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自序:伴我半生的微阅读

现在是微阅读时代,有人这样说。也许是吧。

在老侯看来,微阅读范畴很广,比较短小的纸上文字,是一大种类,网上的碎片化阅读,也是一大种类,但我今天只说其中比较耀眼的一种“小”——微型小说。无论纸上还是网上,这种小你随时都能读到。

20世纪80年代的初中二年级语文课本,有作家王愿坚的一篇短文——《七根火柴》。老侯还记得它,只是不敢确定它是不是我读到的第一篇微型小说。但我实在想不起第一篇的名字。那就不妨把它当作开始。读它那年,我十六岁,至今已整整四十年。半生时光,倏忽而过,说来让人感喟。

这四十年里,老侯对微型小说,读得越来越深。

老侯对这一文体的密集阅读,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个标志性事件,1992年3月,《白小易微型小说100篇》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我是这本书的第一批读者。我得老老实实承认,白小易的作品,让我受到相当程度的“惊吓”。它那么“轻”,那么飘忽,却又那么牵动心绪。这本书让我牢记了四个字——“微型小说”。

那时候老侯已深爱文学,也在报刊上发表过一些短小的散文随笔类文字,但从未想过有一天我会去创作微型小说。

很快,命运的指针指向了1994年7月,老侯完成了这辈子最重要的一次工作调动——从一个需要经常书写“本报讯”的办公地点,调到一家文艺单位。一位前辈告诉我,在这样的单位里,倘若没有点特长,你很难平息别人眼中的不屑。这话吓了我一跳。我苦思冥想,我的特长在哪里呢?我只是爱好文学而已。而小说又被公认为文学里的老大,看来我不向小说靠拢还真就不行。遗憾的是,那时候我的文学功力,别说长篇小说,就连中短篇小说也驾驭不了。于是我决定从最短小的小说起步。在那位前辈的指点下,我把单位里库存多年的《微型小说选刊》和《小小说选刊》,连同蒙在上面的灰尘,都一摞一摞堆到办公桌上,终日埋头阅读。当我扫荡式地读过几十册选刊之后,我的创作也不经意地拉开了序幕。

1997年,老侯的一篇习作获得一家杂志的双年度优秀作品奖。随后我的作品便成为《微型小说选刊》和《小小说选刊》上的常客,我本人也因此被人叫作微型小说作家,或小小说作家。

老侯原本是把微型小说当作文学创作的练习,却没想到,竟一下子沉浸了二十几年。

即便老侯的写作触角近年来已经深入到史论、读书随笔以及中短篇小说等多个层面,还有很多人却依然把我看作是微型小说或小小说作家。我觉得这样也没什么不好,就像有人一辈子喊你的乳名,而你也乐意一声声地答应他。

二十几年来,老侯在扮演微型小说作家的同时,还扮演了鉴赏者的角色。

老侯觉得学习创作的最佳途径之一,是不断剖析别人的作品来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我的这一习惯性动作一直保持到现在。粗略统计,我在这些年里写下了三十多万字的微型小说阅读随笔。

这三十多万字的阅读随笔中,老侯最看重的,是2017年7月,应一家媒体之约开设的《阅读课》专栏。

在开设这一专栏之前,老侯的阅读兴趣和写作兴趣,已明显偏向于史学,但曾经的文学履痕,无论如何也难以从他人的文化记忆里抹掉。于是就有了某位媒体人的突发奇想和对我的拳拳厚望。某人是我的挚友,我从不忍心拒绝他的请求,何况他的理由又是那么契合时代。他在微信上对我说:“全民阅读的风气一日盛于一日,且这阅读正朝着一个既有趣又轻松的方向前行,在这阅读风尚的大众化进程中,你作为一个文化人,就不该倾注一点微薄之力吗?”

老侯当然应该。而且我还觉得,挚友说得没错,我即便为此倾尽全力,也还是微薄得很。

于是在那个草木葱茏的季节里,老侯开始了跟微型小说的又一次亲密接触。每周一期,每期推荐一篇微型小说佳作,或推荐一位发表过微型小说的作家,同时为它们或他们写一篇轻松自在的导读文章,里边有纯粹的欣赏成分,也有实践分析的成分。我的初衷,是希望我的文字,既能为追求“愉阅”的读者,又能为渴望写作的年轻人,提供一条小径,指明一个方向。

《阅读课》专栏整整开设了一年。说来也怪,当专栏还在进行当中的时候,我的创作灵感,竟一波一波地喷涌而出,无论如何也掩盖不住。于是就有了“新笔记”和“晚清传奇”两个微型小说系列的诞生。时至今日,这两个系列还在进行当中。

这本书的主体就是那五十篇专栏文章。在专栏文章之外,我应邀为其他报刊所写的微型小说品评文字,也酌情收录了几篇。

老侯期待自己的微薄之力,能在较大范围内引发感知的发酵。

是为序。

2020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