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吞噬危机Ⅲ:人类对抗疟疾、流感、艾滋病
- 王哲
- 2513字
- 2024-05-30 14:15:45
04 走出非洲
间日疟约1万年前在非洲消失,经过了5000年,出现在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和古中国这些古典文明之地。在古埃及,科学家从5000年前的木乃伊中查出疟疾的抗原;在中国,《黄帝内经》被认为是最早记录疟疾的书籍;而古希腊人意识到疟疾是一种季节病,希波克拉底指出这种病在沼泽地周围出现,将天狼星的出现和疟疾联系在一起,荷马的诗中将引起发热的天狼星形容为邪恶之星;古印度人将疟疾称为“疾病之王”。中医用代表残暴的“疟”字为之命名,说明这种病之凶恶。到中世纪,间日疟在世界各大洲都有流行,只有美洲因为有大洋作为天然屏障而得以独善其身,但与世隔绝的日子也没过太久。
1500年之后,欧洲殖民者和他们带来的黑奴把疟疾带到中美洲和南美洲。由于气候和环境的原因,欧洲人直到1600年之后才开始在北美殖民。来自英国的殖民者在北美东海岸建立殖民点,而当时北美东岸正是蚊子滋生的湿地。
美洲有各种各样的蚊子,灾难按蚊生活在佛罗里达沼泽地,摇蚊生活在温带雨林,四斑按蚊生活在湖边。由于北美人烟稀少,印第安人可以自由选择住处,他们都住在高地,海边的低地基本上无人居住。英国人来到北美的弗吉尼亚时,面临着两个威胁,一是当地印第安人的威胁,如果进入内陆,英国人可能会被印第安人视为敌人,彼此发生冲突;二是把北美划为自己势力范围的西班牙人的威胁,如果不加防范,英国人很可能会死于西班牙人之手。因此他们选择了位于岛上的詹姆斯镇安家,这里和内陆有詹姆斯河相隔,离海边也有一段距离。这样的选择解决了安全问题,但引起了健康问题,詹姆斯镇的人们一直疾病不断。
最早到詹姆斯镇的殖民者中有一位叫纳撒尼尔·鲍威尔的人正患疟疾,间日疟就由他传给了本地的按蚊,从此在北美生存下来。在英国人殖民北美的过程中,麻疹和天花使得印第安人大量死亡,而疟疾则主要在殖民者中流行。
到17世纪中叶,英国人在弗吉尼亚站稳脚跟,鉴于詹姆斯镇引发的健康问题,他们开始向内陆迁移。弗吉尼亚内陆当时尚未开垦,虽然没有印第安人阻挡,但因为根本没有路,所以殖民者前进的速度很慢,只能沿河流迁移,这样就把间日疟带进内陆地区。到17世纪末,弗吉尼亚殖民地的间日疟已经成为常见病。少数英国人来自英国的疟疾疫区,对疟疾有一定的抵抗力,但大多数人并没有抵抗力,他们的健康受到严重的影响,常常因为疟疾而死亡。
英国人选择的另外一个殖民点是北方的新英格兰地区,那里属于丘陵地带,加上气候寒冷,疟原虫没有生存环境,殖民者很清楚地知道这一点,但他们宁可居住在恶劣的环境中,以避免疟疾的威胁。这个选择被证明是非常明智的。新英格兰地区的人口增长率远远超过弗吉尼亚地区,人均寿命达到60岁,也大大高于弗吉尼亚。每过一代,新英格兰地区的人口便翻一番,到1700年新英格兰地区的人口已与弗吉尼亚相当。而最初殖民新英格兰的英国人仅为2万,殖民弗吉尼亚地区的英国人则多达14万。
但无论多少殖民者来到美洲,人口繁衍多么快,美洲大陆还是存在着劳动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因为当地生活的印第安人,绝大多数死于欧洲人带来的传染病。欧洲人把制糖业放在加勒比海的岛屿上,因为这些岛屿离欧洲的距离近,方便运输,但没过多久,烈性传染病便使得当地人所剩无几。欧洲无法为美洲提供如此多的劳动力,要解决劳动力问题,只能靠黑奴贸易了。
黑奴贸易始于15世纪,是由葡萄牙人开始的,慢慢地西班牙人、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都加入进来。一开始,欧洲人只是利用非洲部落之间的仇杀,从西非的黑人部落那里买来俘虏,或者鼓励黑人部落相互绑架。但由于美洲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到18世纪,这种办法已经无法满足美洲的需要了。欧洲人干脆进入非洲内陆,直接绑架务农的非洲人,常常整村整村地劫持,这样一来恶性疟就随着黑奴走出了非洲。
从1700年到1800年,600万非洲人被当作奴隶运到美洲。奴隶运输条件恶劣,大量的奴隶在途中死亡。当然,贩奴者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45%的贩奴船船员在中途死于疟疾或其他疾病。奴隶贸易对于奴隶和船员来说,都是“死亡之旅”。
美洲大陆恶性疟流行最为严重的地方是巴拿马。因为巴拿马是太平洋到大西洋之间陆地距离最短的一段,只有40英里。西班牙人就是通过这里从大西洋走到太平洋,然后征服了印加帝国。要将印加帝国的财物运回西班牙本土,走海路要绕过合恩角,费时太久,因此西班牙人选择先将财物运到巴拿马,走陆路来到大西洋岸边,再装船运回欧洲。于是,巴拿马就成了运输通道,大批黑奴成年累月地经过在这里。
巴拿马的气候既热又潮湿,蚊虫极多。没有多久,恶性疟就开始在此泛滥,严重到国王亲自下令,要求废弃恶性疟流行的村镇。可是重新建造的村镇情况完全一样,还是有大批大批的人死于疟疾。早在1534年,西班牙人就打算在巴拿马修建一条运河,但由于疟疾肆虐,这一愿望根本无法实现。最后只是修了一条小道,在小道的两端各建一个村镇,方便休憩而已。
西印度群岛也是奴隶贸易的中转站,恶性疟在这里也很快流行起来,接着是北美的卡罗来那,这两个地方的环境都很适合疟原虫生存。到了17世纪中叶,西印度群岛上欧洲人的死亡率是出生率的3倍,那些没能迅速发财的人都被吓跑了。
1684年,一船欧洲移民在到达卡罗来那之前,听船长说他上次运来的32人一年后幸存的只有2人后,立刻要求船长返航回欧洲。这种事不是孤例。有一次,一船130人在卡罗来那上岸后,没过多久就死了115人,以至于英国人说,谁愿意死得快,就去卡罗来那。
已经定居的殖民者还要承受其他的压力。南卡罗来那殖民者家庭85%的后代活不到20岁。在某些地方,三分之一的孩子活不到5岁,其中大部分死于8月到11月的疟疾流行季节。一对1750年结婚的南卡罗来那夫妇共生了16个孩子,只有6个活到成年。
在这种情况下,西印度群岛和北美南部殖民地的劳动力就更缺乏了,对黑奴的需求量也就越来越大。很多黑奴因为Duffy抗原缺乏,对间日疟彻底免疫,而30%到40%的黑奴带有镰状细胞基因,能够抵抗恶性疟,因此,黑人比白人更适合在这些地方生存。于是,这两个地方的白人殖民者愿意花大价钱买非洲黑奴,价格是印第安奴隶的2倍。这种情形使奴隶贸易更加发达,形成了美洲南部殖民地特有的奴隶制经济。直到美国建国后,南部各州依然坚持奴隶制,和北方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导致美国差点走向分裂,靠一场残酷的内战才解决了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