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思

哲学启蒙

在哲学的世界里,人类所生活的地球到底是否属于宇宙的中心,跟社会思想和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看待我们生存的世界,首先要分清何为天、何为地,思考天地人的关系,并思索人在天地之间存在的意义。

现在我们都知道,我们生活的世界,呈现一个球的形状。这颗美丽的地球呢,围绕着太阳夜以继日地旋转。

但是,用肉眼观察,我们却会觉得脚下的土地是一个平面,太阳每天清晨自地平线以下升起,傍晚时分又从地平线消失,好像太阳在围绕着我们旋转。

这种错觉,古代人也有!

那时候,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将自己所处的大地看成是外部世界的基点。中国古代的人们起初对天和地的认识,被称为盖天说。他们觉得,地就是一个大平面,上面有山有水;而天呢,就像一个圆形的大锅盖,把大地都罩了起来!

后来,人们觉得,天和地之间好像并不是那么严丝合缝地结合到一起,便又提出来和盖天说类似的另外一种假设:天其实并没有和地相接到一起,而是像一把伞悬在大地的上面。而这大地的周围有八根大柱子,把天牢牢地支撑起来,就像给地搭了一个凉亭。

这两种假设都很有意思,有两个与之相关的故事。

第一个是神话故事。上古时期,水神共工和联盟首领颛顼争夺帝位,结果共工失败了,愤怒不已的他一气之下,撞向了不周山的那根用来撑住天的柱子,一下把柱子给撞断了!与此同时,又把拉着地的绳子给扯断了。共工的这个举动给天地带来了非常恶劣的后果,天朝西北方向倾斜了,所以天空中的日月星辰,都朝着西北方向运动过去;而地朝着东南方向往下陷,所以江河之水都朝着东南方向流淌。因为柱子断了,天就塌下来一片,留出一个大洞。从这个洞里,流下来了很多水,把大片土地都给淹了。于是,女娲娘娘为了救自己亲手捏成的孩子们,就取来五彩石补天。

而另一个故事叫杞人忧天,记载于先秦时期的典籍——《列子》之中。故事是这样的:古时候,杞国有一个人担心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心想要是这样的话,自己还怎么能够平安地生活下去呢?于是,他吃不好饭,睡不好觉。有人开导他,说天不过是团空气,而日月星辰就算掉下来也没关系;大地不过是一些堆积的土块,不会陷下去。

尽管开导这个杞国人的人,对天地的认识并不科学,但是可以从中看出,当时盖天说是非常流行的。

后来,还出现了一种人们对天地形状的解释,叫浑天说。这套理论认为,天地的形状浑圆,就像一颗鸡蛋,天包地外,天大地小,天就像“鸡蛋壳”,包覆住地这个“鸡蛋黄”。天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南北两极固定于天的两端,日月星辰每天围绕南北两极的极轴旋转。

今天,北京天文台所存放的文物之中,有一台浑天仪。它就是古代人在浑天说的理论指导下,用来探索天体运行规律的仪器。

西方的“地心说”与中国的“浑天说”比较接近。“地心说”一直到16世纪“日心说”创立之前,在西方都占有重要地位。该理论认为,地球是一个球体,静静地屹立在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围绕着地球旋转。这套理论被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信徒们所拥护,并用权力去禁止当时的人们相信他的见解。

波兰天文学家、神父哥白尼,在1513年提出了“日心说”,但当时只是在朋友中散发简短的手稿,初步阐述了这套理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围绕着太阳转。经过两年的观察和计算,他终于完成了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由于害怕当时的教会对违反宗教信条的人们进行惩罚,临近古稀之年他才决定把该书稿公开出版。而我们知道的意大利思想家布鲁诺,更是由于公开信仰哥白尼的“日心说”,被宗教裁决,活活地烧死在了罗马广场上。

怎样看待天地,看待我们生活的这个宇宙,是人们思考的重要哲学主题。古代的人们对天地有着很多不一样的看法,正是他们的不断探索,让未来世界的我们对奇妙宇宙大大地进了一步!

哲人哲语

◆ 《庄子》:“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 《浑天仪注》:“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 托勒密:“如果地球是扁平的,那么全世界的人将同时看到太阳的升起和落下。”

◆ 哥白尼:“最后,我们仍应把太阳置于宇宙的中心。”

◆ 柏格森:“宇宙就是一种太阳系的集合体,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些太阳系是相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