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文人悲剧

尹青松打开城门,接纳流民入城,安置百姓,自己这些年积累的米粮塞满了仓库,正好可以用来救灾。

然后从这些百姓口中得知了当前的局势。

南宋一如以往的发挥自己脑残的作风,把自己作的死死的。

《资治通鉴》成书于1084年,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但《资治通鉴》成书后40年,也就是1127年,北宋就灭亡了。还是亡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略,中原人民被屠杀的异常惨烈。

这借鉴了个啥?

而这一切成因,都与两宋重文轻武,文人喜兵密切相关。

宋代文人士大夫社会地位显赫,在政坛上非常活跃,对讨论国家军政问题充满热情。

靖康之变后,宋室南渡,尽管统治疆域大为缩减、军事形势更加严峻,更文人论兵风气却持续高涨。宋高宗统治前十五年以及宋孝宗在位前后,便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两次文人论兵热潮。文人士大夫们普遍“常言兵计”,一时“天下多奇言,而言兵为尤奇”,以至出现“奇言漫衍于天下,而天下反皆以奇为常”。

皇帝收诸大将兵权,在决策之前,都与朝野士大夫讨论,一点保密意识也没有。士大夫谈兵论道,勇于任事,往往被朝廷视为知兵之人,非常时期即被派往前线统军抗敌。

其结果如何呢?

北宋伐辽,让好言兵事的童贯领兵,拴住武将种师道的手脚,结果一败涂地,还被金人窥破虚实,决定南下灭宋。

川陕之战,让好言兵事的张浚领兵,杀了西军武将曲端,强令武将冒进,结果富平一战,西军精锐几乎全军覆没。

孝宗与宁宗朝对金北伐、理宗朝联蒙灭金及收复三京等军事决策,无不与众多文臣士子筹谋、鼓动形成的政治舆论关系密切。结果自然是消息泄露,战事不利,被暴打一顿。

1234年正月,南宋再次在文臣参谋下,重复了北宋灭亡的骚操作,联合蒙古灭掉了金国,成功毁掉了自己在北方抵御强敌的屏障。

然后皇帝又在好言兵事的文臣鼓动下,悍然的向进行了两次西征、建立四大汗国,几乎征服整个世界的蒙古发动攻击,想要收复汴京、洛阳,史称“端平入洛”。

宋蒙战争开始。

1235年,窝阔台以南宋背盟为由,下令攻宋,数十万大军在自东起淮河,西至巴蜀的战线上厮杀,激战十年,大小数十战,双方均伤亡惨重,但在武将孟珙等人的坚强抵抗下,蒙古无法寸进。窝阔台死后,蒙古陷入内乱,战事稍缓。

1246年,十年抗战威望极大的孟珙,已经不亚于当初的岳飞,再加上孟家兄弟都在荆湖地区掌握兵权,使得宋廷对其十分忌惮。于是宋理宗自毁长城,强行命令他班师回朝,由文臣贾似道替代。忧愤成疾的孟珙不久病逝于江陵,享年53岁。

1258年,蒙古大汗蒙哥完成了第三次西征,占领了阿拉帝国的阿拔斯王朝、木剌夷国及叙利亚的阿尤布王朝之后,下诏三路大军全面攻宋。

蒙哥统主力入蜀,率军与宋军大战于合州钓鱼城,守将王坚用炮石击毙蒙哥。蒙古帝国因汗位之争,再次陷入内乱。而贾似道在鄂州密遣使者宋京前往蒙古军营向统军大将忽必烈请和,提出:“北兵若旋师,愿割江为界,且岁奉银、绢匹两各二十万”为条件,换取忽必烈退兵。

忽必烈退兵后,贾似道以鄂州大捷的功勋升为宰相,从此开始主政南宋。而宋理宗赵昀则沉湎于醉生梦死的荒淫生活中,朝政相继落入丁大全、贾似道等奸相之手,国势急衰。

1264年忽必烈击败反叛的阿里不哥,继承蒙古汗位后,谋划新一轮的对宋战争。而此时,宋理宗身死,宋度宗即位,其人孱弱无能,智商低于正常人水平,荒淫甚于理宗,整天宴坐后宫,与妃嫔们饮酒作乐。一切政事托于贾似道。

1267年,贾似道为了搜刮钱财,还别出心裁地推出了一个“打算法”,名义上是核实战时的军费支出情况,实际上把正常支取的钱粮,都说成是贪赃枉法,让他们出钱贿赂。许多在之前抗蒙战争中立下不朽战功的将士被以各种罪名弹劾罢官。

潼川安抚使刘整被诬陷贪污,向朝廷申诉无门,他听说向士璧等名将被害死,也唯恐不能自保,最后被迫以沪州十五郡降附蒙古。刘整的叛降,使得蒙古对南宋国情虚实完全知晓。

1268年,蒙古丞相伯颜用宋降将刘整之策,对襄樊形成了长期围困。贾似道却隐匿不报,也不派兵增援。以至襄樊被围攻了三年,朝廷竟然丝毫没有讨论,宋度宗更是毫不知情。

至此,南宋已经走向末路。

1271年,蒙古诸汗国之间的分裂已经难以弥合,忽必烈纵然称呼自己为蒙古之主,但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利汗国、窝阔台汗国拒绝纳贡称臣。于是忽必烈在丞相刘秉忠的建议下改蒙古国号为大元,寓意中原正统。正式与四大汗国决裂,自此他们之间互不统属,各自为政。

