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对食物,轻松调理冠心病
- 陈治锟主编
- 9947字
- 2024-05-23 16:25:51
一、冠心病常识知多少
本节从冠心病的定义、危害、类型、症状、易患人群、诱发因素、诱发疾病、诊断方法、检查手段等九个方面为大家介绍冠心病。
1.什么是冠心病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也称缺血性心脏病,包括心绞痛、无症状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和猝死五种类型。由于脂质代谢异常,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形成一些粥样的脂类物质堆积而成白色斑块,这些斑块渐渐增多,造成动脉腔狭窄,使血流受阻,导致心脏缺血,产生心绞痛。如果动脉内膜上的斑块形成溃疡或破裂,就会形成血栓,甚至可使整个血管的血流完全中断,导致猝死。冠心病的少见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痉挛(动脉可以没有粥样硬化),产生变异性心绞痛,如果痉挛超过30分钟,也会导致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也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病。
2.冠心病有哪些危害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往往是一种弥漫性病变。换言之,整个冠状动脉的主干和分支通常都有病变,只是每一个特定的冠状动脉及其不同节段处的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有所不同。冠心病通常是一种进展性疾病,平时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但随着时间推移,病变和病情可能会逐渐加重。
冠心病危害一:如果冠状动脉长期硬化,最终会导致远端下游相应的灌注区域心肌缺血。发生缺血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供血和心肌需血之间的矛盾。慢性供血量不足主要由于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所致;急性供血量不足则主要由于血管痉挛或斑块破裂,诱发管腔内血栓形成,导致管腔的突然狭窄加重或闭塞。如果临时发生的供需矛盾导致的心肌缺血可以在短时间内解除,临床上表现为心绞痛;如果短时间(大多超过30分钟)内无法解除,则导致相应冠状动脉下游远端灌注区的心肌坏死,临床上表现为心肌梗死。慢性缺血一般是冠状动脉慢性固定性严重狭窄或闭塞所引起,慢性缺血情况下,由于心脏对缺血逐渐适应,或侧支循环的代偿性增粗,供血得到了部分代偿,所以一般不会发生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心绞痛可分为稳定性和不稳定性两种。稳定性心绞痛一般不会诱发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则容易诱发心肌梗死。
冠心病危害二:冠心病除了可以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外,还可以因为心肌缺血导致各种心律失常以及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最严重的心律失常是心室颤动,临床上表现为猝死。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可以互为因果而同时存在。猝死是冠心病死亡的主要形式。
虽然冠心病的危害比较大,但我们也不要对此过于恐惧。冠心病是一种现代生活方式病,但同时也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
3.冠心病有哪几种类型
临床学将冠心病分为无症状心肌缺血、心绞痛型、心肌梗死型、缺血性心力衰竭型和猝死型五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心绞痛型,最严重的是心肌梗死型和猝死型。
猝死型冠心病
猝死型冠心病是指患者心脏骤停的发生是由于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痉挛或栓塞,导致心肌急性缺血,造成局部电生理紊乱,引起暂时的严重心律失常。多见于30~49岁的人,男性高发于女性。发病有两种情况:
在某种诱因作用下发作:如饮酒、劳累、吸烟、剧烈运动、争吵、斗殴等。患者可突然昏倒在地、四肢肌肉抽搐、小便失禁,或突然发生呼吸困难、口吐白沫、大汗淋漓,很快昏迷。症状发作后迅即死亡,或在数小时内死亡。
在夜间睡眠中发病:多在家中或集体宿舍中死亡,且往往不被人察觉,所以多无目击者。
无症状心肌缺血型冠心病
患者有冠状动脉硬化,但病变较轻或有较好的侧支循环,或患者痛阈较高、无疼痛感,称为无症状心肌缺血型冠心病。
心绞痛型冠心病
心绞痛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由于心肌耗氧量和供氧量暂时失去平衡而引起。心绞痛既可因心肌耗氧量暂时增加超出了已狭窄的冠状动脉供氧能力而发生,如强体力活动、情绪激动、寒冷、暴饮暴食等都可成为诱发因素,亦可因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供氧不足而引起。综合上述,心绞痛型冠心病是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引起心肌急剧的、短暂的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
