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额阳事变,董卓进京,

在易飞忙碌着建立完善的制度,统合大乾力量解决难题、准备作战的时候,大汉也进入了一个极为关键的节点。

受大乾军队南侵并州的刺激,原本因为刘宏只是病重无法理事,但却一直没有咽气,让权力争斗处在一个极为尴尬境地的大汉朝堂,局势突然就变得波云诡异了起来。

虽然十常侍等人极力的照顾着皇帝刘宏,但在这个冬天,他还是比历史上提前了三年多的时间病逝了。

至于这背后是否有人为因素的影响,谁也没有证据。

但皇帝刘宏病逝的时间还是太过巧合了,正好是朝堂争斗必须要更进一步的转折点上。

受黄巾军在冀州大肆屠戮士族豪强和大乾黄巾军持续存在的威胁影响,这个世界大汉朝堂上的争斗更加复杂,远远不止是士族与代表皇权的十常侍之间的斗争那么简单。

原本相对团结的士族内部,因为冀州士族的遭遇和残余力量被毫不留情剿灭的影响,内部出现信任危机了。

冀州残余力量的陨灭,相当于是降低了世家行事的道德底线。

小家族唇亡齿寒、物伤其类之下,已经不敢再完全相信大世家的鬼话了,甚至就连各个大家族之间都相互提防了起来。

士族原本团结一致对抗阉党十常侍的局面虽然没有因此被打破,但原本应该因为皇帝刘宏无法理事,权柄衰弱的十常侍,却在士族的权力侵蚀下诡异的坚持了下来。

多方下注一直都是世家豪强的常规操作,再加上各家也是心思各异,

有想趁机更进一步当皇帝的、有想缓和内部矛盾,先一致对外剿灭黄巾的、有想扶保大汉江山的、还有想要趁势更进一步的。

各种各样的想法多如繁星,谁也说服不了谁,也就让大汉内部的情况变得更加复杂了。

政治上的斗争难以决出胜负,那么引入军事力量从肉体上消灭对方便是一种必然。

于是,洛阳的情况便如书中记载的一样,何进在士族的支持下推刘辩登基,然后为了杀十常侍,傻傻的决定引边军入洛阳。

随后消息走露,被十常侍先发治人,然后士族力量的代表袁绍、袁术又带人杀入了皇宫,将十常侍大部斩杀,获得了巨大的声望。

而也就在这时,早就有所准备的董卓,及时的带兵赶到了洛阳,救下了皇帝刘辩和皇子刘协。

董卓能够从西凉一路走到洛阳,几经波折都没出问题,朝堂上显然是有力量支持的,那就是袁家。

按照这个时代的说法,董卓也算是袁家的门生故吏。

依大汉朝的规则,袁家提拔起来的门生故吏是要对他们言听计从的,这优先级甚至超过了皇帝。

但可惜的是,一路杀伐、几经生死爬上来的董卓信奉的是力量,而不是朝堂上的政治规则。

尤其是在这个士族光环被打破的时代,士族建立的规则对董卓的束缚就更小了。

最重要的是,时代不一样了!

黄巾屠戮冀州之后的天下,有兵权才有话语权。

原本有着固有的道德、规则等观念束缚着,董卓都能换个皇帝玩,如今这些约束减小,还有了黄巾军屠戮一州士族的榜样,董卓的行为就更加肆无忌惮了。

袁家引董卓入京,自然是有所谋划的,但这些谋划,在董卓真的进入洛阳之后,就已经失败了。

相反,原本被用来制衡董卓,制衡袁家的丁原部,反倒成了洛阳城内包括袁家在内的士族的一道保护伞。

这洛阳城内的斗争,局势变化、敌我之别,即便是作为主角之一的袁家都无法彻底搞清楚,但他们的谋算能力却是足够的。

在发现董卓失控,想要“和平”掌控朝廷大权,然后更进一步的计划失败后,立刻就将袁绍和袁术等袁家子弟外放地方,掌控军权去了。

洛阳城内风云变幻,随着董卓掌权,每时每刻都有士族死去,也有世家被查抄一空。

在原本的历史上,董卓即便被描述的如何暴虐猖狂,但不要说抄士族的家了,就连杀的士族高官都是极少的。

可如今,那是真杀啊!

