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帝王猜忌

夜幕垂下,应天城静谧肃然,宫中却依旧灯火通明。

朱元璋设宴款待徐达,天上捞的特色菜肴尽数上桌,而徐达对朱元璋的盛情,却隐隐察觉出细微的不寻常,尤其是朱元璋不经意间投来的审视目光,却又掩饰审视的目光。

“三弟,老四回去可有跟你说些什么?”

朱元璋神情不动声色,举筷轻点,似漫不经心地问道。

徐达放下筷子,微微拱手道:“陛下,燕王向臣展示了精良的军中火炮,所操练的火器之营,确实威力不凡,臣亲眼见过那火炮之势,动辄便能摧垮一面城墙,气势如雷,威不可挡。”

徐达讲到火炮威力时,面上也不由露出几分佩服,短短几个月就能将火炮改良至此。

假以时日,大明的火器便会所向披靡。

朱元璋笑了笑,低头慢慢夹了一块羊肉入口,随口问道。

“你也知,这火炮虽是厉害,但若不把握得当,恐怕后患无穷。三弟以为,这火器之事,该如何妥当管理?”

徐达凝神片刻,斟酌道:“火器自应由陛下掌握,若能配以信得过之人,必可威震四方,亦可安内攘外。臣见燕王练兵有方,想来燕王能在北地施展,壮大边疆,遏制草原之敌,不使其滋扰中原。”

朱元璋不动声色,微微点头,似有感慨。

“老四的是众多皇子当中最像咱年轻时打仗时的样子了。”

他对朱棣的夸赞毫不吝啬,除了太子朱标,他最满意的就是这个儿子的军事才能了。

徐达一时踌躇,暗自揣测朱元璋的心思。

徐妙云并未将朱棣跟她说的事情告诉他,这种事情越少人知道越好。

他自然不晓得自己的这个好女婿会在多年后造反。

“燕王确实将北平治理的很好,有燕王在,陛下就不必担忧北平了。”

朱元璋闻言,脸上浮现一抹笑意,却不知是满意还是其他。

“三弟难得过来吃顿饭,今天就不聊这些了!”

马皇后听出他的话中带着试探,连忙缓和了气氛。

“哈哈哈,妹子说的是,今天这顿饭你可得好好尝尝。”

朱元璋的笑意更浓了。

这种烫菜的形式不少见,但是这个酱料他还是头一回见。

他看了一眼朱元璋和马皇后熟练的蘸了酱料就吃下去了。

他也学着样子夹起一片肉就往嘴里送。

味道的确是好!

难怪在回来的路上,那些百姓们讲起来这样的津津有味。

“妙云这孩子在北平还住的习惯吗?”

马皇后对徐妙云甚是喜欢,要不也不会指婚给朱棣了。

北方寒冷,一直在南方住习惯了的徐妙云未必能一下子适应。

“皇后放心,这孩子在北平适应的极好,高炽也大了许多。”

提起朱高炽,朱元璋就是一脸的慈爱,他对朱棣的长子甚是喜欢。

三人聊起家常就停不下来。

夜深时分,朱元璋才命人退席,起身拍了拍徐达的肩膀:“天色不早了,你就留在宫里吧,明天咱派人送你回去。”

朱元璋的热情难却,他点了点头。

徐达回到寝殿,思绪却难以平静,因为,朱元璋的每一句关切,皆是试探。

自徐达回到应天府后,朱元璋依旧如往常那般,待徐达极为礼遇,话里话外皆是关切之意,不曾怠慢。

然而,他却觉出一丝说不清的微妙疏离。

朱元璋眼神偶尔闪过的冷厉,像是寒芒一闪而逝,压迫之中透出难以掩饰的戒备。

往日的信任,如今似隔上了层薄纱,虽然对他是兄弟称呼,但毕竟一个是天子,一个是臣子,哪怕再亲近,怕是也无法做到年少时的赤诚相待。

徐达轻叹了一声就歇下了。

舟车劳顿,他这一觉睡的倒是安稳。

坐在回府的马车内,他像个兴奋的孩童一般掀开帘子看着周遭的变化。

“你直接带我去大明医院吧。”

“是。”

马夫驾马直接转头朝大明医院的方向驶去,一路上都十分平坦,这些都是刚修好的水泥路。

“魏国公,这里就是了。”

马夫指了指前面特别不一样的建筑说道。

“那边上为何要用绿布遮掩,里面难不成有什么见不得的东西。”

“那个是还没建好的,等建好了就会撤下了,林博士说这样可以避免路过的百姓不会被砸到。”

一提起林风他们个个都面带钦佩的神情。

“原来如此......”

