。
在课本最后,附带一份乘法口诀表,学起来就更简单了。
笔杆子毛赢不在身边,李克作为姒安的润笔小吏,负责帮助姒安修正文字、降低理解难度。
他一边学习,一边讲解,按照高傒和国懿仲的路子,重走一遍。
作为智商地板,罴再次荣获数术课本检测员的光荣身份,气得李克想杀人。
抱着“一事不烦二主”的原则,姒安让粟和侍卫们,跟着李克一起学习数术。
人多了,才知道智商洼地是谁。
看到教官罴每次都是垫底的人,侍卫们才发现,原来罴教官也有不行的时候。
数字就那么几个,组合套路也简单。
没过几天,粟就毕业了,接着是宋文和正。
数术是最能检验智商的学科,这三人的提前掌握,足以证明他们崭露头角,不是靠运气,而是靠实力,尤其是正。
宋文接触过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数学逻辑的底子。
粟跟在姒安身边,耳濡目染之下,很多道理都提前明白了,只差一次系统学习。
唯独正,一个野人的孩子,没有一丝一毫的基础,竟然能跟上粟和宋文的速度,姒安都得夸一句了不起。
姒安和李克玩命加班半个月,《基础数术》经过罴的检验,顺利问世。
经过姜馨最后一次校对纠错,由李克誊写到竹简上。
第二天一早,姒安吩咐粟将书简打包好,交给信使,立刻送往第一镇邑。
白雪皑皑的齐鲁大地,路都分不清楚,已经很少有人在野外活动。
除了穷苦人家外出打柴换一些粮食,其他有选择的人,都在安心猫冬。
但事情紧急,姒安也顾不上那么多,只能多派几位信使,在路上有个照顾。
临淄到第一镇邑不算远,再怎么耽搁,两天也能到纪城。
喘口气再过河,最多半天就能抵达第一镇邑,安全方面,问题不大。
冬天的到来,侍卫的训练也都减半,甚至暂停。
取而代之的是,学习知识和队伍的管理办法。
这些内容,姒安懒得自己动手,而是交给粟和宋文摸索安排,姒安最后补充审核,通过就可以实施。
罴作为姒安未来的庭卫,文化课可以放宽要求,管理学却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否则庭卫内部事务都捋不清楚,姒安怎么敢,把一家人的安危托付给他。
可怜的罴,才找到学习文字的节奏,缩短高傒和国懿仲的上课时间。
姒安立马增加字数,附带如何当好一位将军的课程,让罴再次回到,连轴转的悲惨生活。
罴自顾不暇,粟主要在姒安身边,侍卫算是彻底交到宋文和正的手里。
他们两人脑子和规矩方面,不用姒安操心,但勇猛这一点,与罴相差太远。
春秋时期的战争,还没到兵不厌诈的地步,更多还是面对面,硬碰硬的打法,没有猛将可不行。
罴的主要任务,是要保护姒安的安全。
偶尔上几次战场还行,一直放在军队里,姒安自己都不同意。
再三考虑,姒安把石头这个罴的最佳替代品提拔起来,让他和宋文、正共同组成侍卫统领。
三人以宋文为主将,正为副将,兼管军法,石头为第二副将,兼任先锋官。
框架搭建起来,以后只需要招募新兵,以侍卫为骨干训练扩编,打上几仗,军队就算建立完成了。
再往后就是老带新的不断扩编,交给他们三人共同管理,姒安没什么好担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