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呼吸系统疾病
- 婴幼儿常见病预防与护理宜忌速查
- ibaby母婴项目组编著
- 5418字
- 2024-08-28 11:24:29
新生儿肺炎
1.什么是新生儿肺炎
新生儿肺炎与新生儿呼吸道发育不成熟有关,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生儿呼吸道黏膜柔嫩,血管丰富,很容易受感染,加上气道内的“清道夫”——纤毛运动差,不易将侵入的病原和黏痰清除出来。呼吸道狭小,缺乏弹力组织,咳嗽无力,气道内痰液不易咳出,很容易阻塞气道引起呼吸困难和缺氧。
吸入性肺炎
有的新生儿在子宫内活动过多,将脐带绕到自己身上或脖子上,并且越绕越紧,而造成宫内缺氧;或因妈妈不能充足地供氧,孩子在子宫内就出现了不自觉的呼吸运动。如果缺氧严重,胎儿的肛门括约肌出现松弛,胎粪排在羊水中,再吸入肺中。这样的胎儿出生后可表现为呼吸不易建立,呼吸困难,锁骨上、肋间隙、剑突下有吸气性凹陷,口周及鼻根发青,鼻翼扇动,点头样呼吸,口吐白沫,手足发紫,呛奶,严重者可死亡。这些症状表明新生儿得了吸入性肺炎。吸入性肺炎可分为单纯羊水吸入及胎粪吸入(羊水被胎粪污染),后者预后较差。
有的新生儿出生时情况还可以,但是由于胃中羊水(在子宫内吞咽至胃中的羊水)的刺激,容易呕吐,呕吐物吸入肺中也可引起吸入性肺炎。所以,对于刚刚出生的新生儿应尽量给予侧卧位,避免出生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新生儿如果发生了吸入性肺炎,应及时到医院就诊,给予对症治疗,如吸氧、使用抗生素等。由于新生儿吸入性肺炎在早期新生儿中发病率较高,故不可粗心,否则延误了治疗。
感染性肺炎
妈妈在分娩过程中胎膜早破,细菌或病毒进入子宫内而引起宫内感染;或新生儿出生后细菌感染,均可引起感染性肺炎。
专家提示
新生儿肺炎的主要表现
新生儿口吐白沫、精神萎靡、不吃奶或吃奶易呛奶及呕吐。
面色灰白或清灰、鼻翼扇动、闭口吹气、呼吸不规则甚至暂停呼吸,吸气时胸骨上、肋骨间的软组织出现凹陷。
呼吸急促也是新生儿肺炎的主要症状之一。每分钟呼吸次数可达80~90次,甚至达100次以上。
新生儿肺泡数量少、换气面积小,一旦发生炎症,氧气交换就受到了影响,新生儿就会出现缺氧、皮肤发绀的现象。
不发热,甚至体温过低全身发凉,没有婴幼儿支气管肺炎的普通表现,如咳嗽、呼吸困难等。
2.防护宜与忌
YES
预防新生儿呼吸道感染要从产前开始,准妈妈如有感染要及时治疗。
提倡母乳喂养。母乳,尤其是初乳中含有大量的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这种物质可以保护呼吸道黏膜免遭病原体的侵袭,达到防病的目的。
新生儿出生后,生活空间要洁净舒适,衣被、尿布应柔软、干净,哺乳用具应勤消毒。
新生儿居室应保持空气流通、新鲜,每日通风3~4次,每次10~30分钟,通风时要注意患儿的保暖,避免对流风。有条件者可将患儿先抱至另一卧室,经通风关窗后再抱至原室。室温应保持22℃~25℃,室内湿度50%~60%为宜。
父母和其他亲属在护理新生儿时注意洗手。
新生儿因发热、出汗、呼吸快而失去的水分较多,要多喂水,这样也可以使新生儿咽喉部湿润,使稠痰变稀,呼吸道通畅。
新生儿吃奶时会加重喘咳,应改用小勺或滴管慢慢地滴入,不要用奶瓶喂奶。如系母乳喂养,可将乳汁挤出,用匙子慢慢喂,速度要慢。喂奶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宝宝呼吸情况,看有发憋气、青紫。
注意新生儿鼻腔内有无干痂,如果有,要用棉签蘸水后轻轻取出,让鼻腔保持通畅。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包括定时测体温、脉搏、呼吸等。如体温在39℃以上,可用物理降温(浸过凉水的毛巾敷于前额部),或适当减少被褥;如体温超过40℃以上,可用酒精(或用白酒)加温水擦身。
NO!
