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医学对咳嗽的论述

第一节 概论

咳嗽是一种因肺失和降、肺气上逆而引起的症状,也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咳嗽在早期的医学著作中已有记载,历代医家在咳嗽的病因病机、辨证、方药、防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素问·咳论》中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素问·宣明五气》中也有“五气所病肺为咳”,指出咳嗽病位在肺,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因此,当咳嗽发生时,其辨证应该着眼于肺,但也不能拘泥于肺。

咳嗽或因外邪六淫侵肺,或因脏腑功能失调扰肺,抑或内外合邪致病,导致肺失宣降而咳嗽。无论邪是从外而来,还是从内而发,都会引起咳嗽。《河间六书·咳嗽论》载:“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风易兼夹他邪侵入人体。因此,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导,以风寒、风热、风燥为特征,但多以风寒为主。内伤咳嗽或因烟酒等温、燥、烈之品,可灼伤肺胃,以生痰热;或因嗜食肥甘厚味,伤及脾胃,滋生痰浊;或因脾失其职,水谷不能化精运肺,聚生痰浊,痰邪干肺,肺失宣降,导致咳嗽。另情绪不遂,怒而伤肝,肝失条达,气机郁滞,郁而化火,上注于肺,发为咳嗽。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损阴耗气,肺失宣降,亦可导致咳嗽。

咳嗽的主要病机为邪犯于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发为咳嗽。肺为娇脏,易受外邪侵袭,不耐寒热,难容异物;另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邪犯肺,他脏之病变亦可累及肺,故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肺气的宣发与肃降相互协调,外邪或内伤干肺,影响肺气宣降功能,肺气不利,发为咳嗽。

咳嗽虽有外感与内伤之分,但彼此互为因果,相互为病。外感咳嗽时间长,耗伤肺气,易反复发作,可发展成内伤咳嗽。若兼夹他邪,病情缠绵,难以痊愈。内伤咳嗽,肺气虚弱,卫气不足,外邪侵肺易使咳嗽加重。外感咳嗽大部分预后良好,但若反复发作或处理不当,则可转为内伤咳嗽。内伤咳嗽若治疗不彻底,久而久之会导致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痰结、水留、气滞、血瘀,变为肺胀,预后较差。

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一般痰声并见,故称为咳嗽。本病当审其病因病机,此外应注意咳音和咳痰的鉴别。咳嗽包括咳嗽时间、持续时间、节奏、性质、声音和相关因素的加重。咳嗽声音嘶哑,病情紧急,病程短,属外感风寒、风热、风燥;病程缓慢,多属阴虚、气虚;咳音较重,多由风热或痰热引起;晨咳,阵发性加重,咳甚重,痰出咳减,多为痰湿或痰热咳嗽;下午、黄昏咳嗽加重或夜间咳嗽,咳音稍短,多属肺燥阴虚;夜卧咳嗽较剧,呈连续性,气少或有哮喘,为虚寒证;咳声低、气弱属虚,响亮有力属实。辨别痰的特点,包括痰的色、质、量和味。咳痰少者多为燥热、气火、阴虚;咳痰多者多为湿痰、痰热、虚寒;痰白稀薄者为风寒;痰黄稠者为热;痰白黏者多为阴虚、燥热;痰白稀薄带有泡沫者多属虚寒;咳嗽、咳粉红泡沫痰、咳喘、呼吸困难,为心肺阳虚,气不主血;痰有热腥味或腥臭味者为痰热,味甜者为痰湿,味咸者为肾虚。不同的咳音和咳痰有不同的含义,临床上应加以区分。

咳嗽常涉多脏,当重整体治疗。咳嗽涉及多个脏腑病变时,应从脏腑整体观进行辨治。外感咳嗽夹湿或夹燥者,病情缠绵,迁延不愈转变为内伤咳嗽。如湿邪遏脾,脾湿生痰,久则脾失健运,脾气亏虚,可转为痰湿或气虚咳嗽,为脾虚肺弱所致,故当从肺脾论治,健脾清肺,理气止咳,可选四君子汤合三子养亲汤。内伤咳嗽病程长,病势深,易伤及脏腑。如咳嗽日久,痰白清稀,伴神疲纳呆、气短少言,甚则咳喘,为肺气虚寒,伤及脾肾,脾肾两虚之象,所谓“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不喘”,病久则咳喘并作。因此治疗时应从整体出发,权衡主次,可考虑用健脾补肾、温肺化痰的方法,选用补中益气汤合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减治疗。正如“五脏六腑皆令人咳”,“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脾咳右肋下痛,痛引肩背”“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矢”,“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另有妇女经期、胎前、产后咳嗽,药物性咳嗽,皆应审其因,观其势,辨证施治,咳嗽虽终究归肺,然肺亦受五脏累及。

除辨证施治,予以方药治疗咳嗽,中医特色疗法也对咳嗽的治疗有着显著疗效。如针法治疗咳嗽,《黄帝内经》曰:“形寒饮冷则伤肺。”故有火针之法。另有以中医经络学说为基础的水针,即穴位注射,将中西医药物注入腧穴或特定部位,将腧穴与药物的作用有机结合,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素问·血气形志》曰:“凡治病必先去其血。”放血疗法治疗咳嗽效果亦显。直接灸、间接灸等多种灸法治疗风寒袭肺咳嗽效果明显。另有耳穴压豆法,即用胶布将药豆准确地粘贴于耳穴处,适度地揉、按、捏、压,使其产生酸、麻、胀、重等刺激,达到驱散外邪、调理脏腑的目的。另通过推、捏胸背部使局部皮肤充血,出现红点或红晕,通过刺激腧穴能够达到通经活络、温经散寒、调血排痰的功效,此为推拿法。同理,刮痧、拔罐等多种中医特色疗法皆可达到宣肺散寒、扶助正气、鼓邪外出的目的。

综上,咳嗽是一种发病率极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病证。病因分外感、内伤,主要病机为邪犯于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为咳嗽。咳嗽病位在肺,涉及肝、脾、肾。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侵肺,有风寒、风热、风燥等不同。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有痰热、痰湿、肝火、脾虚、肺虚等。辨证当辨别外感、内伤。外感咳嗽多为邪实,治疗应当祛邪利肺;内伤咳嗽多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治疗当祛邪宣肺,固本补虚。外感咳嗽需及时治疗,以防止其慢性迁延转为内伤咳嗽。内伤咳嗽的病势较深,治疗不易速效,治疗时应根据虚实夹杂和病情的缓急,从整体出发,权衡主次,或标本兼顾,或先后分治。“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不同脏腑诱发的咳嗽可审其根源而治。在治疗方面,中医方药及特色疗法对咳嗽有着显著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