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同去元安县

“哈哈,”麻花辫姑娘捂着嘴笑了笑,“小哥您是说笑,咱们这趟车,大部分不都是从首都来的么?只不过,有的人中途就到了下乡的位置,留在最后的人,也就不多了。”

“是,没错,”江境桥肯定道,“我猜大抵也是这个情况。这么说来,咱们四个也算是有缘分,最后都到了蜀省。你们也是元安县站下车吗?”

对面左边那个寸头点点头,道:“是啊,哥几个,我是去元安的。”

麻花辫姑娘也说道:“是啊,我也是蜀省元安县。”

“巧了么这不是,我也是到蜀省元安县。这下好了,咱们本就是老乡,现在同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也好有一个照应!”江境桥说着客气话。

而眼镜男迟迟不肯开口,最后也不过是随便说了一句:“我不去元安县。”

江境桥算是彻底看出了此人的高傲之态,也知道再唏嘘说下去也不过就是自讨没趣,干脆也就懒得再和这个眼镜男废话。

或许,他是暂时还接受不了,要从繁华的首都到达一个偏远的小山村的事实。

不过,在江境桥看来,这本来就是时代的机遇。教员说的更是中肯,这些知识青年,是需要去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

两个小时很快过去,这辆从华北一路开到西南,翻山越岭过后的绿皮火车,在终点站停了下来。

江境桥拿着自己的行李,从绿皮车上下来,第一次呼吸这里的空气。

站牌上写着:元安县站。

果然没错,这里就是蜀省元安县,也就是按照规定,自己需要去扎根的地方。

根据刚才火车上的对话,江境桥也就可以肯定,现在自己的确是上山下乡队伍中的一员。

“诶,小哥,劳驾,您具体是去元安县哪个地方啊?”麻花辫姑娘拎着自己的四方箱子,有些气喘地问江境桥。

江境桥道:“元安县一个叫雨顺村的地方,你呢,姑娘?”

姑娘道:“那有些不巧了,我在五风村。”

“诶,你们有所不知,”寸头男也下了车,插话道,“这个雨顺村,和五风村,其实就是邻村,在同一个镇子上。你们哪,还真是有缘分。我就不一样了,我在另外的村子,和你们是有些远了!”

“哦?原来是这样。不过,咱哥几个相识也是缘分,既然都在一个县,想必再远也不会远到哪里去的。日后我们定能再次相聚!”江境桥笑道,带着一种洒脱的表情。

“是啊,小哥,你就把你的地址留下来吧,到时候,我们三个,也好互相通通信!”麻花辫滚一边说,一边掏出一张纸,递给了寸头男。

“好,好!我叫宋振,西城区的,往后我就住在元安县的胜利村,有空我们就常联系!”

宋振把地址写了两份,分别交给江境桥和麻花辫姑娘。

胜利村距离这里比较远,所以宋振很快就结束了寒暄,先行离开。

“小哥,你说,咱们要怎么去村子里呢?”姑娘问道。

这还真是个问题。

现在这个年岁,很多人还吃不上饭,更别提有什么先进的交通工具了,可谓是交通基本靠走。

正在江境桥琢磨着怎么去村子时,他们突然听到了几声浓厚的乡土声音。

“你们就是从城里头来的知青安?”

这话虽然是方言,但是蜀省方言隶属于北方语系,所以江境桥自然是能听懂的。这个末尾的语气词“安”,就是“吗”的意思。

“是啊,老伯,你知道我们应该怎么去雨顺村和五风村吗?”江境桥问道。

这个当地老伯坐着一辆牛车,手里拿着鞭子,嘴上在吆喝着什么。

“嘿。那正好,我就是雨顺村的,村里说今天就要来城里头的文化人了,我特意来看看,没想到正好把你们接上了!五风村就在雨顺村旁边,近得很,走吧,我这牛车送你们去!”

这个当地的老伯如此热心,江境桥感觉到心中一暖。

二人自然也不好推辞,顺势坐上了老伯的牛车,准备前往最后的目的地。

挥舞的牛鞭打在牛背上,声音非常清脆。

“老辈子,今年你把牛车都赶出来了,看起来,明年的小麦,现在已经种完了啊?”江境桥问道。

正在赶牛车的老伯一笑,有些惊讶:“是啊,现在都是新历的十月底了,十月上中旬就已经基本种完了。想不到一个嫩得出水的学生娃娃,刚从城里头过来,就晓得种麦子的事啊?”

江境桥心想,自己本来也是不知道的,谁让他期末考试得考这个呢。

蜀省属于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也就是南方地区。以南方地区的气候,冬小麦一般就在九月中下旬到十月上旬播种,次年的五月底到六月中下旬,就是这批麦子的收割时间。

这次是正巧了,来了正好错过了这一次农忙的时候。

“老辈子,你用不着这么惊讶噻,我们平时学校里头读书,就是要学习这些的东西的嘛!”

不知不觉中,江境桥逐渐也变成了蜀省的口音。没办法,蜀省话在后世实在是太流行了,属于是不会做诗也会吟的感觉,江境桥想学不会都难。

“嘢,你们文化人,难不成平时还要学怎么种地安?恐怕是不得哦,不然的话,那和我们农民有啥子区别?”老伯表示有些不敢相信。

麻花辫子姑娘回答道:“老伯伯,这是真的。有一门课程,叫做地理。首都的孩子只要上了初中,就会开始学地理。我刚初中毕业不久,已经学了三年地理了!里面不仅会教怎么种小麦,还有些其它的农作物,像什么,水稻、玉米、土豆,这些农作物,我们可都是知道习性的!”

赶牛车的老伯又挥了一鞭子,道:“哈哈哈,真是这样就好了啊!对了,小姑娘,你长得细皮嫩肉的,叫什么名字啊?”

“老伯伯,我叫李明月,首都朝阳人,你叫我明月就行了!”

“好名字,好名字,不像我们村的那些个耍尿泥巴的娃娃,都叫什么翠花、桂花、红梅的,还是你这个名字听起来有些文化!”老伯赞叹道。

原来这小姑娘叫李明月,才初中毕业。

江境桥心中想到,那岂不是说,她现在才十五六岁的年纪?看她的个头,倒是比普通的同龄人要高不少,看来,家庭条件应该是不差的,起码吃得不错。

不过,话说回来,十五六岁的城里小姑娘,现在一个人到这么远的地方来插队,能受得了这份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