①胸部压迫窒息感、闷胀感、剧烈的烧灼样疼痛,一般疼痛持续1~5分钟,偶有长达15分钟,可自行缓解;
②疼痛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前内侧,直至小指与无名指;
③疼痛在心脏负担加重(如体力活动增加、过度的精神刺激和受寒)时出现,在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数分钟后即可消失;
④疼痛发作时,可伴有虚脱、出汗、呼吸短促、忧虑、心悸、恶心或头晕症状。
心肌梗死型冠心病
心肌梗死是指由于冠状动脉功能不全,伴有冠状动脉供血区的急性、持续性缺血而导致的较大范围的心肌坏死。绝大多数心肌梗死局限于左心室的一定范围,并大多累及心壁各层(透壁性梗死),少数病例仅累及心肌的心内膜下层(心内膜下梗死)。而心肌梗死型冠心病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通常表现为:
①突发时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痛,向左肩、左臂或他处放射,且疼痛持续半小时以上,经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
②呼吸短促、头晕、恶心、多汗、脉搏细微;
③皮肤湿冷、灰白;
④大约1/10的病人的唯一表现是晕厥或休克。
缺血性心力衰竭型冠心病
缺血性心力衰竭型冠心病是心肌纤维化、心肌长期血供不足、心肌组织发生营养障碍和萎缩,或大面积心肌梗死后,导致纤维组织增生所致。
4.冠心病有哪些症状
没有症状
这种类型的患者没有什么临床症状,只在做心电图检查时发现异常,因此无症状心肌缺血型冠心病又称“隐性冠心病”。有些老年人平时看起来很健康,可因为一次过度劳累或强烈的精神刺激,便突然发病倒地而死亡,医学上叫猝死。医学统计资料表明,各种心脏病是造成老年人猝死的常见病因,其中无症状心肌缺血型冠心病在心脏病猝死的病因中占据首位。
心绞痛
心绞痛主要指由于过度劳累或激动引发心肌暂时缺血,引起心前部或胸骨后剧烈疼痛,感觉呼吸困难、胸口憋闷。原因是冠状动脉狭窄明显,侧支循环差,当心肌耗氧量大于其所能得到的血液供给时,可引起心绞痛的症状。
心肌梗死
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溃、出血、水肿、血栓形成,或冠状动脉持久痉挛,造成冠状动脉完全堵塞,致使冠状动脉血流中断,心肌长时间严重缺血,造成心肌坏死,进而引起剧烈的心痛症状。
心肌缺血
某些冠心病患者有时心肌缺血却无心绞痛等症状,可能是因为缺血时间短、程度轻、范围小,也可能与体内的痛觉感受系统、痛觉传导神经系统异常有关。而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往往由于心肌长期的慢性缺血、低氧,导致心肌弥漫性纤维化、心肌萎缩、心脏扩大,最终导致慢性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
5.冠心病青睐哪些人
以下人群应注意:
总之,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以及吸烟等为患冠心病的主要因素,应多加注意。
6.诱发冠心病的因素有哪些
气候
气候寒冷的天气或冬春季节,冠心病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就会增加。这是因为寒冷、潮湿和大风天气易使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体循环血管收缩、心肌耗氧量增多,从而诱发冠心病。同时,也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使管腔持续闭塞,或挤压斑块使内膜损伤、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使管腔急性堵塞,导致心肌梗死。因此,在冠心病高发季节,患者应注意御寒保暖,减少户外活动,以防疾病发生。
年龄
冠心病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程度也随年龄的增长而加重。有资料表明,自40岁开始,每增加10岁,冠心病的患病率增加1倍。男性50岁、女性60岁以后,冠状动脉硬化发展比较迅速。医生提出,动脉硬化并非从中年开始,而是从青年开始逐渐出现,只不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病变程度加重、速度加快而已,因此预防冠心病要从青年时期开始。
性别
冠心病多发生在40岁以后,男性多于女性。大多数是由于男性的不良生活习惯所造成的,如吸烟、饮酒等。
情绪
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情绪时常波动对病情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甚至关系到生死。因为,不良的情绪易引起人体内分泌的紊乱,带来生理上的变化,比如呼吸急促、血压升高、脉搏加快、血液黏稠度增加、血中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浓度增加等,这些变化都很容易危及心脏。因此,冠心病患者不仅要依赖药物治疗,还需调节自己的情绪。
