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短经: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套装全二册)
- 刘子立译注
- 6313字
- 2024-08-28 15:53:32
任长第二
【题解】
所谓“任长”,指的是君主选任人才时应当用其所长,而不应求全责备。赵蕤认为,除了传说中的圣人之外,一般人属于“偏材”,品行与才能长短互见,难以面面俱到。君主应该根据时势的不同,以及人物不同的才性所宜,授予其相应的职位。如此,方能任长避短,“因其至情而用之”。本篇是对《大体》篇“设官分职”原则的进一步阐发。
臣闻:“料才核能(1),治世之要。自非圣人,谁能兼兹百行,备贯众理乎?故舜合群司,随才授位;汉述功臣,三杰异称(2)。况非此俦而可备责耶(3)?”夫刚略之人不能理微(4),故论其大体则弘博而高远(5),历纤理微则宕往而疏越(6);亢厉之人不能回挠(7),其论法直则括据而公正(8),说变通则否戾而不入(9);宽恕之人不能速揵(10),论仁义则弘详而长雅,趋时务则迟缓而不及;好奇之人横逸而求异(11),造权谲则倜傥而瑰壮(12),案清道则诡常而恢迂(13)。又曰:“王化之政(14),宜于统大,以之理小则迂;策术之政,宜于理难,以之理平则无奇;矫亢之政(15),宜于治侈,以之治弊则残;公刻之政(16),宜于纠奸,以之治边则失其众(17);威猛之政,宜于讨乱,以之治善则暴。伎俩之政(18),宜于治富,以之治贫则民劳而下困。此已上皆偏材也。”
【注释】
(1)料才核能:以下至“况非此俦而可备责耶”,见于《群书治要》卷四十八所引陆景《典语》。
(2)三杰:指张良、萧何、韩信。参见本书《大体》篇注。
(3)俦(chóu):类,辈。
(4)夫刚略之人不能理微:以下至“案清道则诡常而恢迂”,出自《人物志·材理》,有删节。刚略,性情坚强却粗疏。
(5)论其:《人物志·材理》作“其论”。
(6)历纤理微:《人物志·材理》作“历纤细”。根据上下文意,“微”字为衍文。历,审视,查看。宕往:豪纵不羁。疏越:疏忽,疏漏。
(7)亢厉:《人物志·材理》作“抗厉”,亢直严正。回挠:屈服。
(8)括据:《人物志·材理》作“括处”。扬雄《法言·修身》:“其为中也弘深,其为外也肃括,则可以禔身矣。”李轨注:“括,法也。”括处,指严格依据法律条文。
(9)否戾:乖戾,乖错。
(10)速揵:《人物志·材理》作“速捷”,迅速敏捷。
(11)横逸:纵横奔放。
(12)权谲(jué):机巧诡诈。倜傥(tì tǎng):卓异,不同寻常。瑰壮:奇伟,壮丽。
(13)清道:清静无为之道。恢迂:迂阔。
(14)王化之政:以下至“此已上皆偏材也”,出自《人物志·材能》,有删节。
(15)矫亢:与众违异,以示高尚。
(16)公刻:公正严刻。
(17)以之治边则失其众:《人物志·材能》刘昞注:“众民惮法,易逃叛矣。”
(18)伎俩之政:重视工艺技巧的政治。《人物志·材能》:“权奇之能,伎俩之材也。故在朝也,则司空之任,为国则艺事之政。”
【译文】
我听说:“考察审核人的才能,是治理天下的关键。倘若不是圣人,谁能兼有各种品行,通晓万事万物之理呢?所以舜统合百官,根据才能授予不同的职位;汉初褒述功臣,张良、萧何、韩信的长处各不相同。何况比不上这些人物的普通人,如何能求全责备呢?”刚强却粗疏的人不能深入事情的玄微之处,所以讨论大的原则往往博大而高远,分析细微的道理却不羁而粗疏;亢直严厉的人不能屈服退让,他讨论法律的公平正直,严格依据律令,用意公正,至于讨论灵活变通的策略却乖错而不能深入;宽大仁恕之人不够迅速敏捷,讨论仁义道德时广博详尽,义理雅致,若让他从事当前的具体事务,则反应迟钝,不得要领;喜好奇异之人纵横奔放,标新立异,让他谋划奇策时往往卓异而奇伟,至于讨论清静无为之道时,则违背常理,浮夸迂阔。又说:“实行王道教化的政治,适宜于统领大局,用它治理琐事则迂阔;讲究权谋的政治,适宜于处理危难的局面,用它治理太平之世则平平无奇;与众违异、矫枉过正的政治,适宜于纠正奢侈的风气,用它治理习俗的弊端则过于严苛;公正严刻的政治,适宜于纠正奸邪,用它治理边疆则会使民众叛逃;威严凶猛的政治,适宜于讨伐叛乱,用它治理善良的民众则太过残暴。讲究工艺技巧的政治,适宜于治理富饶的国家,用它治理贫穷则会使民众更加疲劳困乏。以上这些,都是只具备某一方面才能的人才。”
