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朕观你有大将之姿

自四月十三起,名义上由朱由桹亲自统率的中军数万兵马,也陆陆续续抵达了新开铺附近经过前军将士努力过后已经大致成型的前军营地。

朱由桹想要塑造的人设,是浑身是胆以至于一向敢为天下先的大明皇帝。

在他看来,这样人设的皇帝,显然可以大大激发天下军民抗击建虏的斗志。

所以,出于维持自身人设的目的,哪怕没有身处在前军之中,朱由桹也退而求其次地成为中军之中第一批进入新开铺营地的人。

本来就因为刚刚大破虏军水师而对战争前景更加自信的前军将士,在得知传说中英明神武、战无不胜的皇帅陛下也抵达新开铺之时,士气就如同火上浇油一般,更加旺盛起来。

看到军心颇佳,朱由桹趁热打铁,第一时间召开了庆祝大会。

庆祝成功歼灭虏军水师。

看上去有种半场开香槟的感觉。

没错,这真的就是半场开香槟!

不过,朱由桹心目中的庆祝大会,其实同样也是一场表彰大会。

在朱由桹看来,表彰为大破清军水师立下大功的将士,会达到激励后进的效果,从长远上来看,定然有利于后续的作战。

当然,作为一个谨慎的人,在半场开香槟的时候,朱由桹也不会放松警惕,给孔有德以可乘之机。

庆祝大会暨表彰大会,并不是涉及全军那样大规模的,而是小范围的,况且还多是水师将士参与,陆师将士反而会在期间加强戒备,同时继续按照预先制订好的作战计划行事。

因此,至少在理论上,朱由桹半场开香槟的行为,并不会对战局造成负面影响。

在猴子石附近召开的“庆祝全歼清军水师暨表彰此战有功将士大会”中,朱由桹亲自赏脸出席了对有功将士的授勋仪式。

在仪式中,一个比较眼熟的被授予勋章之人,引起了朱由桹的注意。

“施琅?”

听到高高在上的大明皇帝居然能够记得自己的名字,施郎真可谓是受宠若惊,内心激动不已的他立马绷紧身体,将握拳的右手放在左边胸口上的铜制勋章之前,以此来向皇帝陛下行近卫军军礼,表达他对朱皇帅的尊敬和爱戴。

“施郎,陆官总队水兵科学员,在湘江水师接受‘短期下沉锻炼’时,自告奋勇,作为敢死队军官率兵参与了夜袭虏军水师码头的行动,其指挥士兵操纵和乘坐的纵火船,引燃了数艘敌军战船,为战役胜利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因此被授予二等英勇勋章……”

朱由桹的侍卫长兼锦衣卫首领赵琸在旁边补充道。

至此,因为操劳国事而稍微有些健忘的朱由桹,才想起来他之前在衡州的时候,的确曾经首肯过一道诏令,那就是让陆官的学员,去下放到部队中进行所谓的短期下沉锻炼。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当时在对陆官的这些名义上的天子门生进行了几次视察之后,朱由桹认为这些陆官学生们,在优秀教官的教育和指导之下,虽然理论学习还算不错,而实践这方面,相对来说还是有些缺乏。

陆官的天子门生们,需要下放到军队中作为基层军官进行短期锻炼,就算有伤亡,那在朱由桹看来,也毫无疑问是必要的牺牲,应付的代价。

总体上来看,这是利大于弊的。

可取!

于是乎,朱由桹这个至高无上的大明皇帝只是一道诏令,这些陆官学生,在衡州的时候,便依照科目分别找部队进行了短期下放。

“你不是步兵科的吗?”

盯着眼前这个脸大额宽的有名有姓军官,朱由桹又想起来了一些信息,于是他纳闷地问道。

听到朱由桹的问话,施郎的内心更加激动了。

但表面上他还是比较冷静地回答道:

“好教皇帅知道,学生之前确是步兵科的。

只因先前学生面见皇帅时,皇帅说学生适合当水军,学生本就有去当水军的心思,听到皇帅的评价,学生更是深受鼓舞,这才下定决心,转到了水兵科。”

实在是贵人多忘事的朱由桹,这才又想起来之前在郴州检阅陆官学生期间见到施郎的时候,他确实随口说过这样的话。

只不过朱由桹没想到他的随口一句话就让施郎“转了专业”。

想来也是,在陆官中,转科虽然本来不是很容易的,但既然手中权力无限的皇帅陛下都发了话,再加上施郎自愿弃步从水,那陆官学校方面当然会对施郎的申请一路绿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算之前迫不得已留过辫子,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朕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从来不会因为臣子犯过错误就将其一棍子打死。

只要在弃暗归明之后,能够把握好这次重新选择的机会,尽心尽力报效朝廷,不做那反复无常的三姓家奴、可耻小人即可。

昨日你就做的很好,朕初见你时,就观你颇有大将之姿,如今朕是愈发笃定,假以时日,你施尊侯必将成为我大明的干城之将。

好好干,时间会证明朕的眼光不会有错的。”

朱由桹虚情假意地鼓励道。

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朱由桹当了好几个月皇帝以至于演技越发精湛的缘故,只见朱由桹一番话刚刚说完,本来脸色还算平稳的施郎,当即感动落泪,紧接着纳头便拜,发誓说今后一定不会辜负圣上厚望,定然会为大明效死。

看到施郎的表现,朱由桹也不惊讶,显然是类似的场面,他已经看的比较多了。

稍微表现的平易近人、礼贤下士一点,就有人赌咒发誓要提携玉龙为君死,这大概就是上位者,尤其是皇帝这样至高无上的上位者的优势吧。

毕竟,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几千年来,有多少志士仁人为了“知遇之恩”这四个字,而心甘情愿地去抛头颅、洒热血?

在向来奉行实用主义的朱由桹看来,只是在表面上稍微放下一些架子,就能够让臣子至少在表面上发誓为他效力卖命,这可实在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如此买卖,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