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大姐逗王皮 暗讽封建丑陋习

王皮戏亦称王皮调,是以民间秧歌戏的演出形式为基础,逐步演化发展起来的一个小型地方戏曲剧种。因其只有《十八大姐逗王皮》一个传统剧目,戏中主要角色叫王皮,故此得名。

人物介绍

虽说王皮戏讲述的是王皮和他十八个媳妇的故事,但据梁老师说,正式演出中通常只有十六个媳妇进行表演。因该剧角色多、唱腔多,所以每场演出最多出现四个角色,演出时间两个半小时以上。要演完《十八大姐逗王皮》全剧,则至少需要3场,约计9个小时。除了主要角色,在演出过程中,还穿插了一名小丑角色—小郎(扛活的),上场说唱“秃子歌”“十道黑”“扛活”“说穷”“人咬狗”“说四方”“大实话”“诌”等民间歌谣,表演者有时则“搭现挂”(即兴说唱),看见什么唱什么,为的是给主要演员“王皮”留出足够的时间下场休息,可见演出安排的合理性。

表现内容

王皮戏描写了元宵灯节,王皮与十八个老婆上街观灯的情景。正如剧中的唱词所说:“今日是元宵佳节,圣天有道,设下三万盏花灯,使奴工商皆大街观灯。”观灯途中,因十八个老婆都极不满意自己的婚姻,纷纷与王皮吵闹起来,按下葫芦浮起瓢。通过她们的嘲谑,以此揭示讽刺世上“富者斯淫,一夫多妻”的封建婚姻制度和传统陋习。例如,大老婆赵氏是嫡妻,她对王皮的妻妾成群极其愤怒,认为“一妻一妾是正边,十八个老婆世界稀”。二房钱氏不满自己只是妾,因怀胎三月想登上正室之位,但王皮无法满足钱氏的愿望,引得钱氏对王皮大骂不已。三房孙氏则厌恶王皮好吃懒做,在吃穿用度方面多有争执。其余的老婆也大多残疾,又爱招惹是非,深陷其中的王皮苦不堪言,但在内心深处又因有多房妻妾而自喜。[3]由此看来,以男权主义为标准的封建社会带给王皮的是一个看似令人羡慕,但却充满复杂矛盾的家庭。“一夫多妻”的封建婚姻制度不仅不利于家庭和睦安定,反而给家庭平添诸多是非和祸端。除此之外,更揭示了男尊女卑的不平等思想,使女性失去了自我价值的评判能力,扭曲泯灭了自我意识,最终屈服于“从夫从子”的“宿命论”。

演出形式

由于王皮戏由民间秧歌发展而来,长期以来大多在村头场院或村中宽阔的十字大街以“撂地摊”的形式演出,所以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演出形式。王皮跑灯作为王皮戏开演之前的一场灯舞,跑灯人员众多,场图复杂,结构严谨,独立成章,可视为一个完整的民间灯舞。在早期的表演中,通常由一青年壮汉举“纛”[4]字大旗位于队首,演员则手持各式花灯排成单行队紧随“纛”字大旗。一众人,一边走一边扭秧歌(俗称“拉大街”)一边唱“十字歌谣”。队形变化丰富,时而拧成“麻花”时而摆成“剪子股”,其中不乏还有“龙摆尾”等阵形。“拉大街”结束后,再在演出场地表演“夹箔杖”“龙吊挂”“八角迷魂阵”“四门斗”“卷苫子”“大地开花”等繁杂阵图(图5、图6)。[5]这些场图大都来自农业生产劳动方式、气象、地理环境、军事阵图、花卉等,凝聚了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体现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20世纪80年代,郭柳沟村演出王皮戏时,去掉了“纛”字大旗,由王皮执伞领舞,小郎来回穿插,20名着古装的少女表演跑灯,使舞蹈更加靓丽多彩,引人注目。这在当年没有照明条件的乡村夜间,如此阵容齐整、场面繁杂多变、灯火辉煌的跑灯场面甚为壮观。跑灯结束,观众围绕四周,扮妆演员集中坐在上首,演员二人一组,轮流上场开始说唱“大岔”(俗称“热场子”)。唱完“大岔”正式演出就开始了,整个演出载歌载舞,生动活泼,深受群众喜爱。

