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粒硅原子的全球旅行:蔡南雄自传
- 蔡南雄
- 2595字
- 2024-05-17 10:09:20
自序[3]
我本来并没想要写回忆录的,怕有沽名钓誉之嫌。但在2015年的某一天,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与一位朋友的交流中,我有感而发,认为我国“必须倾全力”发展集成电路(IC)产业。先进地区集成电路产业按照摩尔定律一直在进步,而我们相关产业在质和量都落后的情况下,再邯郸学步般模仿这些领先地区的套路肯定不行,我们必须发挥自己特有的优势(人多、地大、经济发达、文化深远等)和战略才能有成,因此必须有主见地客观分析、学习。
改革开放不久,我国就在光伏产业、发光二极管(LED)产业和几乎所有传统产业领域成为“世界制造工厂”,这一中国奇迹的产生和发展,靠的是“一窝蜂”式的热情、“遍地开花”的气魄——大力投入建工厂、招人搞生产、工作无高低贵贱之分。这使得事事有人做、人人有工做、人人有钱赚,最后,中国的产品嘉惠全人类。这样做,给我国的回报是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就业机会充足、社会安定、消灭贫困、全面实现小康、世界上最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形成,等等。能取得这般成就的深层道理就是:边做边学,先做大、再做强!当然,会有人觉得,说“一窝蜂”“遍地开花”太粗俗、太贬低自己了,我倒觉得“语糙意不糙”,这样的说法非常贴切地反映了那段开疆辟土、从无到有、整个社会充满活力的时期。
曾经,我国在落后这么多、竞争者进步又那么快的情况下,勇于奋起直追。如今,我们可以发扬当年的拼搏精神,凝聚所有的技术世代于一时,从世界各地大批招聘、培养专业人才,广建各世代、各产业环节的集成电路工厂和企业,让这些工程师在产品开发和生产过程中,经历大量科技研发必需的试错磨炼和经验积累,如此这般,我国才能全面快速地弥补过去落下的功课,以“中国速度”踏踏实实地赶上先进地区集成电路产业的水准,这也有助于减少集成电路产业每年超过两三千亿美元的巨额贸易逆差。
我向朋友解释“一窝蜂”“遍地开花”这两个现象时,感觉这些词可能略带贬义色彩,因为这体现了大众对某些有“钱”途的产业疯狂投入的盲目现象,这个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急功近利的行为,进而导致半途而废或产能过剩、伪劣产品涌现、大量资源浪费等结果。但事实上,这些或许“反潮流”“反常识”的战略,却是为了实现远大理想,是客观理性、实事求是地善用自己的独特优势去面对当下落后的劣势。为开创新产业愿意交学费、为赢去拼,是典型的中国特色,别人要学也不一定有这个能力。我过去为执行专业项目开拓创新,在有限资源的支撑下,屡次使用违背传统思维的险招化险为夷,这些经历影响了我,使我在客观分析各种现象的基础上,得到与众不同的看法,我不喜欢人云亦云,也不会随波逐流。
朋友听了我的经历之后脱口而出,建议我何不写成自传。我不假思索地表示无意如此做,因为这有自我膨胀之嫌。但后来,我拜读过谢志峰和陈大明两位先生合编、2018年出版的《芯事:一本书读懂芯片产业发展史》,以及朱贻玮先生2016年所著的《集成电路产业50年回眸》,其中记载了全球及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历程,再加上媒体对一些业界大佬个人创业经历的大量报道,我觉得,如果我这“一粒硅原子”也叙述一下自己的故事,或许能激发更多业界同行产生共鸣,并让对集成电路产业成长有兴趣的人,对产业有更多不同方面的了解。所以经过一番客观分析后,再基于下面几点缘由,我认为朋友的建议值得考虑:
一、写自传不见得是自我膨胀。只要自己心存客观,不自我美化修饰,诚实记载就行。自传是一个人一生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的记录,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完,没兴趣的丢在一边不看便是。至于是不是沽名钓誉,自由心证,我只要如实陈述事实就行。
二、因循自己过去写旅行报告和出差报告的习惯。学生时代参加学校举办的旅游活动或工作时因公出差,都要对此行的目的和成果写一份总结报告,供以后参考。如今,我的人生旅途正迈向终点,是到书写总结报告的时候了。我想赶在万一“失智”以前,把这次“旅行”的见闻、思想、作为,如实地记录下来,以免遗忘。
三、记录我们“婴儿潮”这一特殊世代,一个典型的中国台湾南部孩子的成长历程。截至2022年,世界上有70多亿人口,他们出生时空不同,有不同的命运和思维,相互推动和影响着世界的演变,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的自传就记录了一个祖先由福建省移居台湾南部的人,在那个特殊年代的典型的成长历程。里面不同阶段的内容,意在说明当时大环境的一般性和我个人的特殊性,造成了我人生轨迹的变化。同样,世界上其他人也有各自独特的人生轨迹,如果每个人都写出他的自传,这庞大数据里一定包含着很多有意思的内容,可以分析提炼出很多有意义的事来!
决定要写,我便面临一个问题:要如何写?简单起见,我决定就自己记忆所及,把我的见闻、思想当中觉得有意思的事,依时间推移,平铺直叙地写下来。其中有个人出身的交代(第一章从旅馆出发的人生旅途);有断断续续用日记记录下来的人生流水账和印象深刻的趣闻逸事,其中主要为我求学的过程(第二章滚石痕迹:求学记);有海内外就业的过程(第三章天涯屐痕:就业记);还有我投身大陆集成电路产业的经历(第四章参与祖国大陆集成电路产业的崛起);以及我的工作心得(第五章工作心得:我思故我在)。这些是我在工作期间、茶余饭后、退休后偶尔有感而发的一些想法,供自己日后回忆当时的心路历程,也供读者贬褒臧否,不过这部分内容分别在几年内写成,有一些重复的地方请读者谅解。在第六章“最后的回顾”里总结两点:首先是我经历集成电路产业这些年来的感想,同时也就我个人的视角,尝试回答一些社会上对集成电路这个产业常问的问题;其次是我作为一个材料学的专业人员,对于工程的根本——“材料”——特别珍惜,因此常常思考,有了“资源回收的想法”。是“材料”让土木、机械、电机、化工等工程设计变成有用的实体,否则,再好的设计都只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没有用!
目前的内容记录从我出生到72岁退出职场为止,正好1.2个甲子。这段时间里,最初6年(退出职场前的1/12)是孩童成长时期,接着有24年(退出职场前的1/3)的在校学习时期,还有大约42年(退出职场前的7/12)的就业时期。从时间比例来看,一个博士毕业生从工作到72岁退休前,有大概42%(5/12)的时间在接受养育和教育,然后有58%(7/12)的时间在为社会做贡献。从财务的角度来看,从出生到读大学的22年的费用主要由父母负担;从读研究生时开始逐渐自给自足;中途组建家庭后,就开始和人生伴侣两人自负盈亏,同时接过父母的棒,负责下一代前二十几年的生养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