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3年,韩信奉刘邦之命攻打齐国时,蒯通又出现了。当时韩信率领的几万大军刚刚攻下赵地,正准备要攻打齐国,却突然听说刘邦又派出郦食其去游说齐国,而且已经游说成功,齐国不战而降。“老实人”韩信便准备停止进军。
这时,蒯通对韩信说:“将军您是奉诏攻打齐国,而郦食其只不过是汉王秘密派遣的说客。汉王有诏命让将军停止进攻吗?如果没有,为何要停止用兵!郦食其一介儒生,凭藉三寸不烂之舌,降服齐国七十余座城,而将军统帅几万大军,费了一年多的时间,才攻下赵国的50多座城,难道将军担任大将数年,还不如一位摇唇鼓舌的儒生?”
一语惊醒梦中人,韩信一琢磨,是啊!我堂堂兵仙岂能让一介腐儒抢了风头?于是挥军渡过黄河,继续攻打齐国。而此时的齐国已经相信了郦食其,把他当作贵宾,每天设酒款待,撤除对汉军的防备。韩信趁此机会,袭击驻扎在历下的齐军,很快打到临菑城下。齐王田广认为郦食其欺骗了自己,在兵败逃走之前烹杀了郦食其。
可怜郦食其一代名儒,就这样被自己人给坑死了。显然蒯通给韩信的这个谋略非常缺德,史学家们将其称为“乱齐之策”。蒯通此举造成了一个更为恶劣的后果,那就是加重了刘邦和韩信之间的猜忌之心。不久之后,韩信居功自傲,想要自立为齐王。此时刘邦仍然在荥阳困守,还是派张良带着诸侯王印,封韩信为齐王,以稳定韩信,但也为刘邦杀韩信埋下了伏笔。因蒯通的一张利嘴,齐王田广、郦食其和韩信都丢了性命,所以班固说他“一说而丧三俊”,可以算是孔子厌恶的“利口之覆邦家”者。
灭掉齐国的韩信瞬间成为决定天下走势的第三方势力,项羽和刘邦在荥阳一线对峙已长达三年,正处于胶着状态,双方皆已疲惫不堪。这个时候坐拥齐鲁大地、手握数十万大军的韩信帮谁,谁就会胜算大增。鉴于此,一向不肯向人低头的项羽也迫不得已派出使臣武涉,前往齐地拉拢韩信,要与韩信结为同盟。
蒯通知道天下局势的变化取决于韩信,想劝说韩信叛汉自立。蒯通先试探韩信说:“我曾经学过相面术,看您的面相,不过封侯,而且危机重重;看您的背形,却贵不可言。”韩信忙问:“此话怎讲。”蒯通要韩信屏退左右,与韩信私下里交谈。
蒯通说:“天下刚举兵造反时,英雄振臂一呼,天下之人像云雾一样会和,像鱼鳞一样错杂积聚,像疾风一样迅速兴起,当时人们关心的只是推翻秦朝。现在刘邦、项羽两方相争,使天下无罪之人肝胆涂地,流离失所,数不胜数。楚人由彭城开始,转战追击,一路追到荥阳,威震天下,然而在京索之间受阻,临近西山却不能前进,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三个年头;汉王统领数十万军队,占据绝对地利,凭借山河险要阻击楚军,却无尺寸之功,败走于荥阳,负伤于成皋,往来于宛城叶县之间,疲于奔命,这就是所谓的智勇俱困之人。如今双方锐气耗尽,军粮匮乏,百姓苦不堪言,战争仍看不到尽头。这种僵持的局势,需要有一个大人物出来收拾局面,您就是这个当之无愧的大人物。您帮助楚军则楚胜,帮助汉军则汉胜。”
“我愿意推心置腹地向您表达愚陋的诚意,就怕您不能采纳我的建议。为您着想,不如让他们两方都受益,共同存在下去,三分天下,鼎足而立,三方都不敢贸然行动。凭藉将军的智谋,拥有如此多的军队,占据强大的齐国,联合燕、赵两国,攻占楚汉空虚之地,控制他们的后方,顺应民心,向西制止楚汉间的争斗,使士卒免于死亡,天下之人谁敢不听从!将军已经拥有齐国,占领淮、泗之地,以恩德安抚诸侯,待以高拱揖让之礼,那么天下诸侯都将竞相朝拜齐国。”最后蒯通为了帮助韩信下决心,说出了千古至理名言“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希望韩信认真考虑。
这就是蒯通提出来的三分天下的计谋,也是秦汉版的隆中对。三分天下的计谋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最著名的是诸葛亮的隆中对。诸葛亮的隆中对以其高超的战略,精准的战术,提前设立魏蜀吴三足鼎立的战略格局。但第一个提出三分天下的是蒯通,他提出韩信与项羽、刘邦三方鼎足而立,可惜韩信最终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否则以韩信的军事才能,三国很可能提前四百年上演!那韩信是怎样应对的呢?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