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胡骑退去,佃户

正如杨正山所料,三天之后,杨家村就收到了消息,安宁县内的胡骑已经全部退走了。

一时间整个杨家村都陷入了欢呼之中。

紧张和焦躁的情绪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轻松的气氛。

就连杨正山的心头都松了一口气。

说实话,这段时间他的压力真的很大。

整个杨家村近千村民的生死压在他的肩膀上,让他睡觉都不能睡踏实,生怕晚上有胡骑进村。

好在如今一切都过去了。

“终于结束了!”

杨正祥来到杨家,喜形于色的说道。

“是啊,终于结束了!”杨正山如释重负,“不过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之前他们很多准备都没有用上,比如提前运到山中的物资,他们还要将其拿回来。

杨正山并不觉得这是浪费时间,说实话现在他很高兴杨家村没有被迫躲进山中。

不要以为躲入山中就能万事无忧,躲进山中就意味着他们抛弃了杨家村,而拖家带口的全部进山,也蕴含着很大的风险。

所以杨正山宁愿之前的准备全部浪费掉,也不愿杨家村的村民躲进山中。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也要提上日程了。

那就是春耕。

如今已是三月份,按照安宁县的时节,一般在三月底到四月进行春耕。

大雪过后,天气回暖,百姓们也该为春耕做准备了。

这里的春耕可跟前世不同,前世有大型机械可用,一个小时可以耕种几十亩地,而在这里,一天能耕一亩地就算不错了。

说起来,杨正山一直都在担心因为胡骑入境耽误了春耕,年前他刚刚买了一百亩地,春节送年礼的时候他还请陆家帮他找了几家佃户,若是胡骑不能在春耕之前退去,那他买的那一百亩地怕是要荒废一年。

好在胡骑退去了。

杨正祥跟杨正山说了一会话,便去为那些战死的青壮准备后事去了。

他们的尸体已经停留了十多天了,必须要尽快准备葬礼才行。

杨氏一族的族人都会葬在后山的坟地中,在得知胡骑退去之后,杨家村忙碌了两天,才将葬礼办完。

因为尸体停留的太久,且现在的情况还不是十分的明朗,所以葬礼办得十分的简陋。

时间一天天过去,冰封的大地逐渐解冻,寒冷的北方也逐渐褪去,杨家村也从哀伤的情绪中走了出来。

就仿佛整个世界都从沉寂中活过来了。

原本空旷的乡野已有百姓走动起来,走街串户的货郎来到了杨家村,藏在山中的百姓回到了家,县衙的衙役走出县城开始劝农。

似乎一切都恢复了以往,但杨正山知道这次胡族入境对北境的百姓来说是一场不小的灾难。

安宁县距离边境三百多里,都有不少村落遭到了胡族的洗劫,更不要说那些靠近边境的百姓。

而且此事还没有到结束的时候,胡族能入境一次,就能入境两次,而大荣吃了这么一个大亏,估计也不会善罢甘休。

可以预见,平稳二十年的东北边境在未来几年将不再平稳。

这一次胡族入境只是一个开始,代表着东海胡族再次崛起,代表着大荣东北边境不再安稳。

不过这些都跟杨正山没有关系,他现在只是一个草民而已,根本无法改变什么,只能随波逐流。

这天杨正山去了姜家村一趟,看了看杨云烟。

便宜大女儿从山中回来之后,胎像有些不稳,姜家为她请了大夫,不过杨正山不放心,亲自去县城请了宋元博。

宋元博可是安宁县最好的大夫,杨正山为了请他出诊足足花费了二两银子。

这还是宋元博看在他之前卖老山参的面子上,不然这老头是不会出诊的。

“大姑娘的底子不错,虽然有些动了胎气,但并不打紧,吃两副安胎药就够了!”

姜家,宋元博为杨云烟诊完脉之后,说道。

杨家的姑娘都有习武,杨云烟自然不例外,虽然杨云烟的武艺稀松平常,但身体要比其他姑娘好很多。

杨正山这才放下心来,“那就好,姜老哥,下午就让姜贺去县城买药。”

“好,好!”姜成自然没有不答应的道理。

现在的姜成有些敬畏杨正山这个亲家公,虽然他的年纪要比杨正山大,可他可没有在杨正山面前摆谱的资格。

先不说之前杨正山救过姜家,就说这一次姜家能躲进山中,也是占了杨家村的便宜。

他们在山中暂住的地方和消耗的物资都是杨家村之前准备的。

“你好好养着,家里还有事,我就先回去了!”杨正山轻声对杨云烟说道。

或许就连杨正山都没有发现,如今他对来杨家的儿女越来越慈祥温柔了。

颇有几分老父亲的样子。

人的心态会随着环境发生变化的。

一开始,杨正山看着儿孙满堂就感觉难受,可现在他已经真正融入了杨家,并且将杨家众人当成自己的亲人。

关心儿女,疼爱孙儿。

活生生的一个大好青年变成了一个老父亲,好爷爷。

关键是杨正山还没有发现自己心态上变化。

“爹,我没事,你快回去吧!”杨云烟满脸幸福的说道。

“嗯,你好好休息!”

随后杨正山带着宋元博离开了姜家,姜成还想留他吃顿饭,他都拒绝了。

他没有撒谎,家里真的还有事等着他。

回到杨家,杨正山先安排杨明志赶着牛车将宋元博送回县城,之后又带着杨明诚来到了村西头。

昨日陆文春给他送来了四家佃户,这四家佃户以后要住在杨家村为杨正山种田。

杨家村已经没有多余的房子给他们居住了,所以杨正山让杨正祥给他们安排了一片荒地,让他们自己建房。

现在房子还没有建起来,他们只能在荒地上搭帐篷居住。

房子需要他们自己建,不过杨正山需要付工钱,建的房子自然也就归杨正山所有。

当然,他们建的也不是什么好房子,只是土胚房而已,杨正山只给他们安排了一块地,稍微规划了一下,剩下的全部由他们自己建造。

他今日过来只是想带这几家佃户去划分一下耕种的田地。

四家佃户,总共二十八口人,除去老弱幼小外,能下地种田的有十六口。

佃户的生活更加困苦,以前这四家佃户在清河镇耕种,一般来说他们是不愿意搬来杨家村的,杨正山让了一成的佃租,他们才愿意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