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请仙

白仙这一嗓子,把众人都给喊愣了。

唯有商黎摆出一脸坏笑,还冲她作了个噤声的手势:“小点声,别让人听了去。”

顿了顿,又道:“话说回来,白姐当真是见多识广,连这玩意都认识。”

白仙没心情跟他扯淡,一把抢过太清令,反复辨认着上面的箓文。

“太清道德天尊金令。”默念着上面的文字,白仙猛地抬起头,死盯着某尸魔:“老实交代,这东西从哪来的?”

商黎耸了耸肩,直率地道:“当然是太上老君给的,我还能去兜率宫偷出来不成?”

“你见过道德天尊?”

“嗯哼。”

“你嗯哼个屁!快给我说清楚怎么回事!”

……

看白仙紧张的模样,商黎也没再逗她。

叫醒附在小兕子身上的鬼仙,将两人在山上遇见太上老君,以及自己被其收作记名弟子一事,全盘告知给在座的各位。

听他说完,所有人都僵在了原地,白仙更是以为他在说梦话。

但那枚金质的太清令却做不得假。

遥忆五百年前。

天庭为庆祝拿下大闹天宫的孙悟空,特地组织了一场盛会,并被如来唤作安天大会。

在宴席开始前。

天缘仙子等人曾奉命去到现场摆放蟠桃,白仙也顺道跟着溜达了一圈,又恰巧碰见提前到场太上老君与赤脚大仙。

而她手中的这枚金令,当时就挂在老君腰间,被其用作压袍挂饰。

可问题在于,即使是老君的亲传弟子,都不曾被赐予太清令,商黎他一个外门弟子,为何会拥有这么个物件?

白仙百思不得其解。

收回金令,又与众人闲侃良久,直至被一阵稍显犹豫且轻微的敲门声打断。

凭借对气息的感知,商黎晓得来人是谁,算着时间也确实该到了。

“徽堇带翠竹和汐若去后面待一会儿,黄大仙也一起去吧,你们不方便露面。”

鬼仙没说什么,携二女一妖从后门离开。

商黎套上日常穿着的黑袍,戴好骷髅面具,拉着白仙、参娃子与九灵坐上高台,随后对庙门的方向挥动衣袖。

哗啦——

两只身着铁甲,腰佩长刀的骷髅兵被凭空唤出,分别立于大门两侧。

“开门。”

一声令下。

骷髅兵麻利地撤去门闩。

随着庙门被打开,数道人影映入眼帘,大概七八个人的样子。

其中就包括江洪宽和落霞村的村正。

一众人站在庙外,未敢擅自踏足。

最终,还是村正打的头阵,先一步进门作揖:“仙家,璃凌镇江洪宽镇令求见,说是有要事与您商谈。”

“让他们进来。”

商黎故意沙哑着嗓子,以防被江洪宽认出来。

得到准许,其余人等方才迈开脚步,小心谨慎地踏入庙堂。

结果他们刚一进来,就被门后的两只骷髅兵吓了个半死。

即便心里早有准备,但人类本能会害怕同类的亡骸,更别说还是会动的。

“江镇令莫慌,这些都是大仙的仆从。”村正赶忙安抚。

见骷髅兵没有伤害自己的意思,江洪宽等人这才拍了拍胸脯,低着脑袋走到香案前,上来就行跪拜大礼。

“下官江洪宽,拜见白骨大仙。”

商黎在来人身上看了三息,缓缓开口道:“本仙一向不怎么在镇上走动,与那里的各方势力也无甚来往,不知江镇令此番前来,所谓何事啊?”

江洪宽没敢抬头,依旧跪在地上,将来意悉数道出。

“下官今日冒昧至此,主要有两件事。一为感谢仙家拯救黎民之情,若非仙家出手,今年年初之际,不知有多少百姓要遭难;”

“就为这事啊?”商黎语气平淡地道:“举手之劳,不足挂齿,还是说说另一件事吧。”

江洪宽等人仍然没有起身,却是再次叩首:“下官的第二件事,便是想求仙家在镇上开祠立庙,让我璃凌镇子民都能承您洪恩。”

“哦?这好像不妥吧?”商黎故作迟疑道:“那镇上供奉着一观一庙一土地,还有商贾豪绅等多方势力,本就是浑水一潭,而本仙又不是好争之神,无意插手其中,你们还是回去吧。”

江洪宽没想到他会拒绝,竟是有些急了,这可是黑无常交代的事,更关系到自己的性命,万万不能有半点差池:

“妥当妥当!下官已为仙家选好仙宅,只要您愿意来,剩下的杂事都由下官摆平,谁若敢说一个不字,就直接清出璃凌镇!”

商黎与白仙交换了一下眼神,微微点了点头。

“都起来吧,总是低头看你们,本仙这脖子怪酸的。”

听得此话,众人连忙依言起身,动作看上去很是拘谨。

但他们也趁着这个机会,第一次将视线向上挪去,亲眼瞧得这位传说中的「白骨大仙」,以及坐在他右手边,早已名声在外的白仙。

事实上。

江洪宽及其带来的亲信,早就知晓商黎与白仙的存在,自然也听说过他俩的神通,尤其是商黎。

之所以任凭他占村为王,主要原因还是有利可图。

由于璃凌镇位于大唐西境,属于典型的天高皇帝远,且土地相对贫瘠,历来多灾多害的穷困之域,完全不似中原或江南那般富庶。

为了让这里的百姓能有口吃的,朝廷每年都会拨款拨粮,赈济此地的灾民。

即便赶上大旱之年,苏湖等地依靠地理优势,仍旧能留有富余,匀点吃食不算难事。

奈何这银两和粮食一旦到了地方,那就不归他李世民管了。

无论发与不发,亦或是怎么发,发多少,都是这般地方官说的算。

虽然没有把百姓全饿死的胆子,但饿死两三成的胆子还是有的,而且很大。

因此,镇里的富商权贵便会拉拢江洪宽之流,从赈灾银粮上做文章,大发国难财。

可谓三年清知县,万两雪花银。

结果商黎的到来,直接解决了百姓的吃喝问题,甚至还有余粮可卖,哪里还需要救济?

官府不收重税就不错了。

至于原本用于赈灾的钱粮,更是一分都不需要往下发,全都进了他们这些人的口袋。

在上报辖区人口及灾情普查时,还能将拯救百姓的功劳写在自己身上。

如此两全其美之事,别人求都求不来呢,傻子才会去找商黎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