新生儿忌用阿司匹林退热,因药物降温对新生儿效果不大,而且还可使凝血酶原减少,易导致全身性出血。
新生儿忌与呼吸道感染病人密切接触。若妈妈感冒,照顾宝宝和喂奶时应戴口罩。
忌所处环境太闷、太热,否则会加重咳嗽,使痰液变稠,呼吸变得困难。地上应经常洒些水,使室内空气不要太干燥。
专家提示
新生儿肺炎是呼吸道疾病,一般表现为状况较差、反应低下、哭声无力、拒奶、呛奶及口吐白沫等。所以,父母要仔细观察宝宝,只要发现情况不好,应想到有患肺炎的可能,应立即带新生儿去医院救治。
喉喘鸣
1.什么是新生儿喉喘鸣
新生儿因气道管径小、狭窄而呼吸受阻,再加上支持气道的软骨发育不良使其容易发生扭曲和萎陷,因此新生儿气道比其他年龄组孩子更易发生生理性狭窄。由于其解剖特点及喉组织软弱,新生儿在吸气或呼气时都可发出喉鸣,医学上称为“喉喘鸣”。喉组织的软弱可能为妊娠期准妈妈营养不良,供应胎儿的钙或其他电解质缺少或不平衡所致。新生儿如无明显的呼吸困难及缺氧,不需特殊治疗。喉喘鸣症状常在6~18个月自行消失。
喉喘鸣多为高音调鸡鸣样的喘鸣声,也可为低音调的震颤声。喘鸣声多为间歇性,睡眠或安静时消失,吃奶、哭闹、躁动时明显。俯卧时减轻或消失,仰卧时明显。喘鸣时可同时伴有胸骨上窝、肋间和上腹部凹陷,时间长者可出现鸡胸,即胸骨前凸,其他生长发育不受影响。
2.防护宜与忌
YES
早期适当添加钙剂及维生素D,有利于症状的缓解。
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也很关键。
需要提及的是,如果新生儿是局部先天性畸形(如先天性喉气管发育异常,大血管异常及先天性喉囊肿)造成的喉喘鸣,影响呼吸者应施行外科矫形手术治疗。
NO!
新生儿忌感冒、营养不良,否则易使病情加重。
新生儿青紫
1.什么是新生儿青紫
青紫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症状之一,刚刚出生的新生儿由于红细胞数目及血红蛋白含量较高,虽然断脐后已建立肺的呼吸,但有部分血红蛋白仍为还原型血红蛋白(不携氧的血红蛋白),致使正常新生儿的指(趾)甲床及口唇呈现轻度发绀。心脏动脉导管与卵圆孔尚未关闭,保持着右至左的分流;肺未完全扩张,肺的换气功能不完善以及周围皮肤血流灌注不良,也会导致新生儿青紫。
生理性青紫
生理性青紫是指分娩时先露部位受压,面、臀部或肢体部位等均可出现青紫。面部受压迫,头面部可呈现关公脸,即青紫伴皮下瘀血;臀部受压迫,局部可出现水肿及青紫。此种青紫除局部症状外,其他部位正常,这些为生理性的。
病理性青紫
①中心性青紫
此种青紫是由心肺疾病引起的氧饱和度和氧分压降低所致。肺源性青紫的病因包括新生儿窒息、呼吸道先天性畸形、肺透明膜病、肺膨胀不全、肺炎、气胸、持续胎儿循环等。心源性青紫的病因包括右向左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如法洛四联症、大血管转位、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肺动脉狭窄等。
②周围性青紫
血液通过周围循环毛细血管时,血流速度缓慢,组织耗氧量增加,而致局部还原血红蛋白量增多,如全身性疾病硬肿症、红细胞增多症等均使血液黏稠或浓缩,血流变慢出现表皮青紫。
其他原因引起的青紫
低血糖、低血钙引起的继发性呼吸暂停,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所致的呼吸中枢衰竭,均可引起青紫。异常血红蛋白增多,如遗传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也可引起青紫。
2.防护宜与忌
YES
对于新生儿的青紫,一旦发现应立即处理,找出病因,对症治疗,尽快使青紫消除。如为分娩时受压局部的轻度青紫可不必治疗,数天后可自行吸收痊愈。
NO!