生活习惯
冠心病患者应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减少盐的摄入从而降低血压,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做运动,培养健康爱好来缓解精神紧张,不抽烟、不饮酒,吃大量果蔬杂粮,定期到医院体检等。
7.诱发冠心病的疾病有哪些
高血压:高血压被认为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较血压正常者更明显,且血压水平越高,动脉硬化程度越重,因此,高血压患者发生血管闭塞和破裂的情况比血压正常者早约20年。研究证明,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都能预测冠心病的发展程度。
目前对于重度高血压的危害已无异议,而轻度高血压的危害的存在争议,大多数专家认为虽然此类患者血压水平较低,引起冠心病的危险较小,但在人群中所占比例不容忽视。
高脂血症:高血清总胆固醇已被证明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对于血清总胆固醇水平较低的东方人也是如此。饮食是影响血清胆固醇水平的重要因素,从而也影响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大规模尸检研究和移民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点。日常饮食中脂肪的类型也很重要,饱和脂肪酸的增加会使血清胆固醇升高,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增加则相反。
糖尿病: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使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加。高血压、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经常共同存在,这些因素均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肥胖症:肥胖者冠心病的发病率较高,尤其是短期内发胖或极度肥胖患者的发病率更高。因为过大的体重会使心脏超负荷和血压上升;高热量的饮食习惯会使血脂、血压水平增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并加重;肥胖后体力活动减少,妨碍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者侧支循环的形成。但是,如果不考虑年龄因素或者不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患,肥胖不能成为真正的危险因素。
其他:①肥厚梗阻性心肌病:由于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和心肌肥厚,可有心绞痛、晕厥或呼吸困难,多与活动有关,胸痛在服用硝酸甘油后反而加重,查体胸骨左缘可闻及收缩期杂音。②瓣膜病:主动脉狭窄也可有心绞痛,应做超声心动图检查。怀疑有冠状动脉疾病,应做冠状动脉造影检查。③其他疾病累及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畸形或先天发育异常、冠状动脉肌桥、风湿性疾病引起冠状动脉炎,冠状动脉夹层或急性主动脉夹层累及冠状动脉,冠状动脉栓塞、梅毒性主动脉炎引起冠状动脉口狭窄或闭塞。④X综合征:X综合征多见于女性,为冠状动脉系统毛细血管功能不良引起,与冠状动脉内皮功能失调有关,临床表现为劳力型心绞痛,运动试验可以为阳性,但冠状动脉造影无固定狭窄或冠状动脉痉挛,预后相对良好。
8.诊断冠心病的方法有哪几种
冠心病的诊断主要包括症状和体征两部分。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根据心绞痛发作时的部位、性质、诱因、持续时间、缓解方式和伴随症状及体征等,便可鉴别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可以说,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对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诊断至关重要。
冠心病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诊断:
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检查是冠心病诊断中最早、最常用和最基本的诊断方法,该方法使用方便,易于普及,当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时便可及时捕捉其变化情况,能连续动态观察并进行各种负荷试验,以提高其诊断敏感性。无论是心绞痛还是心肌梗死,都有其典型的心电图变化。
心电图负荷试验
心电图负荷试验是诊断冠心病最常用的非创伤性检查方法,其通过一定量的运动增加心脏负荷,观察心电图的变化。运动方式主要有平板运动和蹬车运动。心电图改变主要以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从J点后0.06~0.08秒)持续2分钟作为阳性标准。运动中出现步态不稳、室性心动过速或血压下降时,应立即停止运动。心肌梗死急性期、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或急性疾病者禁做运动试验。
