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分化,大战重要转折点

“苏将军!恭喜高升啊!”

“等战事结束苏将军可要请兄弟们喝酒啊!”

动员大会一结束,袍泽们便纷纷向苏渔道贺,固然苏渔这是飞升,但确实是他用军功换来的,因此袍泽们没有人不服,恭贺之言均是发自肺腑。

并且大家也都暗下决心,一定要为自己也拼出个前程!哪怕是死,也要让身后的家人享上福。

苏渔来回向大家报以微笑,脸都有点发麻了,这次封赏他开始也有些意外,程咬金当初那意思不是想把他暗度陈仓吗?怎么又都给报上去了?

不过很快苏渔便想通了里面的道道,程咬金表面五大三粗的,实则贼的很啊,他可以瞒着尉迟敬德,但绝对不会瞒着李世民。

一来想必程咬金也有用苏渔这军功激励三军的意思,二来就是他深知自己的生存之道。

无论想怎么操作,都不会瞒着李世民,让“阴谋”在李世民那变成“阳谋”,最后大大方方的抢人便是,瞒着尉迟敬德只是怕他抢了先机。

不管怎么说老程也没有丝毫恶意,跟尉迟敬德一样对苏渔的军功没有半点隐瞒,只是他要比尉迟敬德聪明的多。

在历史上程咬金历经三代帝王,寿终正寝,堪称名将里活的最潇洒的,这绝不是一个“福将”二字就能诠释的。

包括他领军打仗也是如此,看似鲁莽,但他绝不是只有勇武的莽夫,很多时候他只是在韬光养晦,纵观历史,恐怕也没几个人要比他活动通透了。

在这战火纷飞,动辄就可能掉脑袋的年代里,苏渔认为程咬金是个学习的榜样...

......

陇州,吴山县。

程咬金率两万人马阻击突厥军三万人,双方初遭遇之时便直接来了场火拼,程咬金以有备战无备,将两万大军分为左前右三股对突厥军进行切割围打。

他自己也是属实勇武,抡着八卦宣花斧,嘴里骂着娘左劈右砍,歼敌无数。

纵然自己这边抢了先机,那程咬金也没觉着这场仗能轻松,他最乐观的想法就是在折损一半兵力的情况下能将这股突厥军击退。

全歼或是击溃,那就有点痴人说梦了,除非对面领军的是个酒囊饭袋,在战场上程咬金可不会想当然,拿着全军的命去硬赌。

可在短暂的交手之后,程咬金觉得这仗打的有点不对味。

突厥军即便是仓促迎战,他们的兵力也在唐军之上,断不至于打的且战且退啊,就好像他们的目的并不是要迎战,而是保存实力。

唐军打的到是相对轻松,可也很难对突厥军做到什么重创,显然对方主帅的能力也并非等闲之辈,这就让程咬金很奇怪了。

几个时辰之后,这股突厥军成功脱离战场向西面遁去,唐军斩杀了约三千人,自己这边也留下了近两千左右的尸首。

从场面上来看程咬金此役算是成功,但他心中却是多了个大隐患,最终他没有选择贸然追击,而是按兵不动,以不变应万变。

毕竟他的任务不单单是眼前这股敌人,而是所有要迫近长安的兵马,哪怕是十数万大军,也要迎难而上。

......

凉州城。

军士们与百姓一起对各个城门和城头进行修缮,这座城虽然守下来了,但着实让阿史那乌默他们毁的不轻。

作为抗击突厥大军的第一道战壕,必须得尽快重新武装起来,这里很有可能是这场大战局的最终战场。

李世民的旨意除了对苏渔的封赏和对全军的激励以外,还有一道是给尉迟敬德的。

内容就是他如今对于阿史那结社率的看法,李世民算是跟突厥接触最多,最了解他们的了,尤其是突利,年初的时候李世民还跟突利密谈过一次。

在当时李世民跟颉利可汗约定你好我好,咱近期先不打了,转过头李世民又找到了突利可汗,见面的意思也很明确,你就心甘情愿跟着你叔父混?那汗位可本该是你的啊!

你要有这意向,那大唐愿意伸出援手帮你一把,之后再封你个王,踏踏实实统一突厥坐拥北部。

这个事对突利的诱惑不算小,甚至也正是他想,但他也没给出什么直接的答复,可见他颉利叔父在突厥的势力和影响力都绝非他能所比,这步险棋他还不敢轻易去下。

直到此时,颉利没有遵守当初的约定,想趁乱打劫,突利显然也没有什么枭雄之姿,还是跟在叔父的屁股后面。

也不怪李世民刨祖坟似的咒骂他们...

突利虽然没有枭雄之姿,但他却是一个好哥哥,纵然他弟弟似乎并不这么想...关于兄弟间的关系,李世民很懂得...

他让尉迟敬德放出抓获阿史那结社率的消息,由此再给突利上一剂猛药,即便他不敢反,也能让他跟颉利之间的裂痕继续扩大,因为李世民能断定颉利绝对不会管结社率的,此时颉利的眼里一定就只有长安。

这或许将是分化他们最好的机会,也可能是大唐此役的重要转折点!

尉迟敬德不敢怠慢,当即就派遣斥候去前方各处有意散步这个消息,至于最终能达到什么效果,就只有等着看了。

但不管起不起效,最终之战肯定还是不可避免,尉迟敬德已经做好了殊死一战的准备。

一连两日,全军暂卸刀戈修缮凉州城,为大战做准备,同时斥候营四派小队,以随时掌握突厥主力军的动向。

苏渔升任校尉之后倒是不用天天骑在马背上出城玩命了,但忙的事情可也着实不少,现在斥候营所有的任务都是由他来分布,消息也都先汇总于他,筛选后再呈于尉迟敬德,每天忙的也是脚不沾地。

他还要面临一个悲哀的事,就是对所有出任务未归的袍泽们进行记录以及战后抚恤。

要知道,所有人去哪都是苏渔亲自安排的,很多时候甚至可以说无异于是派他们去送死,他这种复杂又煎熬的心里没人能懂。

袍泽们自然没有人会怪他,因为这些事总要用人去干,为了大唐为了胜利也总要有人去死。

一个重伤归来的袍泽,在濒死前对苏渔说过:“跟着苏校尉死也不冤,况且他还杀了五个敌人,家里能过好日子了。”

“只希望苏校尉能带着兄弟们再立大功,尽早结束这场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