胎儿一旦出现宫内窘迫,忌延误时间,要立即准备分娩。新生儿出生后忌随意搬动,不扰动。
呼吸窘迫综合征
1.什么是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期发生的呼吸窘迫综合征,也称“肺透明膜病”,是早产儿常见的疾病之一,是致早产儿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一般是由于早产儿的肺发育不成熟,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所导致的肺泡不张。
这种情况一般是胎龄愈小,体重愈轻,发病率愈高,主要见于胎龄小于32周、出生体重小于2000克(尤其小于1500克)的早产儿。如果是各胎妊娠、妈妈患糖尿病或妈妈伴有甲状腺功能低下、胎膜早破、胎儿窘迫、胎盘早剥、围产期窒息等情况,会更容易诱发呼吸窘迫综合征。
这些早产儿刚出生时,呼吸、哭声可能还是正常的,但出生后4~6小时很快会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加重,如呼吸频率加快、鼻翼扇动、呼气呻吟、吸气性三凹征,严重时会有呼吸浅弱或呼吸暂停,口吐白沫和青紫等症状,不及时处理可以并发肺动脉高压、呼吸衰竭与心力衰竭,并在48~72小时死亡。
早产儿出生后,尤其是体重小于1500克、胎龄小于35周时,应留在医院观察,这样如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青紫加重等症状,可及时拍胸片确定诊断,有利于及时治疗。
2.防护宜与忌
YES
虽然预防早产发生是减少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的重要措施,但如果胎儿因不可抗拒原因要降生,产科医生应该在产前就给产妇使用糖皮质激素,这样可以促进胎儿肺成熟,减少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对早产的产妇于产前12~24小时给予糖皮质激素1~2次,可显著降低28~34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并减轻其严重程度。早产儿出生后也应该及时注射,用以防止呼吸窘迫综合征。这些措施虽然是被动的,有时也是有一定的效果。
由于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因为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或减少引起的,出生后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以预防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这是有效的。目前,对于小胎龄儿、出生体重1000克以下的极低出生体重的早产儿,应常规预防性地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一般是在出生后15~30分钟立即气管内插管,通过气道内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对于大于1000克的早产儿可选择性地采用预防方法。对已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症状的早产儿应尽快给药,一般出生后1~12小时给药的效果更好。
NO!
给患儿输血、输液忌过量,吸氧浓度忌过高。
专家提示
天然肺表面活性物质制剂,虽然是防治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有效药物,但价格比较昂贵,使用时需要气管插管给药,有一定的创伤,因此选用此药应考虑适应证和经济条件。另外,呼吸机也是防治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重要措施,如果上述治疗措施不能改善青紫,应该采用机械辅助通气。
呼吸暂停
1.什么是早产儿呼吸暂停
早产儿呼吸暂停是由于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引起的。早产儿呼吸暂停发生率为20%~30%,而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可达50%,一般胎龄越小,越容易发生,小于35周的早产儿都有可能发生呼吸暂停。呼吸暂停反复发生容易导致脑损伤或猝死,应及时处理。
