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制订“一五”计划

1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在重重困难中开始朝着预期目标迅速恢复。为了抓住时机开展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51年2月中旬,以毛泽东为首的新中国开国元勋们,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出了“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重大决策,责成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简称中财委)开始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为了编制好“一五”计划,周恩来提议并在这年2月成立了一个6人领导小组加强领导,成员是:周恩来、陈云(副总理兼中财委主任)、薄一波(中财委副主任)、李富春(中财委副主任)、聂荣臻(代理总参谋长)和宋劭文(中财委计划局局长)。

自1951年6月以来朝鲜战场战争形势出现新的转机,朝中人民军队经过这五次战役的浴血奋战,歼敌23万之多,犹如铁板钉钉,已把战线牢固地稳定在三八线附近,朝鲜战争一时不可能结束但也不可能逆转,处于相持局势。对此,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1952年5月决策实行“边打、边稳、边建”的战略方针。

在陈云领导各财经部门分别搞出“一五”计划初步设想的基础上,周恩来、陈云领导中财委加紧研究制订“一五”计划方案。到1952年6月,中财委汇总各大区和各工业部门上报的经济建设指标,为渴望早日告别贫困落后的中国人民,勾画出中国开展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第一幅宏伟建设蓝图的初稿——《1953年至1957年计划轮廓(草案)》。

据参加“一五”计划编制的宋劭文介绍:

在这个草案中,对我国钢铁、机械、煤炭、石油、电力、化学、电器制造、轻纺、航空、坦克、汽车、造船等工业,提出了具体建设指标和要求,对重大水利、铁路、桥梁建设也做出总体规划。通过“一五”计划,拟扩(改)建与新建若干个重工业区,即以钢铁和机器制造工业为中心的鞍山、武汉、包头三个区域,以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和机器制造工业为中心的兰州区域,以动力设备、重型机械制造工业为中心的哈尔滨、沈阳、齐齐哈尔、西安区域,以化学工业为中心的吉林区域,以煤炭和采矿设备制造为中心的抚顺、大同区域,以及以机器制造为中心的洛阳、成都区域,以初步形成我国工业建设的新框架与大致合理的布局。

“一五”计划轮廓(草案)尽管比较粗略,但作为我国第一个中长期经济发展计划的雏形,不仅为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谈判援助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项目提供了基本依据,而且也为我国即将展开的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勾画出一幅宏伟的蓝图。[1]

由于中国还没有制订和实施五年计划的经验,有必要就国家“一五”计划制订和实施问题,征求已经领导一个大国胜利进行三十多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苏联党和政府的意见,学习他们的经验,同时还需要同苏联政府协商和确定援助中国经济建设的具体项目。

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深感时间已十分紧迫,需要集中一段时间进一步分析中国的经济状况,研究五年建设的主要任务、指导方针和各项指标,以保证访苏期间同苏联方面谈判的效果。于是,他写信给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和陈云等。信中写道:

在7月份,我拟将工作重心放在研究五年计划、外交工作方面,其他工作尽量推开。所拟分工计划如下:

对五年计划,当着重于综合工作,俾能向中央提出全盘意见并准备交涉材料。

对旅大问题当准备一新约草案。

对朝鲜停战谈判及反细菌斗争,除过问日常工作外,当令章汉夫接替这两项工作……

外交使节会议已开过一月,现他们在各地参观,待他们在月中回来,我当参加总结,并向中央汇报。

政务会议,当由陈(云)、董(必武)、郭(沫若)、黄(炎培)轮流主持并将议程准备好,即使周、陈不在,仍能按期开会。

…………

维汉同志已商好自7月12日起休假,政务院日常工作只能由齐燕铭处理。这是有若干困难的。如能于7月下旬与邓小平同志商好,先发表他为政务院副总理,并于8月份来京主持一个时期(政务院工作),这是最理想的办法。三反、五反已过,未了事项请子文、一波同志分别主持。量刑之事,将由景范同志主办。

中央一级总党委第一书记,我可不再挂名,提议即以安(子文)为第一书记,杨(尚昆)为第二书记,萧华为第三书记。

上述事项请主席批准,并予传阅。[2]

当天,毛泽东批示同意周恩来提出的各项意见。

7、8月间,骄阳似火,酷暑难熬。在这节骨眼上,负责全盘经济工作的陈云却病倒了。为了使陈云同志能按原定计划一同出访,7月19日,周恩来批准陈云到北戴河休息两个星期,出国的一切准备工作都由他自己担当起来。

究竟该怎样在中国这块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周恩来想得很深远,即必须保证国民经济的总体平衡、注意各项建设相互间的比例关系。

7月25日,他在政务会议上侃侃而谈:“我们要进行大规模的建设,经济建设是我们建设的主要方面。我们各方面的工业、交通事业都将要有大的发展。”“现在城市建设、各部门的基本建设都刚开始。”“对于贸易,城乡贸易都要有大的发展。我们要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就需要进出口平衡。”“争取贸易平衡,换回我们所需要的东西(主要是机器)来,以发展工业。”

“土地改革已经基本完成,今后农村的中心任务就是生产了。”“现在要解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问题,首先还是把这些剩余劳动力容纳在农村中,不然,它就会自动地往城市中流。因此,首先就是发展农村的主业、副业、手工业。”

“我们国家要进行大规模的建设。这一方面是经济建设,另一方面还要进行文化建设。”“而文化建设,又是教育、卫生当先。”“今后教育事业要有很大的发展,我们对教育事业的投资要超过任何一个工业部门。”

“当然,我们的建设计划第一是重点,但第二也还要照顾一下不是重点的地区。我们经常说照顾少数民族地区、山区、老区、灾区、落后地区,照顾归国华侨、军烈属等。”[3]

8月11日,周恩来主持制订的《中国经济状况和五年建设的任务》终于完稿。同时,他还起草了《三年来中国主要情况及今后五年建设方针的报告提纲》。这两个文件分析了国内政治、经济、军事等基本情况,提出了五年建设的基本任务、指导方针和主要经济指标。《任务》指出:

今后五年是中国长期建设的第一个阶段,其基本任务是:为国家工业化打下基础,以巩固国防、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并保证中国经济向社会主义前进。

五年建设的中心环节是重工业,特别是钢铁、煤、电力、石油、机器制造、飞机、坦克、拖拉机、船舶、车辆制造、军事工业、有色金属、基本化学等工业,以改造中国经济面貌和国防面貌,并为农业集体化打下物质基础。在不妨碍重工业发展的范围内,按人力、物力的可能来发展其他的经济部门。……

根据中国三年来工业恢复的速度……我们认为,中国工业生产水平在五年建设中,每年递增百分之二十是可能的和必要的。[4]

8月13日下午,周恩来同匆忙从重庆赶到北京就任副总理的邓小平谈话,向他交代了政务院的工作。随后,他在第一百四十八次政务会议上郑重宣布:“在我奉毛泽东主席之命赴苏联访问期间,由邓小平代理总理职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