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输第二法地

本篇推本求源地论述了各经的主要腧穴,故篇名曰“本输”。

本篇讨论了五脏六腑之气在经脉的循行流注,论述了各经的经气在肘膝关节以下出入流注经过之处,并指出各经井、荥、输、原、经、合各穴的名称和部位,及手足三阳经及任督二脉在颈项间的要穴,阐述了脏腑相合表里关系与四时取穴常法等。

篇中根据四时气候变化选取不同穴位进行针刺治疗的观点,对后世针灸医学的发展具有较深远的影响。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输[1]之所留,六府之所与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藏之所溜处[2],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愿闻其解。

岐伯曰:请言其次也。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也,为荥;注于太渊,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腧;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为经;入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手太阴经也。

[3]出于中冲,中冲,手中指之端也,为井木;溜于劳宫,劳宫,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也,为荥;注于大陵,大陵,掌后两骨之间方下者也,为腧;行于间使,间使之道,两筋之间,三寸之中也,有过则至,无过则止,为经;入于曲泽,曲泽,肘内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为合,手少阴也。

肝出于大敦,大敦者,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之中也,为井木;溜于行间,行间,足大指间也,为荥;注于太冲,太冲,行间上二寸陷者之中也,为腧;行于中封,中封,内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则宛,使和则通,摇足而得之,为经;入于曲泉,曲泉,辅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厥阴也。

脾出于隐白,隐白者,足大指之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大都,大都,本节之后,下陷者之中也,为荥;注于太白,太白,腕骨[4]之下也,为腧;行于商丘,商丘,内踝之下,陷者之中也,为经;入于阴之陵泉,阴之陵泉,辅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为合,足太阴也。

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为井木;溜于然谷,然谷,然骨之下者也,为荥;注于太溪,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者也,为腧;行于复留,复留,上内踝二寸,动而不休,为经;入于阴谷,阴谷,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应手,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少阴经也。

【注释】

[1]五输:输、俞、腧三字通用。五输即井、荥、输、经、合五穴。

[2]溜处:形容血气运行、流动不息。溜,通“流”。

[3]心:此为心包。因心与心包,本同一脏,其气相通。邪在于心,实则在于心包,故《邪客》曰:“手少阴之脉独无腧。”

[4]腕骨:据《甲乙经》《太素》应为核骨。

【原文】

膀胱出于至阴,至阴者,足小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通谷,通谷,本节之前外侧也,为荥;注于束骨,束骨,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腧;过于京骨,京骨,足外侧大骨之下,为原;行于昆仑,昆仑,在外踝之后,跟骨之上,为经;入于委中,委中,腘中央,为合,委而取之,足太阳也。

胆出于窍阴,窍阴者,足小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侠溪,侠溪,足小指次指之间也,为荥;注于临泣,临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为腧;过于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为原;行于阳辅,阳辅,外踝之上,辅骨之前,及绝骨之端也,为经;入于阳之陵泉,阳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为合,伸而得之,足少阳也。

胃出于厉兑,厉兑者,足大指内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内庭,内庭,次指外间也,为荥;注于陷谷,陷谷者,上中指内间上行二寸陷者中也,为腧;过于冲阳,冲阳,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为原,摇足而得之;行于解溪,解溪,上冲阳一寸半陷者中也,为经;入于下陵,下陵,膝下三寸,胻骨[1]外三里也,为合;复下三里三寸为巨虚上廉,复下上廉三寸为巨虚下廉也,大肠属上,小肠属下,足阳明胃脉也,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

三焦者,上合手少阳,出于关冲,关冲者,手小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液门,液门,小指次指之间也,为荥;注于中渚,中渚,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腧;过于阳池,阳池,在腕上陷者之中也,为原;行于支沟,支沟,上腕三寸,两骨之间陷者中也,为经;入于天井,天井,在肘外大骨之上陷者中也,为合,屈肘乃得之;三焦下腧,在于足大指[2]之前,少阳之后,出于腘中外廉,名曰委阳,是太阳络也。手少阳经也。三焦者,足少阳太阴[3]之所将,太阳之别也,上踝五寸,别入贯腨肠,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