酶学检测
酶学检测是心肌梗死的鉴别和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临床上根据血清酶浓度的序列变化和特异性同工酶的升高等肯定性酶学改变可明确诊断为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以明确冠状动脉有无狭窄以及狭窄的部位、程度、范围等,并可根据造影结果确定下一步治疗应采取的措施。同时进行左心室造影,可以对心脏功能进行评价。冠状动脉造影的主要应用为:①对内科治疗下心绞痛仍较重者,明确动脉病变情况以考虑旁路移植手术;②胸痛似心绞痛而不能确诊者。
多层螺旋CT
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世界公认的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存在一定风险,有些患者从心理上难以接受;另外该项检查明显受医院条件限制,费用高,因此寻找一种无创、安全的冠脉影像技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多层螺旋CT已经在心脏影像领域取得了可喜成绩,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发展尤为迅速。多层螺旋CT具有较强的时间分辨力、密度分辨力和空间分辨力,同时具有扫描速度快、覆盖容积范围大、球管功率高等优点。
放射性核素检查
根据病史,心电图检查不能排除心绞痛时可做此项检查。核素心肌显像可以显示缺血区,明确缺血的部位和范围大小。结合运动试验再显像,可提高检出率。
二维超声心动图
心脏超声可以对心脏形态、室壁运动以及左心室功能进行检查,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对室壁瘤、心腔内血栓、心脏破裂、乳头肌功能等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血管内超声可以明确冠状动脉内的管壁形态及狭窄程度,是一项很有发展前景的新技术。
动态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是一种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并编集分析心脏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变化的方法。常规心电图只能记录静息状态短暂仅数十次心动周期的波形,而动态心电图可连续24小时记录多达10万次左右的心电信号,可提高对非持续性异位心律,尤其是对一过性心律失常及短暂的心肌缺血发作的检出率,因此扩大了心电图临床运用的范围。
X线检查
X线检查对判断原有的心脏病、心力衰竭的早期诊断及其严重程度都具有意义。胸部X线检查主要用于肺实变、纤维化、钙化、肿块、肺不张、肺间质病变、肺气肿、空洞、支气管炎症及扩张、胸腔积液、气胸、胸膜肥厚粘连、纵隔肿瘤、心脏、血管性态、乳房肿块诊断。而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发作时,少数心绞痛病人X线平片上可见左心室增大和肺静脉高压等表现。
化验检查
心肌酶学检查是心肌梗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临床上根据血清酶浓度的序列变化和特异性同工酶的升高等肯定性酶学改变可明确诊断为心肌梗死。
9.哪些常用检查手段有助于鉴别诊断冠心病
冠心病的诊断参考标准
(1)有典型的心绞痛发作或心肌梗死,而无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关闭不全、心肌病等证据。
(2)休息时心电图有明显的心肌缺血或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表现,而无其他原因(如各种心脏病、显著贫血、阻塞性肺气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应用洋地黄药物及电解质紊乱等)可查。如病人仅有心电图的缺血表现,而无心绞痛者可诊断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3)40岁以上有心脏增大、心力衰竭,以及乳头肌功能失调症状,而不能用心肌疾病或其他原因解释,并患有高血压病、高胆固醇血症和糖尿病三项中的两项的病人。
典型心绞痛的临床症状与鉴别诊断
心绞痛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疼痛的特点为:
(1)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中段后方,可波及心前区,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是很明显。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牙齿,或后背部。
