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中医在大唐军事与外交中的角色

标题:《大唐中医:传承创新与多元融合的盛景》

第十七章:中医在大唐军事与外交中的角色

一、中医与大唐军事

(一)军医体系与中医诊疗

大唐军事体系的庞大与完备,离不开中医的有力支撑,而军医则是中医在军队中的重要践行者。

军医的选拔过程极为严苛,可谓是优中选优。大唐朝廷在选拔军医时,首要考量的是其中医专业素养。这些被选拔者必须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医著有着深入透彻的研读,熟练掌握望、闻、问、切等传统诊断方法以及针对各种病症的辨证论治技巧。这意味着他们不仅要能够准确判断士兵所患疾病的类型,还要能根据不同的病症制定出恰当有效的治疗方案。

然而,仅仅具备高超的医术还不足以成为一名军医。由于军队生活的特殊性,军医自身还需要拥有强健的体魄,以适应行军打仗过程中的艰苦环境。例如,他们可能需要跟随军队长途跋涉,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开展医疗工作,这对体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此外,家族背景也在军医选拔中占有一定的考量比重。家族中有从医背景的人,往往从小就接触到中医知识的熏陶,更容易积累丰富的医疗经验;而有军事相关经历的家族成员,则能让候选人对军事环境和军队需求有更深入的了解,这对于在军队中开展医疗工作是非常有帮助的。

军医的培训体系堪称全面而系统。他们大多在专门设立的军医学府接受教育,这里的课程设置丰富且具有针对性。在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方面,除了深入理解其中的理论知识,还要探究这些理论在军事医疗中的实际应用。例如,如何根据战场上的常见病症,从经典医著中寻找治疗的依据和方法。

战场急救知识是军医培训的重要内容。在战争环境下,伤员的情况往往十分紧急,军医需要迅速判断士兵受伤的严重程度,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对于刀伤,军医要学会快速止血、清创,防止伤口感染恶化;箭伤则更为复杂,因为箭可能深入体内,军医需要掌握安全拔出箭支的技巧,避免造成二次伤害,然后进行伤口的缝合与后续治疗;摔伤等跌打损伤也不容忽视,军医要能够准确判断是否有骨折等严重情况,并进行相应的固定和治疗。

军事卫生学也是军医必须精通的学科。军队营地的选址与卫生布局直接关系到士兵的健康状况和战斗力。军医需要了解如何选择地势较高、干燥通风的营地,避免在容易滋生疾病的潮湿低洼地带扎营。同时,他们还要掌握营地内的卫生管理方法,例如水源的保护与净化、粪便的处理、居住环境的清洁等,以防止疾病在军队中的大规模传播。军医们经过长时间的系统培训,从而能够全面掌握军事与医疗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在军队的组织架构里,军医有着明确而严谨的等级划分。基层的随军军医是最贴近士兵的医疗力量,他们负责处理士兵日常的小伤小病,如轻微的感冒、擦伤、蚊虫叮咬等。这些随军军医需要随时待命,因为士兵的健康问题随时可能出现,他们就像士兵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士兵能够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投入到军事训练和作战任务中。

中级军医则承担着管理一定规模医疗事务的职责。他们需要协调多个随军军医的工作,对所在区域内的士兵健康状况进行总体把控。例如,在大规模军事行动中,中级军医要负责调配医疗资源,确保各个营地都有足够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同时,他们还要对一些较为复杂的病症进行诊断和治疗,当随军军医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中级军医就要发挥他们更为丰富的经验和更高超的医术来应对。

高级军医将领则站在整个军医体系的顶端,统筹全军的医疗工作。他们需要与军事将领密切合作,在大规模战役前,共同商讨作战计划中的医疗保障部分。高级军医将领要根据作战的规模、预计的伤亡情况、作战地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制定出全面的医疗保障计划。这个计划包括医疗人员的调配、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储备与运输、伤员的救治与后送安排等各个方面。在战争过程中,他们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医疗保障计划进行灵活调整,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及时有效地救治伤员。

军医营帐内的工作场景常常是紧张而忙碌的。每天都有大量的士兵前来就诊,军医们必须全神贯注地为士兵诊治。他们通过仔细观察士兵的气色、舌苔,从面部色泽的红润或苍白、舌苔的厚薄与颜色等方面获取信息;认真倾听士兵的气息和声音,判断呼吸是否平稳、有无杂音等;详细询问士兵身体的不适之处以及近期的饮食起居情况,例如是否有食欲不振、睡眠不佳等问题;最后为士兵把脉,感受脉象的虚实、快慢、浮沉等特征,从而准确判断病症的根源。

在边境战争期间,士兵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军医们的中医诊疗技能就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由于长时间在潮湿的环境中扎营,许多士兵出现了关节疼痛的症状。军医依据中医理论,判定这是湿气入侵人体经络,导致气血不畅所致。湿气就像一种黏腻的邪气,容易阻滞经络,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而气血不畅则会引发关节部位的疼痛和不适。针对这种情况,军医会采用艾灸的方法进行治疗。他们会选择关节周围的穴位,如膝关节周围的犊鼻穴、血海穴等。艾草具有纯阳之性,燃烧时产生的温热之力,通过穴位传导到经络之中,就如同在寒湿的道路上打开了一扇温暖的大门,让气血得以重新顺畅运行。这种温热的刺激可以驱散湿气,消除经络中的阻滞,从而缓解关节疼痛,使士兵能够恢复正常的军事活动。