昔伊尹之兴土工也(1),强脊者使之负土(2),眇者使之推(3),伛者使之涂(4),各有所宜而人性齐矣(5)。管仲曰:“升降、揖让、进退闲习(6),臣不如隰朋(7),请立以为大行(8)。辟土聚粟,尽地之利,臣不如宁戚(9),请立以为司田(10)。平原广牧,车不结辙(11),士不旋踵(12),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王子城父(13),请立以为大司马。决狱折中(14),不杀不辜(15),不诬不罪,臣不如宾胥无(16),请立以为大理(17)。犯君颜色(18),进谏必忠,不避死亡,不挠富贵(19),臣不如东郭牙(20),请立以为大谏(21)。君若欲治国强兵,则五子者存焉。若欲霸王,则夷吾在此。”
【注释】
(1)昔伊尹之兴土工也:以下至“各有所宜而人性齐矣”,出自《淮南子·齐俗训》,有删节。伊尹,商初贤相,名伊,一名挚,尹是官名。最初是商汤妻子陪嫁的奴隶,后被汤委以国政,助汤攻灭夏桀。
(2)强脊者:脊背强壮的人。
(3)眇(miǎo)者:一只眼失明的人。推:《淮南子·齐俗训》作“准”,指工程中测量水平。译文从之。
(4)伛(yǔ)者:驼背的人。涂:指涂抹地面。《淮南子·齐俗训》许慎注:“伛人涂地,因其俯也。”
(5)人性齐:《淮南子·齐俗训》:“乃至天地之所覆载,日月之所照,使各便其性,安其居,处其宜,为其能。……各用之于其所适,施之于其所宜,即万物一齐而无由相过。”故此处之“齐”,并不是指整齐划一,而是形容万物各得其宜。
(6)升降、揖让、进退闲习:以下至“则夷吾在此”,出自《管子·小匡》。升降、揖让、进退,指礼仪活动中的各种行礼动作。闲习,熟悉。闲,通“娴”,熟习。
(7)隰(xí)朋:齐桓公的大臣。与管仲同时。
(8)大行:古代接待宾客的官吏。
(9)宁戚:春秋时期卫国人。据说出身穷困,曾为人赶车至齐,于车下饭牛而歌,齐桓公拜为大夫。事迹见《吕氏春秋·离俗览·举难》《淮南子·道应训》。
(10)司田:管理农务的官。
(11)结辙:辙迹交错。谓退车回驶。
(12)旋踵:转身。指畏避退缩。
(13)王子城父:齐国大臣。先为齐襄公大臣,后又辅佐齐桓公。
(14)决狱:判决狱讼。折中:调节使适中。
(15)辜(gū):罪。
(16)宾胥无:齐桓公大臣。《吕氏春秋·审分览·勿躬》作“弦章”。
(17)大理:掌刑法的官。
(18)颜色:指尊严。
(19)挠:屈服。
(20)东郭牙:齐桓公大臣。或云即鲍叔牙,《管子·小匡》:“故使鲍叔牙为大谏”。
(21)大谏:古代官名。掌谏诤。
【译文】
从前伊尹在兴建土木工程的时候,让脊背强壮的人背土,一只眼失明的人测量水平,驼背的人涂抹地面,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的工作,人的特性就能各得其宜了。管仲说:“熟悉礼制,行礼如仪,我不如隰朋,请任命他为大行。开辟土地,集聚粮草,从土地中尽量获得收益,我不如宁戚,请任命他为司田。在广阔的原野之上,使战车不溃逃,士卒不退缩,擂鼓命令进军时三军将士视死如归,我不如王子城父,请任命他为大司马。判决狱讼宽严适中,不杀害无辜者,不冤枉无罪者,我不如宾胥无,请任命他为大理。敢于冒犯君主的尊严,进谏必定忠诚,不逃避死亡,不屈服于权贵,我不如东郭牙,请任命他为大谏。您如果想富国强兵,有这五位就够了。如果想成就霸王之业,则需要用到我管仲。”
黄石公曰(1):“使智(2),使勇,使贪,使愚。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决取其利,愚者不爱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此军之微权也(3)。”
【注释】
(1)黄石公:亦称“圯上老人”。相传张良曾在下邳圯上遇见一老父。老父授张良以《太公兵法》,并言称十三年后,到济北谷城山下,见到一块黄石,那就是他。事见《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后因称圯上授张良《太公兵法》的老父为“黄石公”。《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黄石公三略》三卷,相传为黄石公所著,收入《武经七书》中。
(2)使智:以下至“此军之微权也”,出自《黄石公三略·中略》所引《军势》。
(3)微权:微妙的权谋、机变。
【译文】
黄石公说:“任用有智谋的人,勇敢的人,贪财的人,愚鲁的人。有智谋的人乐于建立自己的功业,勇敢的人想实现自己的志向,贪财的人希望追求自己的利益,愚鲁的人不顾自己的牺牲。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品性任用他们,这是用兵的微妙权谋。”
《淮南子》曰:“天下之物莫凶于奚毒(1),附子也。然而良医橐而藏之(2),有所用也。麋之上山也,大章不能跂(3),及其下也,牧竖能追之(4),才有修短也。胡人便于马(5),越人便于舟,异形殊类,易事则悖矣。”
【注释】
