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初来乍到

大明永乐八年深秋,皇宫内院坤宁宫之中灯火通明。

徐皇后深情地凝视着朱棣,声音里充满了伤感:“皇上,您可还记得当年与您一同征战的燕山百卫?”

朱棣眼中闪过一丝怀念:“燕山百卫?朕怎会忘记。

若非他们英勇无畏,朕恐怕早已不在人世,更何谈今日这万里江山。”

言及此处,朱棣陷入了深深的回忆。

那燕山百卫,共有一百零八名勇士,他们是朱棣的贴身亲卫,个个骁勇善战,勇猛忠诚。

自从他们选择效忠朱棣的那一刻起,他们的生命与荣誉便与朱棣紧紧相连,无论生死,始终相随。

朱棣靖难成功之后,当然也对他们不薄,死的追封,活的加恩。

“皇后,今日何故有此一问?”朱棣沉思良久之后道。

“唉,还不是小山子家的那小子,在国子监上学时跟其他勋贵子弟起了冲突,结果被打到头部昏迷不醒。

刚下面人来报,说人是醒过来了,可是却患上脑疾连自己母亲都不认识了。”

朱棣闻听小山子这三个字,瞬间虎目之中泪如泉涌。

他的眼前浮现出那个在万马军中守护在自己身前的铁血汉子。

恍惚中仿佛看到一柄染血的长刀在那汉子手中所向披靡,在乱军之中左突右冲,始终不离自己左右。

哪怕血染征袍也全然不顾,只为护佑自己的安全。

记忆最深的一次,东昌之战小山子飞身替自己挡下致命的一刀,这份救命之恩他怎能忘记?

可惜的是东昌兵败,为了让自己逃出生天,小山子率领亲卫负责断后,面对汹涌而来的建文大军死战不退,最后被乱箭穿身而亡。

定鼎天下之后,朱棣追封小山子为忠义伯。

说起来这小山子姓王名山,是朱棣的亲卫统领,两个人当年情同手足。

朱棣是马上皇帝,经常住在军营,和这些亲卫更是同吃同住,关系自是不一般。

当年小山子的儿子出生的时候,还是朱棣给赐的名字——王安平,寓平安之意。

另外王安平出生那天正值腊月十一,当时还是燕王妃的徐皇后亲自带着礼物登门看望,还给这孩子取了个乳名十一郎。两家人的关系可见一斑。

靖难以后的这些年朱棣整天忙于国家大事,渐渐忽略了前人旧事。

不过今天老婆徐皇后一提醒,尘封多年的往事又萦绕心头。

来了一波回忆杀,朱棣的心不由自主的痛了起来。

“唉,是朕对不起小山子啊!朕没能照顾好他的家小,朕心有愧。”

徐皇后很是善解人意地说道:“皇上也不必自责过甚,我已经派了太医前往,那孩子性命应是无忧。

我听说在国子监起冲突的原因是别人提及他死去的亡父多有言语不敬。

小山子是走了,可是不能伤了功勋之后的心,也不能让皇上落个人走茶凉的名声。”

朱棣默默擦掉眼泪:“依着皇后,这件事作何处理?”

徐皇后叹了口气道:“都是勋贵之家,手心手背都是肉。

依我看这件事不宜扩大,就当做小孩子间的打闹为最好,让各府严加管教自家儿郎,下不为例。

不过忠义伯府得加恩了,否则很难保证以后不会再发生类似的事件。

......

忠义伯府,内宅。

李太医向忠义伯夫人道:“令郎身体并无大碍,脑袋上的皮外伤将养几天即可痊愈。

至于失去记忆、时常头疼、头晕这样的疾病,这个要容我回去跟同僚们仔细斟酌一番再拟方开药。”

忠义伯夫人边擦着眼泪边道:“多谢李太医,也多谢徐姐姐,哦不,是多谢皇后娘娘了。

她那么忙操心的事情那么多,心里还记挂着我们孤儿寡母。

等过些日子,十一郎彻底好了,我们再去皇宫谢恩。”

送走李太医,忠勇伯夫人叮嘱下人照顾好少爷,然后就去佛堂念经给儿子祈福消灾去了。

躺在床上假寐的王安平,此刻心中震惊的一批。

他记得历史上朱棣貌似只有一个皇后,而且在永乐五年就去世了。

可是刚才老娘口中说的明明就是徐皇后,这怎么解释?

难道是自己这只穿越而来的小蝴蝶煽动翅膀带来的改变?

恐怕也只有这一个解释了。

他目前的身份是忠义伯的独子,今年刚满十九岁。

永乐朝勋贵出身,虽然承袭的只是大明勋爵体系公、侯、伯中的“伯”,但不可否认也是个妥妥的红二代。

要知道他老爹当年可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跟随朱棣造反的人。

如果没有战死沙场,勋爵说不定还能再上升一个等级,混个侯爵也是有可能的。

王安平招手叫过来一个青衣小厮:“你叫什么名字?”

“回少爷,小的名叫王大器,是您的贴身长随。”

“本少爷伤了脑子,好多事情都不记得了。

既然你是我的贴身长随,那应该知道很多我的过去,给我讲讲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王大器一脸便秘的表情很是精彩,“呃,少爷,是要实话实说吗?”

“那是自然,无论好坏,一律告知于我。”

“好吧!”

随着王大器这货的讲述,王安平终于明白了“自己”的过去。

感情王安平这货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纨绔子弟。

在家里,母亲把他宠的不像样子,那是要星星不给月亮。

在外面,吃喝玩乐,挥霍无度,家里的钱财都快被他败光了。

在学校,国子监祭酒见了他都头皮发麻,跟同学打架斗殴都成了家常便饭。

而且,经常上课不带书,一上课就睡觉,一放学就精神。

我擦了个汗,这货要不是有死鬼老爹王山的福荫,恐怕早就被人弄死街头了。

这他么的活脱脱就是一个标准的二世祖啊!

“家里还有多少银子?”

王安平最关心的是这个,毕竟钱财多少关系到以后他能不能愉快的生活。

王大器一咧嘴,可是少爷问了,他又不能不回答。

“少爷,咱家账上还有三百两银子,难道少爷还要支钱?

老夫人可是说了,家里的钱不多了,年前这段时间就省着点花,等明年的岁赐下来了再由着你。”

王安平暗暗叫苦不迭,真是慈母多败儿啊!有个宠子狂魔的老娘在家里,这个家想不败都难啊!

永乐年间,一两银子的购买力相当高。

根据史料记载,明朝永乐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七八石粮食。

明朝的一石是153.5斤,一两银子是1000文钱。

换算一下,一两银子可以买一千多斤粮食。

如果按照今天的大米价格是2.5元/斤来计算,按购买力明朝永乐年间的一两银子怎么着也有三千元人民币。

这三百两银子放在平民之家绝对是一笔巨款,不过放在忠义伯府,一大家子人张嘴吃饭,再加上有他这个挥霍无度的二世祖在,根本就不够开销的。

尴尬了,刚穿越而来,家里财政就捉襟见肘了。

俗话说:“有钱男子汉,没钱汉子难。”

此理放之四海而皆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看来自己得想赶紧想个办法赚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