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心理学治愈

2023年6月29日星期四天气晴朗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的作品,我一口气看完了。这是一本大众心理学入门的书籍,整本书是作者本人的一个完整抑郁症咨询案例。这更像是一本日志,记录整个心理咨询,自我疗愈康复的过程。整本书通俗易懂,我看完后收获满满。

以下摘抄自《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书中讲到儿童的基本情感有:

快乐和深情

愤怒

悲伤

恐惧

这些情感加在一起,就构成了“自然型儿童”,而这是整个儿童自我状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人们进入“儿童自我状态”后,他们的感受和行为都和小时候的自己如出一辙,与实际年龄并没有关系。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其他的因素参与进来,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他们从一开始就对这个孩子的意识产生影响。婴儿做的几乎所有事情都会引发母亲或者父亲的某些反应,这些反应对孩子具有深远影响。

大多数的父母会尽最大的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上海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

婴幼儿确实不能用逻辑或有意识地去想明白这些问题,但他们会从经验中学习。我们学到的是一种生存的策略,并发展出一套行为来应对父母和其他人。幸运的话,我们就能用余下足够的精力来享受生活。

这些调整,就像原子核一样,以后我们所有的行为都围绕着这个核心形成和发展。当然,人生后面阶段的许多其他事件也会对我们造成影响,但这些最早期的经历塑造了人格的雏形。

儿童的自我状态又分为两种:

自然型儿童

适应型儿童

“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你一定知道在刚出生时,我们只具备几种最基本的情感。幼年时,这些基本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

在“儿童自我状态”时,你会体验到童年的感受,好的坏的都有。你会再现过去的情形,再次体验过去的情绪,可你学不到任何新的东西。

儿童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形成了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这三位一体也代表了人格的结构。

“成人自我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在这个状态之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在成功的人生里,这三种状态都是必需的。

但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里,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才能更好地了解自我。因为只有在那个时候,你才能思考当下的事情,评估自己的行为,或者倾听别人对你的看法而不是马上驳斥。

当你处在“父母自我状态”时,基本上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不管是哪种,你都在用言行重复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你会想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你的观念和价值观。这种确信无疑的状态,就没法给新知识和新理念留出一席之地。旧的思想主宰着你,这就是为什么单靠争论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只会让人更固执己见。

所以,这就是“不与傻瓜论短长”的科学原理了吧!

明白了这一切原理,让我渐渐获得一种能力,让我在回忆过往种种时不再责备自己。我能找到事件之间的联系,能相对客观地去看待,而不再感到内疚。

渐渐地,我开始理解并且接纳为什么有些事情会以那样的方式发生,以及它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我一直在反思,并且从中学习领悟。

有时也会在想,是否这一切都是我无意识中一手策划好的剧本。或者,这是否也意味着早在投胎前关于人的一生的故事情节命运主线早已经设定好了,无论怎样挣扎,人最终都会走向既定的命运轨迹线,直到终点。

但心理学这个理论告诉我,让我意识到,也许还有另一种活法,无需跟着潜意识预先设定的剧本走,甚至可以没有剧本,即兴发挥。

不再提前预设结局,不再预测故事走向,只活在此刻。

没了剧本预设的故事情节台词,不必在预设的场景发生前排练演习,更不必在预设的场景里演戏。

这么一想,还真是有些激动呢!从此每一个全新的时刻都意味着独一无二的机会和挑战。

所以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也许只有这样我才能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自由地成为自己。

心理学认为:要想理解你的现在,就必须回顾你的过去。

这有助于探索你的基本态度和行为源自哪里。

从出生到大约四五岁的时候,发生的一切都对你影响重大,还影响了你后来的成长,牵涉到你怎样看待自己和别人。这种影响是普遍存在的。

不只是物理世界,而且人的内在的,包含着情绪和情感的心理世界,那是通过你早年的经历而形成的。童年的经历如此强大,如此鲜活,于是便塑造了每个孩子对世界的独特看法。

每一个生命一定都得经历开始,中间和结束这三个阶段,而开始的阶段会显著地影响后来的阶段。因此,你对世界的看法是在人生的最初阶段里形成的。

一旦人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换一个词来说,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

无论你对生活形成了怎样的态度,从此你的行为和幸福感都会受到影响,往后余生都会如此。

除非,你决心要改变。

这本书讲述的生命轨迹原理,真的让人有些绝望。但这更促使我更想深入研究心理学,并且和教育学相结合,我觉得人生的使命更清晰了一些:利用这些知识智慧帮助更多的人活得更好一点,已经错过童年期人格塑造的人群,通过专业的咨询建议,可以改善;0-5岁的宝宝们,可以向他们的父母普及科学养育知识,直接从源头杜绝这些孩子们将来的痛苦。

可是,这些孩子还是会成为他们父母的复制品,几乎不可避免。

除非,自我觉醒,并且下定决心改变。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悟是:我一直以为自己的面具戴得很好,演技超群,原来家庭背景一切都显现在行为方式上,无所遁形。所以,表演除了保护自己之外,已经变得毫无意义。

这大概就是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需要门当户对,因为从动物的生活习性以及延续后代优质基因的自然筛选本能角度,这都是必要的。所以,男人选择妻子并不一定选最好看身材最好的,而是选择最适合一起生活的。

我忽然间想到了许佳辰,那个11月22日日本好夫好妻日的匿名电话。还有他的生活理念以及生活习惯作息。他的父母传递给他的是工作日工作学习,周末一定不办公,放松休息,享受生活。

而我,不分工作日休息日,都在办公学习,不知不觉我沿袭了我父母的365天全年无休的生活风格。

这一点,我们就是很不一样。无关爱与不爱,单单这个生活习惯以及理念就差异巨大。所以,他在好夫好妻日打的匿名电话是希望我能适应他的生活习惯,学会规律工作,放松生活,享受生活。

我却误以为是广告推销。

我忽然间想到,小七哥也应该有这个顾虑。那时候,我故意发消息,我周日还在忙碌办公并以此为荣,踩了他们的雷。

这本书作者推荐了一本心理学书籍《人间游戏》Games people play美国心理学家Eric艾瑞克·伯恩的著作。

我打算下单买书。立刻,马上。

这两年以来承受的痛苦和做的深刻反思让我更加明确了自身这一世的使命:利用所学的教育和心理学知识以及智慧,去帮助更多的人活得更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