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系统有两大功能:一是选拔人才,二是培养人才。与此对应,就使得教育具有两个属性:一个是工具属性,比如帮助学生考上好大学、找好工作等;另一个是价值属性,比如帮助学生成为内心充盈、懂得生活的人。

然而,在某种意义上,“选拔人才”和“培养人才”这两项职责是相互矛盾的:只要有选拔,就意味着有淘汰。

只要有淘汰,就意味着肯定有一部分人不能被培养,或者不能被同等程度地培养。

只要有淘汰,人们就会趋之若鹜地让自己成为那个不被淘汰的人,“内卷”由此形成。

只要有淘汰,有人就可能从选拔方法里面钻空子、找路子,使得选拔无法做到完全的公平客观,导致选拔可能失效。

举个简单的例子。国家允许一些学校开展早期天才儿童的选拔和培养试验项目,进行小规模的试点,这对于国家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是件好事。学校开展这个项目的初衷,也是希望能够帮助一些天才儿童,使他们不会被正常的学制路径所束缚,从而拥有更好的平台和条件来发挥自己的天赋。

由于项目机制灵活,希望这些“天才儿童”能够自由生长,不要受到来自选拔、考试等方面的影响,因此设置了小、初、高的贯通机制,但这使得一些家长趋之若鹜,把这当成了一种升学的捷径,逼迫孩子从很小就开始上各种辅导班,生怕“耽误”了自己家的天才儿童。结果导致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变了形,选拔出的不是天赋异禀的孩子,而是被各种教辅机构加工过的“人工牛娃”。这不仅造成了“内卷”,还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进而使孩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

所以我认为,解决培养人的问题的最根本方法就是不设立选拔机制。根据霍华德 · 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可能体现在音乐智能、体育智能、空间智能、语言智能等八大维度,因此,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发现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方面并加以培养,让每一个孩子都被看见,并在他们所擅长的领域开花结果。

但这仅仅是从一个角度来考虑是否要“选拔”,实际上,“选拔机制”对社会的影响远远不能只从单一的维度去考量和决策。要知道,选拔人才的方式从古至今都是存在的,它是维持社会正常秩序、保持阶层流动、维护社会稳定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之一,从这个方面来考虑,它的意义和价值也完全不同。因此,不能简单地一刀切,说取消就取消。这里我们只是说,单纯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可能没有选拔机制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