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引起的呼吸暂停,称为“原发性呼吸暂停”,多发生在胎龄小于34周或出生体重小于1750克的早产儿,常发生于吃奶后,由于口咽部肌肉发育差引起阻塞性呼吸暂停。呼吸暂停也容易发生在新生儿睡眠中,尤其是采取仰卧位睡眠容易引起呼吸暂停。
早产儿还可以由于缺氧、肺部疾病、感染、低血糖、低钙血症、酸中毒、惊厥、胃食管反流,以及妈妈产前和产后使用过麻醉与镇静剂等诱发呼吸暂停,这称为“继发性呼吸暂停”。其病情变化与原发病密切相关,所以当早产儿出现呼吸暂停,应及时查找病因,才能得到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
由于呼吸中枢不成熟,早产儿的呼吸可以是浅表的、不规则的,有时会出现周期性呼吸暂停,即正常呼吸10~15秒后,出现5~10秒呼吸暂停,但多无心率和皮肤颜色改变。当呼吸停止超过20秒时,早产儿就会出现青紫、心跳减慢(小于100次/分)。这种状况一般发生在出生后1天,可持续5~10天。小于2500克的早产儿,有25%在生后10天内至少发生1次。
一般能自行恢复的呼吸暂停称为“轻度呼吸暂停”;呼吸暂停发作时需用氧气(常用鼻导管)给予鼻前部吹气刺激才能恢复,或需经足底刺激才能恢复,称为“中度呼吸暂停”;严重的呼吸暂停采用一般的刺激方法无效,需经机械复苏和加压给氧辅助通气才能恢复自主呼吸。
2.防护宜与忌
YES
早产儿出生后1周内医护人员或家人应密切注意其呼吸,观察有无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发绀及呼吸道阻塞,并及时给予处理。小于1500克的早产儿最好留在医院里,给予心率、呼吸监护,这样当呼吸暂停超过20秒时,监护仪就会报警。当新生儿发生呼吸暂停后,应努力寻找呼吸暂停的诱因,尤其是对小于34周胎龄的患儿,应注意有否颅内病变、抽搐、感染、代谢紊乱、体温不稳定等原发病因。
一般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小于2000克的早产儿最好采用暖箱保温,以减少环境温度的干扰,使患儿身体保持适中的温度,可避免温度波动过大而诱发呼吸暂停。
早产儿吞咽反射不成熟,吞咽与呼吸不协调,易发生呛咳、窒息及胃食管反流、低血糖等情况,均可致呼吸暂停,及时合理喂养可以防止呼吸暂停;对吸吮力差或无吸吮能力,胃肠耐受差的,应用胃管喂养。
阻塞性呼吸暂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早产儿喉部气道容易塌陷,如头部和颈部位置扭曲不正会加重气道阻塞,应将患儿头部放在中线位置,颈部姿势自然,以减少上呼吸道梗阻。
刺激呼吸是暂时缓解呼吸暂停的重要方法,可以暂时缓解早产儿缺氧。一旦发现早产儿发生呼吸暂停,应立即进行托背、触觉刺激、弹足底等方法刺激呼吸,如果青紫不能缓解,可采用气囊给氧。随着早产儿的肺发育成熟,呼吸暂停是可以逐渐缓解的。
持续刺激呼吸,对于反复出现性呼吸暂停可有效。可将患儿置于水袋床上,通过波动刺激前庭的位觉,兴奋其呼吸中枢,可以每分钟1~2次的呼吸频率推动水袋进行刺激。
有些药物能够刺激早产儿呼吸中枢,提高呼吸频率,使通气量增加,可以缓解缺氧状态。常用的药物是氨茶碱,首次负荷剂量为每千克体重4毫克~6毫克,静脉滴注,12小时后给维持量,每次每千克体重1.5毫克~2毫克,每天2~3次。
当上述方法不能缓解呼吸暂停引起的缺氧时,应采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机械刺激可以刺激呼吸,待呼吸暂停症状消失后,可以停机。
NO!
忌环境温度升降波动过大,因为寒冷可以诱发早产儿呼吸暂停。
咽部的刺激也可以诱发反射性呼吸暂停,因此忌反复给早产儿吸痰。
平时睡眠时,忌使早产儿颈部过度屈曲或伸展,以免发生阻塞性呼吸暂停。
专家提示
呼吸暂停是新生儿期常见的危重症状,反复发作可致脑损伤,预后严重,应高度重视。呼吸暂停发作时应给予弹足底、拍背等刺激。咽喉部有分泌物者应将其吸净。反复发作者应到医院用面罩接呼吸囊作加压呼吸或机械通气,同时给呼吸中枢兴奋药。对症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