(1)天下之物莫凶于奚毒:以下至“才有修短也”,出自《淮南子·主术训》。奚毒,“乌头”的别名。也叫“附子”。根茎块状,有毒,可做镇痛药。
(2)橐(tuó):用袋子装。
(3)大章:《淮南子·主术训》作“獐”,译文从之。跂(qǐ):企望,及。
(4)牧竖:牧童。
(5)胡人便于马:以下至“易事则悖矣”,出自《淮南子·齐俗训》。
【译文】
《淮南子》说:“天下万物,没有比奚毒的毒性更猛烈的,奚毒就是附子。然而良医收入袋中珍藏起来,以备治病之用。麋鹿上山的时候,连獐子也追不上,等到它下山,牧童便能追上它,这是因为才能有长短的不同。胡人善于骑马,越人善于划船,形式与种类不同,改变他们从事的工作就会混乱。”
魏武诏曰(1):“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2),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耶?而陈平定汉业(3),苏秦济弱燕者(4),任其长也。”
【注释】
(1)魏武:即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末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曹魏代汉后,追尊为武帝,故称“魏武”。诏:皇帝下达的命令称“诏”。曹操生前并未称帝,《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作“令曰”。
(2)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以下至“任其长也”,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文字略有不同。
(3)陈平定汉业:陈平,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汉初大臣。刘邦的重要谋士,以多奇计著称。吕后死后,陈平与周勃定计诛杀吕产、吕禄等,迎立文帝。《汉书·王陵传》:“平曰:‘于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刘氏后,君亦不如臣。’”定汉业,安定汉家的基业。
(4)苏秦济弱燕者:苏秦,字季子,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根据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记载,苏秦是燕昭王派入齐国的间谍,进行反间活动,使齐国疲于对外战争。后燕将乐毅联合五国大举攻齐,他的反间活动暴露,被车裂处死。
【译文】
曹操下令说:“能建立功业的人未必有德行,有德行的人未必能建立功业。陈平难道是德行醇厚的人吗?苏秦难道是守信的人吗?然而陈平安定汉家的基业,苏秦解救弱小的燕国,这是因为发挥了他们各自的特长。”
由此观之(1),使韩信下帷(2),仲舒当戎(3),于公驰说(4),陆贾听讼(5),必无曩时之勋而显今日之名也(6)。故任长之道,不可不察。议曰:魏桓范云(7):“帝王用人(8),度世授才。争夺之时,书策为先(9);分定之后,忠义为首。故晋文行咎犯之计而赏雍季之言(10),高祖用陈平之智而托后于周勃(11)。”古语曰:“守文之代(12),德高者位尊;仓卒之时,功多者赏厚。”诸葛亮曰(13):“老子长于养性,不可以临危难。商鞅长于理法(14),不可以从教化。苏、张长于驰辞(15),不可以结盟誓(16)。白起长于攻取(17),不可以广众。子胥长于图敌(18),不可以谋身。尾生长于守信(19),不可以应变。王嘉长于遇明君(20),不可以事暗主。许子将长于明臧否(21),不可以养人物。”此任长之术者也。
【注释】
(1)由此观之:以下至“必无曩时之勋而显今日之名也”,见于《群书治要》卷四十八所引陆景《典语》。
(2)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史记·儒林列传》:“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
(3)仲舒:董仲舒,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西汉哲学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采纳。著作有《春秋繁露》等。
(4)于公:西汉名臣于定国的父亲。曾担任县狱吏与郡决曹,以治狱公平著称。《汉书·于定国传》:“其父于公为县狱史,郡决曹,决狱平,罗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郡中为之生立祠,号曰‘于公祠’。”
