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阵讨论声后,马上就有人出列回答道:“禀明公,吾以为行北中郎将,魏郡太守刘始仁可担此大任!”
“刘始仁,明公之亲族,宗族之大将,自洛京倾覆以来,便追随明公南征北战,建有大功!”
“且其先后镇守邺城,兖州,屡有佳纪,治民理政,牧守地方绝无问题!”
刘演作为刘琨的从子,在刘群等人还未成长起来前,作为宗族大将,屡屡被刘琨重用,委以重任,在并州文武中颇有声望。
而刘演在镇邺和兖州时,虽然在外部势力的攻伐下,军事上失利,但在治理地方上还是足为人称道,确实是治理冀州的合适人选。
治中如绥的提议,确实得到了在场不少人的肯定。
“刘魏郡文武双全,确实是不二人选!”
“行北中郎将屡有大功,又是明公亲族,治冀确无不妥!”
众人在下议论起来。
但治中如绥提议刘演出任冀州刺史,显然没有合刘琨心意。
刘琨摇头否决道:“始仁,孤之亲族,确有大才,吾家之千里驹!”
“冀州,北地重州,四战之地,非能者不可任之,然魏郡,亦是并州门户,军事要地,亦需镇守,始仁不可轻离!”
“冀州还需他人来!”
刘琨否决刘演出任冀州刺史,除了魏郡同样重要,需要其镇守外,还是对刘演的能力不放心。
毕竟刘演前有丢失邺城的先例在,若是将冀州交给他,再重蹈覆辙,于刘琨来说,是绝对无法接受的。
冀州在刘琨的设想中,未来是其要重点经营的地方,冀州人口稠密,土地肥沃,无论是在自然禀赋还是人口数量上,皆远在隔壁的并州之上,堪称王图霸业之基,绝对不容有失。
刘演被否决后,刘琨的左长史杨桥亦是出列举荐道:“明公,桥以为太原太守,平北参军温太真可为冀州刺史!”
“温太原,明公之内甥,亲近之人也,少有才名,老成持重,文武兼备,可胜任冀州!”
听完杨桥的举荐,刘琨微微点了点,显然刘琨是早对温峤有所属意。
温峤早在刘琨在洛阳时,便已在刘琨幕府之中,可以说是刘琨最亲近的几人也不为过。
其后随刘琨赴并州,一路披荆斩棘,治理并州,其个人的能力、品行,刘琨皆是了如指掌,也对温峤极其欣赏,故刘琨是有意让温峤出镇冀州的。
但刘琨没有立即表态,而是继续向众人询问道:“可还有人选?”
“谌有一人向明公推荐!”立于刘琨右侧不远处的卢谌出列行礼道。
“噢?!”
“子谅欲荐何人?”
“上党太守,安东将军刘公度!”卢谌恭敬地回答道。
“刘安东东讨王浚,南平石勒,于并州有大功,此役我军能下冀州,也全亏其献策之谋,征战之劳!”
“且刘安东征讨河北时,剿灭叛乱,安抚地方,冀州士民纷纷归附,深得冀州人心!”
“若刘安东出镇冀州,必能得河北士民拥护,使其彻底归顺明公!”
卢谌提议刘群出镇冀州,在场的众人并没有惊讶,出任冀州刺史的人选,其实也就只有刘群,温峤等人。
盖因冀州过于重要,而先前屡次出现郡守,部将叛变之事,使刘琨不得不进一步重用自己的亲族,故出镇冀州的人,只会是刘群,刘演等至亲或是温峤这样的姻亲。
其余的属吏,部将则不会考虑,毕竟令狐泥,高乔之事还历历在目啊。
至于为什么并州众人不推荐刘群出镇冀州,乃是刘群的身份问题。
刘群除了身上的官职外,还是刘琨的嫡子,广武侯世子,刘琨事业的继承人。
自古天子居内,太子居外,乃取祸之道。
刘群作为世子,在众人心中是断无远离刘琨身旁的道理的。
先前刘群出任雁门太守,也只是在并州之内,且一年便又调回了晋阳,此番若是出镇冀州,必定是要在河北经营累年,一旦刘琨在并州出事,刘群又不在身侧,难免会有动乱。
而且刘群出镇冀州,离晋阳路远,父居内,子镇外,长此以往,难免会心生嫌隙,若有奸人挑拨,父子反目也不是不可能。
这也是为什么并州众人皆是不举荐刘群的原因,当然最终决断还是刘琨来做。
刘琨对此则一脸认真向刘群问道:“公度,汝可愿出镇冀州?”
面对刘琨的问询,刘群内心自然是希望能出镇冀州,并州还是太过于疲敝,未来想要南下中原,必然是需要整合好冀州的力量。
光武刘秀,魏武曹操以河北兵马,定鼎中原,统一北方的先例在前,刘群岂会不知这道理。
“今天下大乱,晋室倾颓,百姓离散,社稷倾覆,正是我等王臣戮力报效国家之际,阿父不避危险,远涉三晋,讨胡虏,佑百姓,国之柱石!”
“群为人子,不敢苟且,当效父亲之志,为国效力!”
“阿父若以群为刺史,出镇冀州,群愿代父牧守河北,为国守疆土,保百姓安宁!”刘群掷地有声地答道。
刘群的回答已是强烈地表达想出镇冀州的意愿了。
在场的众人此刻沉默不语,皆是等待着刘琨最后的决断。
片刻后,刘琨浑厚的声音传了过来。
“表温峤为冀州刺史,拜建威将军,除大将军府左司马,督冀州巨鹿国,安平国,清河国,平原国,司州广平郡!”
“表刘群为河间内史,拜平北将军,护鲜卑中郎将,除大将军府右司马,督冀州中山国,高阳国,博陵国,河间国,章武国,渤海郡,乐陵国!”
刘琨最终的决断,出乎了不少人的预料,原本众人以为会是在刘群和温峤之间,则一人出任冀州刺史,治理河北,但如今的局面确是两人分掌冀州南北数郡,在事实上共治了河北。
堂内众人纵是有百般疑惑不解,但刘琨之令已下,断无违逆主公政令的道理。
于是皆齐声躬身行礼道:“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