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物料搬运装备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0—2021)
- 陆大明主编
- 1775字
- 2024-12-21 09:35:33
1.3 产业地位
物流是制造业、商贸业与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联结生产与消费、国际与国内市场的重要载体。物流在提高社会经济运行效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支撑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提升企业和国家竞争力、服务民生和增强人民幸福感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
1.物流业规模
物流业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专业领域和细分市场热点涌动。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综合指数迈入3,300点大关,快递业务量首次突破1,000亿件,冷链物流市场需求预计将突破2.7亿t。物流企业主体和就业人员初具规模,截至目前,全国A级物流企业近8,000家,物流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超过600万家,就业人数超过5,000万人。物流业经济体量在国家总产值中占比较大,已成为很多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2021年全年物流业总收入11.9万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0.4%,同比增长15.1%。从年内走势看,各季度物流业总收入均保持15%以上增速,两年年均增速在8.5%以上,市场规模稳步扩大。2020年以来社会物流总额增速持续高于GDP增速,物流需求系数持续提升。
2.物料搬运装备的发展与贡献
物料搬运装备的应用在生产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代的物料搬运装备开始于19世纪。19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了蒸汽机驱动的起重机械和输送机;19世纪末期,由于内燃机的应用,物料搬运装备获得迅速发展;1917年,出现了既能起升又能搬运的叉车;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计算机控制物料搬运装备系统,使物料搬运进入高度自动化作业阶段。
我国物料搬运技术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新中国成立的70多年来。1949—1957年是现代物料搬运技术在中国的创建时期,这一时期的物料搬运装备以单件、小批量、利用国外技术为主以满足国民经济恢复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同时这一时期我国也培养了第一批物料搬运装备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后续发展打下了基础。1958—1965年是第一个发展时期。1959年第一次召开了起重运输机械制造厂的会议,是中国物料搬运装备产业正式形成的标志。这个时期的研究重点为改进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减少金属材料消耗、减轻机器重量,推动了我国整体物料搬运装备水平的提高。1966—1979年是我国物料搬运装备的第二个发展期,在此期间我国物料搬运装备技术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一批高水平的新产品,并对成批大量生产的10多种通用产品进行了系列更新。从1980年改革开放至今是我国物料搬运装备产业生产和技术发展最活跃的时期,由于这个时期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时代背景,各类物料搬运装备制造厂不断增加,各种搬运机械产量逐年上升,并出现了一系列有国际水平的成套设备。加之CAD、CAM技术以及先进的电气技术的应用,我国物料搬运装备产品创新能力极大加强,并且在第三产业中获得了大量的应用。
物料搬运装备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物流系统的优劣代表着物料流通的通畅程度,是产业链的动脉。大坝的修筑、建筑的吊装一次次挑战着起重机的作业极限;各种采石采矿作业设备需要连续搬运设备的精巧配合;电子商务背景下客户在全国任何位置下单都能在一周之内收到的快递,少不了智能仓储系统的数字化、智能化协调管理;进出口贸易领域智能港口的应用使货物吞吐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说,整个产业链从上游的原料开采到最终的产品交付,没有先进的物料搬运装备为之赋能,产业发展很难取得今天的成就。
3.物料搬运装备产业的战略地位
物料搬运装备产业为国民经济各行业、重大建设工程以及国防安全提供各种现代化的搬运设备。目前,中国物料搬运装备产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基本形成了全面的产品范围、较好的技术体系和庞大的企业群体,成为机械工业中一个独立的行业,服务于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包括为第二与第三产业提供了数量巨大、品种繁多的产品,能独立或与国外合作为国家重点工程提供大型物料搬运成套设备及系统,并有一定规模的出口。
在“十四五”规划中,国家对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在物流体系建设上的集中要求体现在物流网络、物流系统、冷链物流、农村物流、智慧物流等多个方面。另外,“十四五”规划要求在国家层面加快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建立安全可靠的现代供应链物流体系、发展集约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培育发展创新赋能的现代物流经济等。这就需要物料搬运装备生产企业适应时代要求,应对国家战略发展需要,为国家提供一系列质量过硬、性能优异、安全可靠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基础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