图5 王皮跑灯主要队形(摘选自《平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6 王皮跑灯主要队形(摘选自《平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服饰道具

据老艺人讲,早期郭柳沟村演唱王皮戏时,服装都很简单,根本没有正规演出服装,都是演员各自准备行头。王皮是以滑稽和诙谐表演为主的喜剧性角色,把脸抹个老丑,戴上自己做的白胡子(图7),头上戴个毡帽(图8),腰里扎个蓝围裙,再反穿上羊皮袄就成了。十八大姐的服装则是根据戏中所扮演角色,按照当时时代背景下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来妆扮,有的性格爽朗无拘无束,有的滑稽诙谐,有的泼辣刁钻,等等。小郎(扛活的)服装则是应时穿戴。直到清朝光绪年间,郭柳沟村成立了王皮戏社,王皮戏的演出才有了正规的戏服和头饰。王皮头戴燕尾巾,身穿古铜色褶外套,紫色长坎肩,脚穿云字鞋;赵氏内穿彩裤彩褂,腰扎绿色绣花腰包,脚穿黑色绣花鞋;其他旦角(十八大姐)有的穿绣花披风,有的穿彩旦裤褂;小郎穿湖蓝茶衣、彩裤,扎白色短腰包,头戴毡帽头,脚穿长筒白布袜、云字鞋。[6]

图7 王皮跑灯人物“王皮”服饰:白胡子

图8 王皮跑灯人物“王皮”服饰:毡帽头

一般演出跑灯时,伞灯1盏,花灯20盏,灯具造型精巧别致。尤其是伞灯,两伞头正反相扣,恰好将蜡烛燃于其中,可上下左右随意拧动。花灯种类多样,有“玫瑰灯”“荷花灯”“羊角灯”“猴子灯”“西瓜灯”“凤凰灯”“棉花灯”“桃灯”“牡丹灯”“芙蓉灯”“鹦鹉灯”“鲤鱼灯”“孔雀灯”“八卦灯”等。除此之外,还有拂尘一支,由一名小顽童手持来回穿插在表演队伍之中。

舞蹈动作

现在表演的王皮跑灯,舞伞灯者为20名男青年,左手握“伞灯”,动作洒脱刚健。舞花灯者为20名女青年,右手持“彩色开扇”,左手持“花灯”,动作娇柔俊俏。小顽童多系丑扮,动作跳跃,翻滚腾跃,表演诙谐。“跑灯”时演员一要身体平稳,二要脚下速度快,跑起来脚下生风,如行云流水,流星穿梭,让人眼花缭乱。特别是女性“跑灯”时的动作,如“甩扇转身”“扭腰颠扇”等稳中有放,前俯后仰,送臂闪腰,扇花上下左右飞舞,其动作柔美轻盈,刚中有柔,柔中带刚,动中有稳,稳中有放,韵律舒展,连接顺畅。配合铿锵有力的锣鼓点,整个“跑灯”动静有序,整齐划一,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特别是所有花灯、伞灯都改用蓄电池彩灯后,色彩更加艳丽,熠熠生辉,更受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图9)。[7]

图9 平阴王皮跑灯演出场景(梁广斌老师提供)

唱腔音乐

王皮戏的念白、数板多为七字句。语言简朴,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句式工整,合辙押韵。戏剧语言中带有很多地方口语,颇具趣味。王皮戏的唱腔由“平阴秧歌”发展而来,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各个曲牌曲调都有较强的独立性。有些曲牌在原有的基调上派生出快板、慢板等不同板式,增强了王皮戏唱腔的表现力。[8]

过去表演跑灯仅以锣鼓等民族打击乐器为伴奏,20世纪80年代末加入了唢呐和笙等民族吹奏乐器,伴奏则采用了《山坡羊》《大观灯》两首唱腔音乐曲牌。其乐曲悠扬动听,使全场乐舞充满欢快喜庆的气氛。

王皮戏(图10)诞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其唱腔、音乐结构完整,严谨新颖;曲调流畅,唱词工整;表演夸张,诙谐幽默;特别是戏前带舞,舞蹈场面恢弘,结构严谨,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王皮戏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图10 平阴王皮跑灯表演场景(梁广斌老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