(5)陆贾:汉初政论家,楚人。早年随刘邦平定天下,有辩士之称,曾任太中大夫。曾两次受命出使南越,说服尉佗接受汉朝所赐予的南越王印,去帝制,归附汉朝。先后为汉高祖著书十二篇,总结秦亡汉兴教训,名为《新语》。
(6)曩(nǎng)时:往时,以前。
(7)桓范:字元则,沛郡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号称“智囊”。高平陵事变发生后,力劝曹爽挟皇帝曹芳进入许昌,没有得到采纳,最终被太傅司马懿诛杀。著有《世要论》。
(8)帝王用人:以下至“高祖用陈平之智而托后于周勃”,出自《三国志·魏书·徐宣传》。
(9)书策:《三国志·魏书·徐宣传》作“策略”。
(10)晋文:晋文公,名重耳,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流亡在外十九年,后借助秦穆公的帮助回国。即位后整顿内政,增强军队,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咎犯:即狐偃,字子犯,晋文公的舅父,故又称“舅犯”,“咎”与“舅”通。智计过人。晋文公返国,咎犯之功甚多。雍季:晋文公大臣,事迹不详。城濮之战发生前,晋文公询问大臣的意见,咎犯主张采取诈伪之道,而雍季认为诈伪之道虽可得逞一时,但好比竭泽而渔,不是长久之计。晋文公虽然采用了咎犯的主张,但战后论功行赏时,雍季得到的奖赏比咎犯更多。事见《韩非子·难一》《吕氏春秋·孝行览·义赏》。
(11)周勃:汉初大臣,沛县(今属江苏)人。秦末从刘邦起义,以军功为将军,封绛侯。吕后时,任太尉。吕后死,与陈平一道诛杀诸吕等,迎立汉文帝。《史记·高祖本纪》:“上曰:‘……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
(12)守文之代:以下至“功多者赏厚”,出自《后汉书·袁绍传》。
(13)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14)商鞅:姓公孙,卫国人,又称“卫鞅”或“公孙鞅”,战国时秦国政治家。秦孝公任用他实行变法,奠定了秦国强盛的基础。
(15)苏、张:指苏秦、张仪。张仪,战国时期纵横家,主张以连横策略瓦解六国。
(16)不可以结盟誓:张仪曾以“商於之地六百里”为诱饵,诱使楚怀王撕毁齐、楚同盟,之后却拒不承认,所以说这些纵横家“不可以结盟誓”。事见《史记·张仪列传》。
(17)白起:郿(今陕西眉县东)人。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因功封武安君。
(18)子胥:即伍子胥,名员。原为楚国人,其父伍奢被楚平王所杀,他逃亡至吴国,帮助吴王阖闾夺取王位,治军攻楚。吴王夫差打败越王勾践后,伍子胥力劝夫差拒绝越国的求和,夫差不听,并逐渐疏远他,最后赐剑命他自杀。
(19)尾生:古代传说中坚守信约的男子。《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20)王嘉:字公仲,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西汉哀帝时为丞相,封新甫侯。因反对封董贤为侯,哀帝怒将他下狱。狱中绝食二十余日,呕血而死。
(21)许子将:即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今河南平舆)人。东汉末年著名人物评论家。
【译文】
这样看来,如果让韩信去教书,让董仲舒带兵打仗,让于公进行游说,让陆贾听理诉讼,他们肯定不会有昔日的功劳与今日的美名了。所以,任人要用其所长的道理,不可不仔细体察。评论道:曹魏时期的桓范说:“帝王用人,要根据时势任用人才。争夺天下的时候,优先选拔谋略之士;天下安定之后,首先任用忠义之士。所以晋文公虽然采纳了咎犯的计策,却着重奖赏了雍季的进言;汉高祖虽然采用陈平的智谋,临终时却托孤于周勃。”古语说:“和平时代,德行高的人地位尊贵;遇到非常事变时,功劳多的人得到的赏赐丰厚。”诸葛亮说:“老子善于修身养性,却不善于治理危难的局面。商鞅善于以法治国,却不善于教化民众。苏秦、张仪善于游说,却不能依靠他们订立盟约。白起擅长攻城略地,却不善于扩充人口。伍子胥善于图谋算计敌人,却不善于为自身打算。尾生善于信守诺言,却不善于应付事变。王嘉善于辅佐明君,却不善于侍奉昏君。许劭善于褒贬人物,却不善于培养人才。”这就是用人要用其所长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