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绣花战术

侍卫队在演练过程中的收获,远远超出姒安的预想。

尤其是正的进步,能让公冶大夫这位沙场宿将,放下自己的骄傲,承认自己不如未来的正。

为了能够继续磨炼正,提高他的临阵指挥和布阵能力。

姒安征求公冶大夫的同意,把临时兴起的演练,变成每天的日常训练。

公冶大夫麾下的老兵,轮流与宋文和正交手。

随着时间的流逝、宋文和正的进步,以及不能拼命的前提下,双方进入势均力敌的状态。

宋文不断摸索,成功整理出一套专属于他的进攻体系——交替进攻法。

一条战线上,能够容纳的交战士兵有限,通常都是前面的士兵倒下,后排的士兵才能补上,投入战斗。

若是前排倒得太快,第二、第三批次也没能挡住,后面的队伍也不用在挣扎了,全军十有八九已经进入溃败阶段。

列阵对抗中,前排士兵的素质,就像刀剑的刃,怎么加强都不为过。

宋文通过自己的调整,成功让两队侍卫,能在战场上进行细致化配合。

前队发起攻击的同时,预留后对插上的空间。

一波攻击以后,前队停下前进脚步,让后队通过预留空隙,冲到前排,代替前队,发起进攻。

前后两队交替进攻,交替休息,使得队伍的正面进攻如同潮水一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给对手喘息的机会。

虽然预留间隙,会减少战线上的交战士兵数量,但只要前队足够硬,能够顶住最初的冲击,给后队插上的机会,局势会瞬间逆转。

齐国老兵第一次战败,就是败在宋文这套精细的绣花战术手里。

他们用自己的第一次失败,帮助宋文完成自己的蜕变。

一直陪在姒安身边旁观,充当解说的公冶大夫,被宋文的骚操作秀得半天说不出一句话。

“公冶大夫认为,宋文的这套战术,能不能实战?”姒安问道。

他经过分析,认定宋文的战术没有问题,具体能否实战,还需要经验丰富的公冶大夫,做出评判。

“宋文的战术很厉害,要求也很苛刻,能不能在战场上使用,取决于宋文在真实战场上,能否指挥士兵,准确执行他的战术,士兵有没有侍卫队这么良好的执行力,支持他的战术实施。”

公冶大夫认可宋文的战术,但他不认为,杞国能提供足够多的精锐士兵,给宋文打一场战争。

“也就是说,”姒安想了一下,“战术没问题,只是对主将和士兵的要求很高?”

“战术没有问题,”公冶大夫说,“宋文的战术,对士兵素质要求很高,如果有一大批满足战术需要的精锐部队,平推也能取得胜利,没有必要强行使用这套战术。”

“如果强行使用,会有什么后果?”

“战术过于复杂,指挥难度会大幅度提高,一旦指挥混乱,能赢的局势都可能会输,不如稳中求胜,来得实际;

公子别看宋文现在能指挥若定,不出纰漏,真正到战场上,到了要命的时候,人会不由自主地产生紧张情绪,从而影响实际效果;

真实战场的规模,会比演练大几十倍,混乱和嘈杂声也会随之提高,命令传递必然会有时间延误,我经历过的很多大规模战役,简单命令都无法及时传达,如此复杂的指挥,出错的可能只会更大。”

公冶大夫的话,给姒安浇了一盆冷水。

战场上的紧张情绪,是日常训练解决不了的问题,只能靠实战锻炼,习惯成自然。

有专业训练和医疗兵的保驾护航,提高新兵的战场存活率,养成习惯不是问题。

只要存活率足够高,老兵和精锐的培养速度,足够满足宋文的需求。

真正麻烦的问题,在于战场上的命令传递。

淝水之战正是因为战局太过庞大,命令传递缓慢,控制不住一传十,十传百的战败流言,导致大军还没开战,退着退着,就演变成了大逃亡。

战场信息传递的重要性,在这场大战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不能解决命令传递的问题,过于麻烦的指挥,真不如大力飞砖实用。