徐达下了马车直接朝里面走去。

里面几乎人满为患,一些小病小痛他们也来此看。

到处都是穿着白大褂的人,徐达一脸的茫然。

“大娘,这里的为何都穿着白褂子,这不是送丧的时候才穿的吗?”

“你第一次来吧,那些都是这里的医士和医护,他们胸前的牌子可以区分他们的身份。”

“是这样啊,多谢大娘。”

徐达细细打量着四周。

“你是来看什么病的啊。”

“哦,天亮了身子有些不利索特来看看。”

“你去那边的队排着就是了!”

他按照大娘的指引,很快就排上了,进去后里面的年轻医士直接叫他躺在旁边的小床上。

一个时辰后,徐达浑身舒爽的走了出来,他已经很久没这么舒服了。

也没花几个钱,比那些上门的大夫好的多啊。

他一路步行走了回去。

昨天朱元璋就派人传过话,说他昨夜留宿宫中。

“老爷,您回来了!”

徐辉祖早早就吩咐关家在门口等着他回来。

“你怎么在门口啊。”

徐达远远的就看到他这个管家在门口来回踱步。

“大少爷吩咐小人在此等着老爷,外面天冷,您快些进来。”

刚迈入府门便见长子徐辉祖早已候在廊下,神色间带着些许隐忧。

听闻自己老爹已经回到应天府,却迟迟未归家,被召入宫还住了一日,长子徐辉祖思虑了种种可能,忧心忡忡。

“爹!”

“去书房吧。”

进入书房,徐达坐定,徐辉祖恭敬行礼后才低声道:“爹,你可让我担心坏了。”

徐达摆手笑了笑。

“陛下就是召我叙旧罢了,耽搁了些时间,好些日子没回来,家中一切可好。”

“一切都好,只是朝中这些时日颇有些动静......”

他顿了顿,显得有些迟疑。

“哦?”

“陛下新设立了锦衣卫,专听陛下之命,权柄之大,甚至可越过六部衙门……”

徐达心头一沉,他微微侧头。

“此事我听阎王提及过。”

他回来时,朱棣就提醒过他,一定要留神锦衣卫的人。

“这些都是陛下亲自挑选,尽数是些骁勇善战之辈,穿着特制衣甲。”

徐达静默片刻,缓缓道:“锦衣卫……这是陛下想将权力尽数收回自身,陛下南征北战,如今坐在龙椅上,必然惧怕有人不安分,生异心。”

他沉吟片刻,眉头微皱。

“这锦衣卫陛下探查百官、监视勋贵的耳目。”

徐辉祖神情一紧,迟疑道:“爹,陛下既如此重视锦衣卫,未来怕是将京中大小事务尽数置于其掌控之中。”

徐达听得此言,眼神中带着几分谨慎:“我们不可擅动也不可妄言,此乃皇权巩固之法,任何不合者,必成眼中之刺。”

他停顿片刻,低声叮嘱道:“辉祖,身在这朝堂,此事你也当心中有数,凡事莫要多问多想,守己而行即可。”

“儿子明白。”

徐辉祖低头应道,眼神中透出对他的敬畏。

父亲一生忠诚,竟也被陛下戒备至此,便可见朝堂的凶险如履薄冰。

“燕王如今手握神兵,朝中百官皆有猜测,所以陛下才这么快召爹回来。”

“燕王是陛下极为看重的儿子,虎毒还不食子呢,军器局的人都在这了,陛下可随时组建第二个神机营,你无需担忧。”