(2)性质:胸痛常有压迫、发闷、紧缩、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发作时,病人往往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3)诱因: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过度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休克、排便用力过度等亦可诱发。疼痛发生于劳动或激动的当时,而不在一天或一阵劳累之后。典型的心绞痛常在相似的条件下发生,但有时同样的劳动只在早晨引起心绞痛,一般与晨间痛阈较低有关。
(4)持续时间:疼痛出现后常逐步加重,在3~5分钟渐渐消失,偶可持续15~20分钟。可以反复发作。
(5)疼痛缓解方式:一般在停止诱发症状的活动后即缓解。舌下含硝酸甘油也能在几分钟内缓解。
(6)体征:一般无异常体征。心绞痛发作时常见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表情焦虑、感觉寒冷或出汗,有时出现第四或第三心音奔马律,暂时性心尖部收缩期杂音。
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与鉴别诊断
(1)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劳力性心绞痛与心肌梗死和猝死之间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初发心绞痛、恶化劳力性心绞痛、静息心绞痛伴心电图缺血改变等。其特征是心绞痛症状进行性增加,新发作的休息或夜间性心绞痛或出现心绞痛持续时间延长。
(2)主动脉夹层:胸痛程度一开始即达到高峰,常患高血压,两侧上肢的血压和脉搏常不对称,此为重要特征,少数可出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听诊特点。没有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及血清酶学的变化。X线、超声心动图、CT和磁共振有助于诊断。
(3)肺动脉栓塞:胸痛、咯血、呼吸困难、休克等症状,是引起肺动脉栓塞的诱因。常有急性肺源性心脏病改变,与心肌梗死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明显不同。
(4)急腹症: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溃疡病合并穿孔常有急性上腹痛及休克的表现,但常有典型急腹症的体征。心电图及心肌坏死标志物不明显与心肌酶不增高。
(5)急性心包炎:胸痛与发热同时出现,有心包摩擦音或心包积液的体征。心电图改变常为普遍导联ST段弓背向下型抬高,T波倒置,无异常Q波出现。彩超可诊断。
心绞痛的典型特征及与其他疼痛的鉴别
(1)情感或者精神因素导致的胸部不适或者胸痛。
又可称为心脏神经官能症,多见于中青年女性或者更年期妇女。实际上,女性绝经期前,如无危险因素(如家族史、高血压、血脂紊乱和糖尿病)则很少发生冠心病。病人常有胸部不适感,表现为尖锐的刺痛或者撕裂样疼痛,常常位于左侧乳房附近,有的疼痛范围如针尖大小,持续时间短暂;也可表现为持续的闷痛,持续数小时,甚至数日,和活动无关或关系不明确,有的甚至活动后或者精神放松后减轻。服用硝酸甘油多在10分钟以后起效,但缓解不完全。
病人除胸部不适外,常出现全身无力、头晕、睡眠不好、肌肉跳动、呼吸困难等症状,也可有其他的躯体不适。有些病人可以找到诱因,可能有家庭方面的原因,也可能有社会的原因。有的病人因此不敢活动,甚至不能上班。
查体多正常,或者和心脏无关,多发现病人情绪不稳定、易激动、过度敏感或者表现富于戏剧性。
这类病人可有ST段移位,或者T波变化。应做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甚至超声心动图、放射性同位素检查,仍不能肯定者应做冠状动脉造影。
应注意病人的年龄、性别、社会心理因素,以及是否存在易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2)其他疾病引起的心绞痛。
肥厚梗阻性心肌病:由于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常表现为心绞痛、晕厥或呼吸困难,多与活动有关,胸痛在服用硝酸甘油后反而加重,查体胸骨左缘可听到收缩期杂音,心脏彩超可以鉴别。
瓣膜病:主动脉狭窄或者关闭不全也可发生心绞痛,应做超声心动图检查。如怀疑同时有冠状动脉疾病,应做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其他疾病累及冠状动脉:如冠状动脉畸形或先天发育异常,冠状动脉肌桥、风湿性疾病引起冠状动脉炎,急性主动脉夹层疾病累及冠状动脉,冠状动脉栓塞、梅毒性主动脉炎引起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
X综合征:X综合征多见于女性,为冠状动脉系统毛细血管功能不良所引起,与冠状动脉内皮功能失调有关,心电图负荷试验可呈阳性,但冠状动脉造影无固定狭窄区或仅见冠状动脉痉挛,预后相对较好。
(3)非冠状动脉心脏疾病导致的胸痛或胸部不适。
早搏:早搏可伴有胸部不适甚至疼痛,多出现在不活动时,活动后疼痛多消失或感觉不到。患者应尽早确定早搏是良性性质还是伴有心脏疾病,必要时做动态心电图、心脏运动负荷试验或超声心动图检查。
急性心包炎:心包炎早期可出现心前区和胸骨后疼痛,常与深呼吸、咳嗽或者体位改变有关,有时吞咽疼痛。早期可有心包摩擦音,且心包摩擦音和胸痛常在出现大量积液后消失。心电图的ST段和T波变化常位于除了aVR以外的所有导联,ST断抬高呈弓背向下,可伴有心包压塞的症状和体征,以及全身症状,超声心动图可以确诊。