“多谢公冶大夫指教。”姒安认真道谢。

若不是公冶大夫提醒,姒安想不到命令传递的影响,更别说,想起淝水之战这个反面教材。

他看着为胜利欢呼的侍卫队,心里琢磨,该怎么提醒风头正盛的宋文。

接下来的演练,宋文不断重复训练自己的战术,不断取得胜利,战术也愈发熟练。

显著的提升,压制性的碾压,让作为陪练的齐国老兵,都开始怀疑自己的实力了。

公冶大夫不得不亲自下场,指挥老兵们一鼓作气,打穿宋文的前队防御,结束宋文的连胜,然后宣布暂停休息。

宋文的战术,在这种小规模演练中使用,忽略命令传递的制约,堪称作弊。

公冶大夫知道弊端,却没办法阻止,只能叫停,免得自己的麾下被打碎信心。

公冶大夫为属下们解释失败的原因,帮助他们恢复信心。

姒安也叫来宋文夸奖道:“你的新战术很厉害,齐国的老兵都被打得节节败退,无力招架。”

宋文咧嘴笑道:“全靠侍卫们配合有度。”

作为指挥者,宋文比姒安更清楚,战术指挥的难易程度,所以他把侍卫们的配合作为成功的首要原因。

宋文没有沾沾自喜,姒安不断点头表示鼓励。

“我和公冶大夫讨论过你的新战术,已经有了结论,但我想让你自己思考,你的新战术优势和劣势,分别在哪里,只有自己发现问题,才能更好解决问题。”

姒安直说,也能解决问题,但宋文是否认可,愿不愿意改正,会不会头铁,非要证明自己是对的,那就不好说了。

为了避免这些情况,姒安通过引导,让宋文自己发现问题,消除可能存在的较劲心理,他才能冷静判断,做出相应的调整。

“先说优势,”宋文非常自信,“通过这段时间的对抗,我发现,交战一段时间,前排侍卫消耗会非常大,需要一定的时间恢复体力,双方都是如此,所以我才想到,用交替的方式,替换前队休息,后队攻击对方需要休息的前排,利用后队的力量优势,大败对方,对手只有一份力气,而我方相当于拥有两份,所以齐国老兵无法战胜我们。”

“很不错的想法。”姒安说。

能够准确抓住接战士兵会脱力的特点,针对性布置,并落实到战术当中,宋文已经具备优秀指挥官该有的素质。

只需要指挥一场大规模战役,检验他的指挥能力,他就能跻身良将行列,向名将的序列,进发。

“优点很强,缺点也非常明显。”说起缺点,宋文面色凝重了很多。

宋文的话,让姒安忍不住瞪大眼睛,“说说看。”

“首先是士兵素质,侍卫队是公子精心训练,耗费大量粮食才培养出来的精锐,普通军队的执行力,肯定比不上他们,执行力跟不上,前后交替的过程,就无法顺利完成。”

“这个看法非常客观,我会尽量解决普通士兵的素质。”

宋文接着说:“士兵素质,我不担心,以公子的神奇,一定能解决。我真正担心的问题,在于军队数量暴涨,变成一千人,甚至一万人以后,我该怎么及时传达命令,光靠喊声,显然是无法通知万人规模的军队。”

“这个问题,你也发现了?”

不怪姒安不敢相信,而是人真的很难在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发觉到自己的盲区。

写文章查错字,就是最简单的例子。

作者写文章的时候,文字都是经过思考,确认无误,才会交给双手书写,输出到纸面上,不正确的用词和段落,早就在思考过程中筛选掉,不会成为输出的文字。

这个完全正确的输出方式,会给人一种,书写结果完全正确的错觉。

检查的时候,这个错觉,会让作者本人产生输入没问题的认知,从而忽略书写、输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误。

简单的写文章都会忽略错误,更何况创造一种全新的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