徐辉祖听闻此言,心中稍安,但仍隐隐有些忐忑。

他知道父亲忠心耿耿,但朝中之人多揣测纷纭,难保不会有人在皇帝面前挑拨是非。

这时,徐达起身走至窗边,望向远处的城池,语气微微沉重:“你须知自量守分,不可有一丝不安分之心,否则祸及全家。”

他缓缓闭上眼,陛下之所以成立锦衣卫,意在掌控朝中之事、制衡权臣。

“姐姐如今在北平,身边是否安稳?毕竟北方远离京师,凡事不如眼前这般便利……”

徐达对朱棣这个女婿还是非常信任看好的,徐妙云嫁给他也算是福气。

“你不必忧心,虽远离京师,但她有燕王守护,绝无后顾之忧。再者,燕王素来稳重,且有道衍的辅佐,不会轻易招致祸端。”

徐达稍作停顿,思索片刻继续说道。

“如今燕王,手握神机营这等精锐,莫说是安定北方,即便守土也绰绰有余。他是诸藩之中最具兵力者,妙云在那儿,反倒比留在这更舒坦。”

一想到他们二人坐在院中赏雪喝酒的模样他就气不打一处来。

徐辉祖闻言稍感释然,低声道:“儿子听闻如今北方多地民生困苦,不少百姓纷纷逃荒......”

他被朱元璋派去北平就是带兵屯田的。

徐达笑了笑,眉头舒展,沉吟道:“这你有所不知,上回燕王托人送来的农作物番薯已经长成了,这番薯易种植,且产量惊人,北方百姓未来的温饱决不在话下。”

“想必这也是林博士给的吧。”

朝中谁人不知道朱棣在的时候,没事干就往林风的府上跑,每次出来双手都是满的。

“你对此人可有了解?”

“他像是凭空出现在这里,陛下突然就亲封他为科技博士了,此人博学多才,其医术更是高明,儿子倒是见过几回。”

他对林风的印象很不错。

有他在,那些纨绔子弟都安分了不少。

“爹不是一到天冷的时候身子不利索吗,儿子已经给你约好了大明医院的医士,正好今日就带您去!”

他年轻时就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如今还要带兵出征,身上落了不少病根,都是老风湿病了。

说完,徐辉祖就一副往外走的架势。

“哈哈哈,我刚从那回来,还带了一些膏药回来。”

他从怀中拿出带着大明医院标志的膏药。

“爹觉得如何?”

“医术的确不错。”

这是徐达看病最满意的一次了。

几日后,朱元璋召徐达入宫叙事。

他一如既往地谈笑风生,提及军务,笑问北疆局势,甚至说到朱棣处置神机营事宜时,也不动声色地打探徐达的态度。

“三弟,北地离草原近,老四还年轻。”

朱元璋慢慢啜了一口茶,眼神轻描淡写地扫过徐达,淡淡笑道。

“若无你在旁指点,也不知这小子一个人能不能行。”

朱棣的军事才能他这个当爹的还不清楚吗,都能造反了,区区北平还守不住吗!

这些都只是试探徐达的话罢了。

徐达微微一怔,立即答道:“燕王军事才能卓越,臣已经老了,哪敢再指点燕王。”

朱元璋目光缓缓扫过徐达,心中的猜忌未解,他只是点了点头,又用温和的语调谈起了别的事,似乎是在消解方才的沉重。

然而,那股杀气已如寒潮般卷来,充斥在空气中,纵然无人言语,杀机却令人胆寒。

徐达了解朱元璋性格容易猜忌。

表面上他依旧维持恭谨,言辞周全,凡事皆不逾矩,他在朱元璋面前更是谨慎小心,如履薄冰。

尽管这样,朱元璋对他的忌惮并未就此止步。

隔三差五,总会将徐达召至身边,话里试探,也未曾放过他一丝一毫的神情变化。

这位帝王心机深沉如渊海,虽未动刀,却如寒风穿骨,让徐达每一次踏入宫门,都要揣测皇帝的话中暗含的试探与警告。

徐达虽心如明镜,却从不表露一分,依旧低调谦和。

面对朱元璋,徐达愈加谨小慎微,不敢有丝毫逾越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