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第〇一三章:南宫(下)

这事情确实发生过,巫景点了点头:“有之。”

“则汉阳诸国,皆河南之旧民。南土恭顺,是否与此有关?”

巫景诧异的望向公子丰。这个角度,他之前还真没想过,但确实大有可能。

正如北土是大邑商故地,一直保持忠诚那样,南土汉阳诸国是大河之南的旧民,对统治着大河南北的大邑商保持恭顺,确实也顺理成章。

对此,巫景也不吝给予公子丰一些赞许:“此可为一说。”

“丰无惑矣。”公子丰挺开心。

他以前是江、汉之人,那边有一处著名的石家河古城遗址,据考古发现,其文化有一个突然的断层和衰退。

针对这一谜团,考古界提出了好几种假说,其中最受认可的,就是公子丰刚刚描述的那一种:这座城,乃是三苗实力强大时的巅峰之作,后来遇到严重的地震灾害,城池破坏严重,而北方的舜、禹则趁机击破三苗,占领了南阳盆地一带。

巫景的博学多闻,有他的背书,其事也就能确认下来了:“谢过夫子!”

巫景微微颔首,继续之前的讲述:

“西土之地,王道所及,有两块地域。一者为西北王道所及之太行以西、大河以东地域,此为形胜之地,昔年轩辕氏、陶唐氏皆以此地而兴,夏后氏亦倚为后方天城。大帝乙于此放逐夏桀,遂王天下。

“大邑商居河北久矣,但有余力,必征而伐之,分而治之,如武帝丁故事……”

公子丰心里暗自点头。这位巫景夫子,确实很有见地。山西这块地方,地形实在太好了,除了他说的黄帝、帝尧,后世还有好几个王朝都是从这里兴起,乃至一统华夏。

哪怕是昏庸如夏桀那样的统治者,在大河之南的王都被攻陷后,也知道逃往这山西、河东地方坚守,结果还是被大乙击败并放逐,也宣告了夏朝的灭亡。

如今商朝建都在河北,这里要是出现一个强大的政权,则商人根本睡不着觉。所以,他们一旦有了充足的实力,肯定大力清理这块地方,避免出现某个强大的势力,例如商王武丁时期,实力强盛,在这里就花了非常大的工夫,大大小小征伐了几十次。

但如果商王朝的实力衰退了呢?

“今王即位以来,国事多有不谐。元祀,周侯伐燕京之戎,大败,戎人隔绝西北王道,合西北诸戍、汾水诸国之力乃复;三祀,王幾大旱,洹水一日三绝,乃往依淇水,始营朝歌城;

“四祀,周侯伐余无之戎,克之。周侯居山西、河东之外,可服其劳而不得其地,王乃命侯季为牧师……”

如果商朝实力不足,就只能依靠周邦来稳定山西、河东地方了。周邦有足够的实力,能够帮助商朝镇压叛乱,但又处于这块地方之外,拿不走这里的土地,不用担心坐大的问题。

所以,商朝在经历了文丁元年燕京戎的叛乱,以及文丁三年的王幾大旱后,文丁四年周邦成功镇压余无之戎,商朝马上就拿出了实实在在的重职来拉拢。

这就是邦君季历能够受封牧师的缘由。

讲到这里,这一课就算结束了。巫景收起竹简,放在自己身侧。

公子丰觉得颇有收获,叔襄却是意犹未尽。

他替两人拜谢过巫景的教导,继而问道:“夫子言,西土之地,王道所及,有两块地域。夫子讲了西北王道所及的山西、河东地域,那西土王道所及的另一块呢?”

西土王道所及,自然就是周邦这一带的渭水河谷了,这是叔襄最关心的地方。

巫景微微一笑,挥手斥退两人:“学而不思则罔,汝当思之。”

……,……

离开南宫返回宗宫,叔襄向公子丰感叹道:“夫子之识,如渊之深。言有未尽,实足为憾!”

“确实令人遗憾。”公子丰赞同的点了点头。

没有讲述的西土渭水流域,以及东土夷人所居的山东半岛、两淮流域,那才是关键。

如巫景所言,商朝的北土、南土,总体而言都十分平静。但东土夷人,却是商朝几百年的宿敌,与商人打的有来有往,势大时曾经攻破商朝在河南的滶都,在王幾大肆屠杀,逼得商朝后来不得不迁往大河以北。

在这个时代,黄河还没有改道,入海口在后世的天津地方。商朝与东夷隔着大河、济水对峙,就仿佛后世分裂时期,南北王朝隔着长江、淮河对峙一样。

和东夷近在咫尺的巨大威胁相比,别说西土的渭水流域了,就连山西、河东地域都不够看的。

如今商朝实力萎缩,对付东土的夷人已经竭尽全力,不得不借重周邦镇压山西、河东地域,那对于西土的渭水河谷,周邦老家所在,就基本失去了控制。

也难怪商王武乙在河、渭之间狩猎,看到有新的部族未经许可就自行垦田定居,立刻恼恨不已,不由分说上前展开屠杀,结果把自己给搭了进去。

只能说,周人作为后稷这位农神的苗裔,其种田能力之强韧,完全超出了商朝的预料。这种能力及其衍生的文化,甚至能铺满整个华夏大地,三千多年绵延不绝……

见幼弟附和一句后没再言语,叔襄又问道:“你和夫子说的尧舜、三苗之事,是在哪里闻得的?”

“某卷典籍上。”公子丰随口应道。

“典籍何在?”

“记不清了,或在太史寮的西厢?”

“在就在,什么‘或在’?”叔襄气道。

后稷祖灵在上!有时候,真的不是他叔襄修养不够。

不过,略去殿前折腾稚子括的轻佻举动不提,今天幼弟在巫景夫子面前的表现,叔襄还是很满意的。于是他又劝说公子丰道:“夫子大才,评价你的见解‘可为一说’,是很高的赞许了,可见你最近颇为用心。既如此,今后若有所惑,可径去南宫向夫子请教。”

这是苦口婆心之言,其中的鼓励、殷切之意,公子丰完全能够体会到。

“诺!”他躬身应道,“三兄之言,丰谨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