心肌炎和扩张性心肌病:可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心电图检查可发现QRS群波、ST段和T波的变化。应注意询问病史,仔细查体,观察心电图有无演变,系列心肌酶学检查,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
右心室高压:肺动脉高压可因右心室缺血引起心绞痛,常见于二尖瓣狭窄伴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狭窄等。
高动力心脏综合征和二尖瓣脱垂综合征:为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表现,病人常诉心慌、心前区不适、全身疲乏、呼吸困难、焦虑和多汗等,β受体阻滞剂效果良好。心电图可与冠心病混淆,运动试验也可呈假阳性,心得安可消除ST-T变化。二尖瓣脱垂综合征也可伴交感神经兴奋和高动力状态,常常有神经衰弱的临床表现,心脏彩超可确诊。
急性主动脉夹层:可出现剧烈的胸痛,也可累及冠状动脉,甚至出现心肌梗死。胸痛的部位一般较高,常呈撕裂样,开始就达到高峰,可广泛放射到背部、腹腰部和腿部。胸部可有异常搏动,可听到夹层导致的异常杂音,两侧上肢或者上下肢血压不匹配,一侧脉搏搏动减弱,下肢麻痹或偏瘫。累及主动脉根部可出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应及时做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或者磁共振检查,考虑手术者应做主动脉造影。
急性肺栓塞:急性大面积肺栓塞可引起胸痛、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晕厥、休克等表现,病人可伴有冷汗、紫绀或者濒死感。但病人的查体、心电图和X线胸片可以有急性肺动脉高压或者急性右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如心电图出现肺性P波、右束支传导阻滞或者较特异的SIQIIITIII心电图等;X线胸片上腔静脉影增宽,右下肺动脉增宽或肺动脉段突出等。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右心室搏动减弱,室间隔左移,根据三尖瓣反流还可估计肺动脉压力。必要时做肺动脉加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4)胸部、肺部疾病。
胸部外伤:应询问病史,表现为胸部触痛,疼痛与咳嗽、深呼吸、姿势或者某些活动有关。
肋软骨炎和肋间神经痛:为刺痛或灼痛,可与活动有关,有明确的压痛点,有时伴有神经官能症的表现,心电图无变化,心肌酶不高。其他胸壁痛可由肋间肌肉劳损、病毒感染引起,胸痛特点为锐痛,有触痛,咳嗽、深呼吸时疼痛加重。
胸部带状疱疹:在出现疱疹前可与心肌缺血性疼痛混淆。受累区域表现为皮肤过度敏感,有触痛,可伴有头痛、发热或全身不适等症状。
肺炎:心电图可出现类似心肌梗死或心肌缺血的表现有发热、咳嗽或者咳痰等症状,系列心肌酶学、X线胸片可以鉴别。
自发性气胸:突感胸痛和呼吸困难,胸痛在气胸的发生侧,胸部扣诊呈鼓音,X线胸片可确诊。
纵隔气肿:胸痛和纵隔气肿是典型的表现,颈或胸上部可出现皮下气肿,X线胸片可以确诊。
胸出口综合征:胸出口综合征涉及从胸腔上缘出来或通过的神经和血管结构,为压迫所致。与骨或肌肉异常有关系,症状多在20~40岁出现,与职业活动、不良的体位或者颈外伤等有关系。多数病人表现为上肢痛,尤其尺侧,也可放射至颈、肩部、肩胛区或腋下,极少数疼痛位于胸壁。胸痛者在仔细体检的同时,应进一步做心电图、心肌酶学检查。
胸膜炎:典型胸膜性胸痛,与呼吸、咳嗽有关,可伴发热等全身症状,亦可发生在心肌损伤后,大量积液可以引起呼吸困难。
(5)上腹和胸部不适的胃肠道疾病。
反流性食管炎和食管裂孔疝:反流性食管炎是因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导致的食管黏膜炎症,可并发食管消化性溃疡或狭窄。最常见的症状是胸骨后胸痛、灼热感、咽下疼痛和“不消化”,与进食或体位变化有关系,可有泛酸、反苦液或反胃内容物的情况,使用抗酸剂可缓解症状。食管裂孔疝与反流性食管炎无明确关系,胸腹部X线透视可协助诊断。
食管穿孔或破裂:该疾病的死亡率很高,多与器械操作或外伤有关系,也可由压迫坏死等其他原因所致。食管破裂多发生在饱餐后干呕或呕吐时,此时出现剑突下疼痛且放射至肩胛区。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大汗和紫绀,接着出现脸色苍白、心动过速、休克和纵隔气肿的表现。胸部X线可发现纵隔气肿和胸腔积液,吞钡检查可确定破裂的部位。
食管痉挛和食管贲门失驰缓症:以疼痛和吞咽困难为主要表现,对硝酸酯类药物有效,吞咽常为胸痛的诱因,尤其进食冷的食物,疼痛可放射至背部、颈部和下颌,每次持续数分钟或者数小时,活动不增加疼痛,但可与情绪有关。体检多无异常,吞钡检查和压力计检查有助于诊断。
急腹症:如消化性溃疡或者穿孔、胰腺炎、胆管炎、胆囊炎和胆石症。急腹症出现的上腹部疼痛,可与心肌梗死放射至上腹部的疼痛或不适相混淆,严重时可出现休克。腹部压痛和反跳痛,腹部超声、胸腹部X线检查等有助于诊断,同时应做心电图和心肌酶学检查。
(6)其他疾病。
其他疾病伴心电图ST-T变化,如脑血管意外、腹部疾病、早期复极综合征,有些需要做心电图和酶学检查,必要时做冠状动脉造影,以排除心肌缺血。颈椎病也可以出现胸背疼痛,被误认为心绞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