没用劫掠洛阳城劳军败坏名声,西凉军通过抄家就获取了大量的财物,随之也就被董卓掌控的更加牢靠了。

当然,斩杀了诸多士族高官,抄了他们的家之后,董卓在洛阳士族之中的名声已经妖魔化了。

而在普通百姓的眼中,董卓的名声虽然没有妖魔化,但也没有多好,毕竟,第一次见到洛阳繁华的西凉军,军纪可不怎么好。

董卓的所作所为,让洛阳士族大量出逃,整个洛阳也因此变得萧条了起来。

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备受董卓残害的士族也不会挨打不还手,十八路诸侯讨董,也一如历史上所说的那样照常发生了。

得知皇帝刘宏身死的消息之后,易飞就知道战争不远了,也知道机会要来了。

在并州刺史丁原抽调兵力赶往洛阳的时候,易飞愣是忍住了对并州的侵略。

有洛阳八关的重兵阻挡,就近抽调部分并州的兵马,对司隶的安全威胁并不大。

当然,这可能也与易飞等人正竭尽全力的安定流民,根本没有力量出兵有关。否则的话,并州的兵力绝不会轻易调动。

丁原身死之后,并州有了些微的混乱,张白骑等黄巾又趁机出来搞事了。

但在早已屯驻重兵的并州,并没有掀起什么浪花,很快就又被镇压下去了。

当然,早已炼就了一身强大跑路能力的张白骑等人,自然又一次成功的在大汉军队的围剿下逃得一命。

秋收过后,北方气温逐渐降低,眼见大乾黄巾军并没有出战的准备之后,冀州和幽州的诸侯便带兵出征,参与诸侯会盟去了。

只有并州的兵力,并没有太多的调动,仍然顽强的挡在了并州的腹心之地。

马邑距离冀州和幽州,都有千里之距,兵力没有提前的调动和准备,在秋后气温开始降低和冬季到来之前,是不可能再发生战争的,因为时间上来不及。

马邑黄巾想要攻击冀州,需要南攻并州,绕路井陉关,也就是易飞他们迁徙过的那一条路。

这一条路时间上倒是来得及,可不论是并州,还是井陉关都有重兵驻守,尤其是井陉关,地势险要,再加上重兵把守,易飞真要从这条路进攻冀州,时间上足够冀州做出准备了。

而另一条路,就是跨过近千里的草原,从北边幽州的几个边郡进攻幽冀,但这却需要面对幽州边军,还要考虑草原的鲜卑族。

在临近冬季的时候,北方入冬早,还要考虑近几年来越发不正常的恶劣天气,出兵作战的时间根本就来不及。

真要走这条路强行出兵,那必定会遭遇白毛雪,稍有疏忽可能连战场都到不了,就被恶劣的天气给搞个全军覆没了。

即便战斗部队抢先一步,后勤转运队伍也不可能躲过草原上的白毛雪。

而没有后勤队伍,只凭以战养战,那风险可就太大了。

建立了坚固防御工事的幽、冀诸侯,对于抵挡黄巾从草原进攻,还是很有信心的。

再者,幽州的北方几个边郡,如今虽有重兵在此囤田,但除了军队,却没有多少人口,强攻这里的直接收益并不大。

甚至攻占这几郡可能连大军需要的粮草都筹不齐。

毕竟,不是每一个军队的士兵,在不作战的时候都能吃饱饭的,幽州边军的粮食储备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充足。

但真要占据了这几郡,那无论是幽州还是并州,腹心之地便都暴露在了兵峰之下,到时候大汉想防都防不过来,也是因此,这几郡才被屯驻重兵的。

易飞早在离开魏郡的时候,就已经计划好了要趁着诸侯讨董的这个时机占据一大片土地了。

此时虽然受流民所累,让他的军事行动有点束手束脚,但这并没有打消他的想法。

各州兵力空虚的时机,实在是太难得了。

因此,就在各州出兵,去会盟讨董的时候,易飞也正在点兵,准备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