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孔氏后人

  • 盛唐天启
  • 魔han
  • 2043字
  • 2024-04-22 07:04:48

裴垣不动声色。

“圣上,请您再往下读去。”

卢怀慎走到裴垣身前,高高举起右手,红着眼睛,直接对他喊道。

“河东裴氏,不会是说不出来,打算转移我们注意力吧!”

裴垣淡淡地说道:“卢大人,您多虑了。”

李旦平静地说道:“稍安勿躁,且听河东裴氏一说,朕先继续往下念去。”

“圣上,不得不……”

孔崇基面容严肃。

李旦深深地看了他一眼。

他愣在原地,甩起袖子,冷哼一声。

裴垣见此情不自禁笑了一下,此人有何通天本领?

答:孔子三十四世孙也!

李隆基与李令月也没有在触李旦的眉头。

毕竟如今唐朝圣人是李旦。

裴垣看着卢怀慎与孔崇基不怀好意的目光轻轻哼了一下,没有将两人放在心上。

李旦继续往下念道。

“最早的可靠文献是三国年间孔融写给曹操的一封信,后来成为古文名篇,题目叫《与曹公论盛孝章书》。”

“内容是劝曹操接济-下落魄无依的名人盛孝章,劝说的话术就是拿燕昭王举例子,说“昭王筑台以尊郭隗”,所以天下人才蜂拥而至,都愿意为燕昭王效力。”

待到李旦说完,孔崇基一下子成为众矢之的。

孔崇基嘴角下拉,眉头紧皱,他死死地咬着牙关,双手握紧拳头,呼吸急促,身体颤抖着。

“一派胡言,乱臣贼子,安敢辱我先祖孔融?”

李旦将声音加大,冰冷地声音回荡在大明宫中。

“孔崇基!”

他愣在原地,歪着脑袋,说不出一句话退回原来的位置。

刚才孔崇基走上前,几乎要无视李旦,欲泯灭皇权之事

“曹操只要能把盛孝章接过来好生安顿,就能收获同样的好处。按说孔融是当时天下第一流的知识分子,论血统是孔子的后人,论文学是“建安七子”之一。”

“读书功底不凡,怎么会没注意到《史记》和《战国策》说的都是“筑官”而不是“筑台”,用错了典故呢?”

李旦点着头,觉得裴垣说的在理,笑着说道。

“裴小子,写的不错,不出几年你必是那新一代的文坛宗师,朕正好有一人,他名贺知章乃是国子太常博士也!”

“昨日朕特邀他谈论关于所谓“黄金宫”一世,他倍感欣慰后世有如此博学之士,想要与你见上一面。”

裴垣缓缓念出贺知章大名鼎鼎的那首诗。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臣惶恐万分,不过是刚过常举,怎能受如此大学士之赏识?”

就在这时,一个站在李隆基那边最前端的人缓缓开口。

“假以时日,我也要让位了,这文坛领袖亦是后继有人也!”

当他说完,整片朝廷不约而同看向裴垣。

那句话不言而喻,是他也没有考究过的事情。

裴垣厚着脸皮,他觉得眼前之人有点眼熟,或者说他见过与他有过太多相似人,索性便开口问道。

“敢问您是?”

“张说。”

“嘶……”

裴垣倒吸一口凉气,他感觉头皮发麻,他与张说四目相对,有些怯懦的收回目光。

怪不得眼熟,原来是张洎的父亲。

本朝中书侍郎,兼雍州长史,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真正当今无愧的大宰相,同样也是当今文坛大宗师。

“张燕公说笑了,晚生读了这么多年书,曾专研究过黄金宫一事,只是在此有所了解,臣有一友,名曰孟浩然才情不在我之下。”

他不能说自己不行,也不可说侥幸之类的词。

堂堂文学领袖不知,你竟是贬低自己,莫不是要变向嘲讽张说眼瞎?

此举要将他颜面放在何处?

世间的成功没有侥幸一说。

经过刚才朝廷之上那你死我活的争斗,他也算是看出来了。

只要自己有一句话说的不对,就会有人跳出来要将自己逼到绝路。

他相信若刚才自己真是说了:自己不行怎么之类的话,卢怀慎与孔崇基肯定会来找自己麻烦。

众人在脑中探索,想要记起孟浩然是哪号人物,只能是摇头叹息,自认学识低下。

就在这时,站在李旦旁边的李隆基开口说道。

“孟浩然乃是裴垣之友,亦是我门下客。”

他直接将孟浩然划到自己人那一列,而伴随着他这一举动,整个长安或者说大唐。

都会知道有个叫孟浩然的人,他的文学不在河东裴氏子建之下。

至于张子荣,籍籍无名,仰慕孟浩然之辈的追随者罢了。

李旦意味深长地看了看李隆基,他知道同意。

他没有在意下面那群搞起小动作的官员,继续说道。

“推想一下,孔融犯的错很可能和语言的演变有关。在燕昭王的时代,“宫”所指的,还是它的本义“房子。”

“《韩非子》讲过齐景公关照晏婴总理:你住的百太小了,还挨着市场,不宜居,我给你按个好地方住吧。”(《韩非子.难二》)

“后来“宫”才演变为帝王专属,其他人住的地方不能称为“宫”在孔融的时代,“宫”是皇帝专属的观念已经习以为前如果再说。”

说到这里,孔崇基脸色有些缓了过来,之前听见对老祖孔融的“非议”实在让他恼火。

“燕昭王为郭隗“筑官”,就显得既别扭,又非礼了。但是,除了“宫”以外,亭、台、楼、阁都可以选,为什么偏偏选了“台”呢?”

在场的官员包括武官全都不明所以,他们已经被这件事深深吸引了。

无论真正是关于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还是这场上的政治斗争,他们都敢兴趣。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当然这也是少数官员的思想。

整个朝廷之上九成的官员都是李隆基与李令月阵营的人。

他们小心翼翼地站在原地,只能跟随众人的动作来跟风。

放在平时,他们君临天下,民众官员如一粒蜉蝣间青天。

但奈何这里是大唐首都长安大明宫内。

他们真是如同蚂蚁般渺小。

裴垣负手而立,整个大殿之中他站在最中央,于他身前只有一人。

大唐圣人李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