手太阳小肠者,上合手太阳,出于少泽,少泽,小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前谷,前谷,在手外廉本节前陷者中也,为荥;注于后溪,后溪者,在手外侧本节之后也,为腧;过于腕骨,腕骨,在手外侧腕骨之前,为原;行于阳谷,阳谷,在锐骨之下陷者中也,为经;入于小海,小海,在肘内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者中也,伸臂而得之,为合,手太阳经也。

大肠上合手阳明,出于商阳,商阳,大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本节之前二间,为荥;注于本节之后三间,为腧;过于合谷,合谷,在大指歧骨之间,为原;行于阳溪,阳溪在两筋间陷者中也,为经;入于曲池,在肘外辅骨陷者中[4],屈臂而得之,为合,手阳明也。

是谓五藏六府之腧,五五二十五腧,六六三十六腧也。六府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

【注释】

[1]胻骨:即胫骨。

[2]大指:据《甲乙》《太素》《千金》《外台》,“大指”应为“太阳”。

[3]足少阳太阴:据《太素》,“少阳太阴”应为“太阳”。

[4]在肘外辅骨陷者中:《太素》卷十一《输穴本输》作“曲池者,在肘外辅曲骨之中也”。

【原文】

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一次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二次脉手阳明也,名曰扶突;三次脉手太阳也,名曰天窗;四次脉足少阳也,名曰天容[1];五次脉手少阳也,名曰天牗;六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七次脉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腋内动脉,手太阴也,名曰天府。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

刺上关者,呿不能欠[2];刺下关者,欠不能呿;刺犊鼻者,屈不能伸;刺两关者,伸不能屈。

足阳明夹喉之动脉也,其腧在膺中[3]。手阳明次在其腧外,不至曲颊一寸。手太阳当曲颊。足少阳在耳下曲颊之后。手少阳出耳后,上加完骨之上。足太阳夹项大筋之中发际。阴尺动脉在五里,五腧之禁也。

肺合大肠[4],大肠者,传道[5]之府。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府;肝合胆,胆者,中精之府[6]。脾合胃,胃者,五谷之府。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少阳[7]属肾,肾上连肺,故将[8]两藏。三焦者,中渎[9]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10],是孤之府也。是六府之所与合者。

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11]者浅取之。夏取诸腧,孙络肌肉皮肤之上。秋取诸合,余如春法。冬取诸井诸腧之分,欲深而留之。此四时之序,气之所处,病之所舍,藏之所宜。转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痿厥者,张而刺之,可令立快也。

【注释】

[1]天容:疑为天冲穴之误。

[2]呿(qū)不能欠:指应张口取穴,不应闭口。

[3]膺中:此指胸中。膺,胸之意。

[4]肺合大肠:合,配合之意。肺为脏属阴,大肠为腑属阳,两经相互络属,构成脏腑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下文脏腑相合,义皆仿此。

[5]传道:指传送糟粕、排泄粪便的作用。

[6]中精之府:指胆虽为六腑之一,但因其储藏、疏泄精汁,而不传化水谷,故为中精之府。杨上善注:“胆不同肠胃受传糟粕,唯藏精液于中也。”马莳注:“盖他腑之所受者,皆至浊之物,而唯胆则受五脏之精汁也。”

[7]少阳:据《甲乙经》《太素》此处当为少阴之误写。

[8]将:统率之意。

[9]中渎:指主持人体气化及通调水道的作用。张介宾注:“中渎者,谓如川如渎,源流皆出其中也。即水谷之入于口,出于便,自上而下,必历三焦。故曰中渎之府,水道出焉。”

[10]属膀胱:三焦的下腧出于委阳,合并于太阳经脉,连络于膀胱。

[11]间:谓病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