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守正创新,打造团队

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原动力,中医学术创新要坚持原创理论的创新与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我开始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围绕癌前病变展开从基础到临床的研究,立题多项,提出了“虚实关联”的证候特征、“毒瘀交阻”的病机特点,并针对毒瘀交阻为本、气阴两虚为标的本虚标实证候研制“金果胶囊”作为院内制剂应用,在逆转胃癌前病变方面显示出了良好效果。2005年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胃黏膜异型增生虚实关联证候结构特征与血清肿瘤相关物质水平关系动态研究”(N3057238),实现了陕西中医药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零的突破;2008年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虚实关联证候辨治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学研究”(N30873266)。我带领脾胃病研究团队开展的“胃癌前病变虚实关联证候特征与金果胃康证治效应”研究持续近20年,2012年获陕西省人民政府“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胃肠动力障碍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组病症,我于1999年开展的“胃肠舒泰胶囊促进胃肠动力研究”中标陕西省科技厅基金项目,2002年开展的“新发现抗风湿植物索骨丹有效部位及质量标准的研究”中标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996年之后我作为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脾胃病科学科带头人,引领本院脾胃病学科取得长足的发展,2006年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脾胃病学科被评为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注重打造科技创新团队,2011年我作为学科带头人的脾胃病学科又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组建了以刘力教授,杨志宏、汶明奇、王捷虹、杜晓泉主任医师,宇文亚副研究员及惠建萍副教授等为主体的脾胃病创新团队,2012年担任国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陕西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指导学科发展。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发展理念,研究方向稳定在胃癌前病变、胃肠动力障碍、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研究与疗效评价方面,团队开展深入胃癌前病变“毒瘀交阻”病机理论研究,中标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省部级科研基金。2016年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沈舒文工作室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传承建设项目,为学术经验传承搭建了国家级平台,得以更好地开展学术传承,培养高级临床专业人才。继2008年被评为首批“陕西省名中医”后,2011年我又被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才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聘为陕西中医学院首位二级教授,团队中有不少人已成长为学科带头人,如雷根平任副院长,杨志宏、杜晓泉、王捷虹、许永攀、王苏丽、张贞鲁、梁海云等任科室主任、副主任,2018年雷根平、杨志宏、杜晓泉、王捷虹4人被评为第三批“陕西省名中医”。2019年4月由我设计,继承人王捷虹主持完成的“李东垣脾胃升降理论的临床规范性效应研究”获得2018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工作室坚持每月组织随诊的继承人进行病案讨论两次,评议所诊典型病例临床疗效之得失,领悟辨证施治之体会,不断总结临床经验,使团队的诊疗水平不断获得提高。

在传道授业的生涯中,我始终致力于中医教育与人才培养。1994年开始任陕西中医学院医疗系主持工作副主任,着力于临床教学的“院系合一”体制改革,研究后期教育临床能力的培养问题,主持的“临床实践教学的质量控制研究”获1995年陕西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5年组织申报陕西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妇科、儿科等临床类硕士研究生培养点。1997年开始担任中医消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同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并担任中医内科导师组组长,组织制定临床类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担任本科中医内科学教学工作。2003年担任陕西省普通高校精品课程中医内科学主讲,编写中医内科硕士研究生教材《内科难治病精要》《循证医学与中医学》并担任主讲,编写消化专业研究生教材《脾胃病临床与进展》并担任主讲。2006年我被上海中医药大学聘为中医内科博士生导师,次年招收博士生惠建萍,于3年后如期获医学博士学位。并于2008年、2012年、2017年分别被确定为第四批、第五批、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开始通过师承方式为国家培养中医优秀人才。2013年被聘为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2015年被中国中医科学院聘为临床医学(中医师承)博士专业学位导师,培养的师承博士许永攀如期毕业。胡亚莉、叶峥嵘顺利出师,相继培养的学术继承人还有成坤、韦永红、李敏、温国军、刘长江、韩红艳、许鹏、崔秦蜀、杨红莲、文旭、刘宝峰等,在不同的中医药岗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担任研究生导师以来,培养硕士研究生56人,博士生4人。2016年12月我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2016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2021年4月被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授予“陕西省中医药突出贡献奖”。

中医之学,在于积淀。回顾我在中医学知识海洋里遨游摸爬40余年,虽躬身实践不辍不歇,但对中医的博大精深仍难悟透,更难以与前辈比肩。我认为学习中医无止境,入了中医门,做了中医人,就要不懈努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是中医人永恒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