1272年元月,改元大典,四大汗国欣然谴使前来祝贺,恭喜自己头顶上搬去了一座大山;高丽、扶桑、吐蕃、交趾等藩属国纷纷遣前来祝贺。

而南宋也派遣使者前来恭贺。

而这个使者,正是贾似道的政敌文天祥。

文天祥与贾似道的恩怨由来已久,文天祥生于1236年,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二十一岁的文天祥中进士第一,成为状元。一度掌理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却因直言斥责宦官董宋臣,讥讽权相贾似道而遭到贬斥,数度沉浮。

去年,文天祥被前宰相江万里举荐,起用为提点荆湖南路刑狱使。了解到襄阳被围困之事,越过宰相贾似道,向宋度宗上书。宋度宗追问贾似道,贾似道仍然隐瞒真相,说:“蒙古兵已经退去,这是谁造的谣?”度宗没说实话,只是回答是一个宫女告诉他的,贾似道便将那宫女勒死。

但贾似道耳目众多,之后调查,发现是文天祥所奏,更加怀恨在心。

今年,蒙古改元,各番邦国朝贺。原本作为交战国的南宋不必遣使祝贺,但贾似道以“和为贵”的理由说服度宗,而派出的使团正使,便是文天祥。

之所以如此操作,与贾似道一桩隐秘有关。

1258年,贾似道在鄂州秘密向忽必烈请和,以纳贡称臣的条件换取对方的退兵。但后来忽必烈成为蒙古大汗后,便派出他的心腹重臣郝经出使南宋要求兑现承诺,贾似道担心自己的秘密被朝廷所知,便半路拦截并囚禁郝经十余年。引得忽必烈大怒伐宋。

在贾似道想来,自己如此不仁,忽必烈一定会对南宋使者同等对待,那文天祥这个政敌就会被借刀杀人干掉。

但忽必烈却在宰相刘秉忠建议下,并未杀人,反而是将贾似道与蒙古媾和的协议抄录,让文天祥带回临安。

恰逢刘秉忠以病重为由告老还乡,便和文天祥一起南下,抵达邢州顺德府。

刘秉忠生于1216年,比文天祥大了二十岁。老家便是邢州,他出身于金国汉族官宦之家,自幼聪颖,十三岁时入都元帅府为质子,1233年,他十七岁时出任邢州节度府令史。1234年金国灭亡后,弃官隐居,先是加入全真教当了几年道士游历天下,然后在邢州天宁寺出家为僧,法号子聪。

1242年,25的岁的忽必烈遇到26岁的僧人子聪,两人一见如故,从此刘秉忠恢复本名,以布衣身份参预军政要务,成为忽必烈的谋主,并为其讲解三纲五常、正心诚意之说和儒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1251年,蒙古第三任大汗贵由死后,刘秉忠为忽必烈谋划争位,第一步便是让他全力支持自己的哥哥蒙哥成为大汗,果然,蒙哥继位后,投桃报李,任命弟弟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军事,拿到了整个淮河以北的中原统治权,建立金莲川幕府。

刘秉忠却向忽必烈呈上《万言书》,建议不能用蒙古部落之法治理中原,当以儒治国。并针对当时的情况提出以文治结束战争导致的混乱局面,发展经济,壮大实力。忽必烈让刘秉忠的家乡邢州作为改革试点,刘秉忠亲至邢州,举荐大量汉人知识学子出仕,官员们到任后,以刘秉忠的儒治为总方针,加大力度整顿吏治,劝课农桑,对归乡的农民给予经济补偿;发展冶铁业,带动当地经济。经过两年的治理,邢州经济恢复,面貌全新,百姓安居乐业。

忽必烈由此对儒治有了全新的认识,开始在中原各地推广以儒治国。他所举荐的汉人文臣张文谦、张易、王恂、郭守敬纷纷得到重用。

1260年,忽必烈即帝位,刘秉忠全力辅佐,并提出建议,王者之师,有征无战,当一视同仁,不可嗜杀。忽必烈听从劝告,逐渐改变了本族掠地屠城的旧习。

刘秉忠还依循中原王朝旧制的总方向,着手制定各项制度。从中央到地方,一套完整规范的封建国家机构和官僚体系逐步建立,直到1271年底,蒙古改元,彻底转变成为了以中原为正统的大元朝。

1272年,元朝正式建立后,刘秉忠却和忽必烈关于是否灭宋发生了争吵,最后刘秉忠提出告老还乡,回家为僧,被他举荐的汉人文臣张文谦接替了他的职位。

“履善,你可知文人最大的悲剧是什么?”

履善正是文天祥的字。

“仲晦先生请赐教。”

文天祥对于救了自己一命,又颇有文风的前辈很敬重,两人一路南下攀谈,已有相逢恨晚之感。

“生不逢时,命不由己。”

刘秉忠长叹一声。身为汉家儒生,谁不想济世救民,成就一番千秋伟业。但出身便是番邦子民,所能效忠的不是金国女真,便是蒙古鞑子,一身所学施展,是对是错,千秋功过,唯有后人评说了。

“半纸功名满地愁,都教白了少年头。

早应未拜曹参相,终不当封李广侯。

曲水乱山红树晚,西风残照白云秋。

归鸦一片投林去,自笑劳生未解休。

去休,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