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公共危机的特征

参照学术界和理论界对公共危机的研究,本书认为公共危机是突然发生的严重威胁社会公共利益的、亟待应对的紧急状态。公共危机与国际危机相比,公共危机关注我国内部发生的危及人们生命健康、财产安全的危机,而不是国与国之间的危机。公共危机也有别于企业危机,如果把公共危机看作一国或某一区域的系统性风险,企业危机则是非系统风险、特有风险,它更注重个体内部的状态,如企业的兼并与收购、研发失败、产品质量问题等。但是公共危机与企业危机又是可以转化的,如当企业经营失败后大量裁员,则可能引起员工的愤恨和不满,进而采取上访、报复社会等极端行为,这时极易从企业危机转变成公共危机。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公共危机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本书认为公共危机有以下特点:

1.1.1 公共危机的意外性和突发性

公共危机事件在发生之前一般不会有明显的征兆,因此也往往无法提前预测。通常危机的暴发的时间、地点、影响程度具有不可确定性。危机可能酝酿已久,如种族暴力、“9·11”事件等,也有可能突然发作,如汶川地震、新冠疫情;但是其表现形式都具有突发性和意外性,其影响呈现出快速蔓延的趋势。公共危机一旦发生将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严重地破坏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扰乱社会治安,具有破坏性强、杀伤力大的特点。

1.1.2 公共危机的复杂性

一是公共危机的发生原因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往往不是由某个单一的原因引发的。公共危机事件既可以由海啸、地震等自然因素诱发;也可以由错误的决策判断造成,如某些煤矿安全管理上的疏忽引发的安全事故;也有可能由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诱发,如某些突发流行病监控管理不当导致疾病大规模暴发。

二是处理过程复杂。公共危机事件往往没有规范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事件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而这些因素间还可能存在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中。人们所能掌握的信息也往往随着事件发展变化而不断演变;再加上危机事件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性,决策者很难准确把握危机事件的性质、过程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这就造成了公共危机事件的高度不确定性。同时,突发危机事件一旦发生,其发生的突然性及高度不确定性往往使决策者所能掌握的信息相对较少。决策者要在资源匮乏和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短时间内制定出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决策,很容易出现认知偏差,做出非理性的决策。

三是事后恢复的复杂性。通常公共危机会对人们生活、社会生产、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造成极大的影响和创伤。如汶川地震近7万人死亡,4 625.6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8 451.4亿元。人们精神创伤的抚慰,灾后重建、经济旅游的恢复都是巨大的系统工程。

1.1.3 公共危机的社群性和传导性

公共危机事件影响的主体具有社群性。事件发生之初涉及的主体可能仅只是一个很小范围的群体,但随着事件的迅速传播、扩散,逐渐吸引了社会公众的关注。若事件发生之初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就有可能造成影响进一步扩大,进而导致公众心理恐慌,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另外,有些公突发机事件会涉及一部分人或者某些社会群体的利益,被极少数组织者宣传鼓动从而引发公共危机。

公共危机的传导性体现为地域的传导性、舆论的传导性、人际的传导性等。公共危机的地域传导性体现在某一地区一旦发生危机可能会在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形成群发。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大规模暴发正值2020年春节,人口的高速流动促进了区域间的传导;对病毒的恐惧又导致人们心理的畏惧,后来在政府舆情的引导下人们的心态才平和下来,这些都体现了公共危机的传导渗透效应。

1.1.4 公共危机的动态性

我们常称公共危机为事件,如“9·11”事件、天津港事件,许多学者也把公共危机定义为特定地点、特定时间发生的非正常事件,但是纵观公共危机的全过程,它更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包括前期的预测、预警和减缓,中期的应急响应和处置,后期的恢复与重建。在公共危机的治理过程中,相关的法律法规、治理结构、组织框架不断完善,这也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