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寒热咳嗽诸症起,杏林本草彰佳效》:治疗感冒常用的经典名方有哪些?
- 中医药防治感冒百问百答
- 朱镇华 张稳主编
- 1470字
- 2024-08-16 17:01:24
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内科疾病,历代医家经过临床实践,根据感冒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将感冒辨证分为七种类型,并总结出大量临床行之有效的经方验方。现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名方解析如下。
1.荆防败毒散——风寒感冒
荆防败毒散出自明代张时彻的《摄生众妙方》,方中荆芥、防风、羌活具有辛温解表、发散风寒的作用,辅以前胡、桔梗等祛痰止咳。风寒感冒的常见症状有怕冷、发热、无汗、头颈疼痛、肢体酸痛、鼻塞、流涕、打喷嚏、声音嘶哑、咳嗽、咳白痰、口不渴或者口渴想喝热饮。在冬春季节或天气变化时,人最易因感受风寒或穿衣不当出现风寒感冒,此时服用效果非常明显,可以有效缓解症状,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
2.银翘散——风热感冒
银翘散出自清代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由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淡竹叶、甘草、荆芥穗、牛蒡子、淡豆豉等药物组成,具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的作用。风热感冒的常见症状有发热较重、不怕冷或轻微怕冷、头部胀痛、咽喉红肿疼痛、伴鼻塞、喷嚏、流涕、咳嗽咳痰、痰黄黏稠、口干口渴。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可以服用银翘散来治疗,咽喉疼痛明显者服用效果尤为显著。
3.新加香薷饮——暑湿感冒
新加香薷饮出自《温病条辨》,由香薷、金银花、扁豆花、厚朴、连翘组成,方中香薷有夏月解表第一要药之称,全方共奏清热祛暑、和胃化湿之功。暑湿感冒的常见症状为发热、怕风、出汗少、出汗后热不退、鼻塞、流浊涕、头昏胀痛、胃胀、恶心、不思饮食、心烦口渴、口中黏腻不想喝水、小便颜色深。暑湿感冒最容易在夏末秋初季节出现,此时暑热多夹杂湿气,如夏季贪凉过食冷饮,出汗后又吹风,最易得暑湿感冒,此时服用新加香薷饮效果颇佳。
4.参苏饮——气虚感冒
参苏饮出自宋代太医局官修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人参、半夏、茯苓、陈皮、枳壳、葛根、紫苏、前胡、桔梗、甘草等组成,全方益气解表,调和营卫。气虚感冒患者,平时自觉气虚乏力,易反复感冒。感冒后常常表现为怕冷、或有发热、但体温不高、鼻塞流涕、头痛、汗出、疲倦、乏力、气短、咳嗽咳痰。此时服用参苏饮可以补益正气、祛除病邪,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5.加减葳蕤汤——阴虚感冒
加减葳蕤汤出自清代俞根的《重订通俗伤寒论》,由生玉竹、白薇、桔梗、葱白、淡豆豉、薄荷等组成,具有滋阴解表的作用。阴虚感冒的常见症状是发热、手足心热、轻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或盗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鼻塞流涕、舌红少苔。阴虚感冒多见于年老体弱、儿童或久病伤阴的人群,此类人较易感受病邪,且病情反复,难以痊愈。在服用此方时需仔细鉴别感冒症状,若误用辛温解表的药物,则会进一步损害阴液,加重病情。
6.麻黄附子细辛汤——阳虚感冒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全方仅由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组成,补散兼施,可使外感寒邪从表散,顾护阳气,共奏助阳解表之功。阳虚感冒的常见症状是怕冷明显、甚至蜷缩寒战、或稍兼发热、无汗或自汗、汗出则怕冷更严重、头痛、骨节酸冷疼痛、语言低微、四肢不温。老年人多患此类感冒,因阳虚体质,平时就比较怕冷,又感受寒凉而得此病。
7.葱白七味饮——血虚感冒
葱白七味饮出自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由葱白、地黄、葛根、麦冬、生姜、豆豉组成,并且强调用“甘澜水”(也称“千扬水”,即将水用水瓢扬起成百上千次)熬煮,可滋养脾胃,养血而不伤血,增强本方养血的功效,使养血解表的效力更强。此类感冒的常见症状是头痛、身热微寒、无汗或汗少、面色苍白、口唇色淡、指甲苍白、心悸头晕。此类感冒容易见于血虚患者或失血者,或产后血亏产妇,此类患者在血虚的情况下感受寒凉而出现上述症状,服用此方可以养血,同时祛除病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