战场上,士兵受伤后伤口感染发炎是常见的情况。军医会运用中药外敷的方法进行治疗。他们会根据伤口的情况,精心调配出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功效的药膏。其中,黄连、黄柏等药材具有清热燥湿的功效。黄连性寒,能泻火解毒,尤其擅长清中焦湿热;黄柏则偏于清下焦湿热,二者合用可有效清除伤口处的热毒。丹参、红花等药材能活血化瘀。丹参可活血祛瘀、通经止痛,红花则能活血通经、散瘀止痛,它们能够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加速伤口的愈合。军医将这些药材研磨成细粉,与油脂混合制成药膏,然后均匀地涂抹在伤口上。药膏涂抹在伤口上后,一方面,其中的清热燥湿药材可以抑制伤口处病菌的生长,起到消炎的作用;另一方面,活血化瘀的药材能够促进伤口周围的血液循环,为伤口愈合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使伤口能够更快地愈合。

(二)中医养生与军事训练

大唐军事训练高度重视士兵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中医养生理念贯穿于军事训练的各个环节,从饮食调养到根据季节变化调整训练计划,再到训练后的恢复措施,全方位地保障士兵的健康和战斗力。

在饮食调养方面,中医饮食理论得到了细致入微的应用。食物的五味(酸、苦、甘、辛、咸)与士兵身体的调养密切相关,每一种味道都有着独特的作用。在炎热的夏季,军队会有意识地增加苦味食物的供应,如苦瓜、苦菜等。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苦味食物具有消暑降火的功效。夏季天气炎热,人体容易受到暑热之邪的侵袭,导致内火旺盛。苦味食物能够清热泻火,帮助士兵清除体内的暑热,避免中暑和热毒内侵等健康问题。同时,根据“以形补形”的理论,军队会为士兵提供动物的筋腱类食物,如牛筋、鹿筋等。中医认为,筋腱类食物与人体的筋腱有着相似的属性,食用这些食物有助于增强士兵的筋腱力量。在军事活动中,士兵需要进行拉弓射箭、挥舞兵器等动作,这些动作对筋腱的力量和柔韧性要求很高。通过食用筋腱类食物,可以提高士兵在这些方面的能力,使他们在战场上能够更加灵活、有力地进行战斗。

此外,考虑到士兵不同的体质差异,如阳虚、阴虚、气虚等,饮食供应也进行了个性化的调整。阳虚体质的士兵,通常表现为怕冷、手脚冰凉等症状,这是由于体内阳气不足所致。针对这种情况,军队会为士兵提供更多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生姜等。羊肉性温热,具有温中补肾、益气养血的功效;生姜则能温中散寒、回阳通脉。食用这些食物可以补充士兵体内的阳气,改善阳虚的症状。阴虚体质的士兵,常常会出现口干舌燥、五心(两手心、两脚心和心胸)烦热等症状,这是由于体内阴液不足。对于阴虚体质的士兵,军队会增加滋阴食物的摄入,如百合、银耳等。百合具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功效,银耳则能滋阴润肺、养胃生津,这些食物有助于补充士兵体内的阴液,缓解阴虚症状。气虚体质的士兵,往往表现为身体虚弱、容易疲劳等症状,这是因为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虚则身体机能下降。对于气虚体质的士兵,会重点供应一些补气的食物,像红枣、山药等。红枣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山药能健脾益胃、滋肾益精,食用这些食物可以补充士兵体内的气,增强身体的活力和耐力。

根据季节变化调整训练计划是中医养生理念在军事训练中的又一重要体现。春季,万物复苏,大自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人体的阳气也开始升发。在这个季节里,军队会增加一些户外活动和体能训练项目,如长途行军、登高训练等。这些训练项目顺应了春季阳气升发的特点,有助于促进士兵体内阳气的生长。当士兵进行长途行军时,他们的身体在运动中得到锻炼,气血循环加快,如同大自然中的河流解冻,水流开始加速流动一样。登高训练则可以让士兵接触到更多的新鲜空气和阳光,进一步促进阳气的升发。阳气的生长能够增强士兵的活力和斗志,使他们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军事训练和作战任务中。

而到了冬季,天气寒冷,人体阳气内藏。此时的训练则侧重于室内的力量训练项目,如举重、摔跤等。冬季进行室内力量训练,一方面可以避免士兵在寒冷的户外受到寒邪的侵袭,减少因寒邪入侵而损耗体内阳气的风险;另一方面,力量训练能够增强士兵的肌肉力量和爆发力,为来年的军事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冬季训练过程中,军队也十分注重保暖措施。士兵们会穿上足够暖和的衣物,训练场所也会保持适宜的温度,确保士兵在训练过程中不会因为寒冷而影响身体健康。

中医的经络学说在军事训练后的恢复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士兵们在经过高强度的训练后,身体往往会出现疲劳和肌肉酸痛的现象。军医会根据经络学说,指导士兵进行一些简单的经络按摩,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来缓解疲劳。比如,按摩足三里穴位,这个穴位被认为是人体的强壮穴位,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按摩它可以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气血的生成,从而加速身体的恢复。从经络的角度来看,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胃经与脾经相表里,按摩足三里穴能够调节脾胃的气血运行。当士兵进行军事训练后,身体的气血消耗较大,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行对于气血的补充至关重要。通过按摩足三里穴,可以刺激脾胃经的气血流动,使脾胃更好地运化水谷精微,将其转化为气血,为身体的恢复提供充足的能量。

除了足三里穴,委中穴也是常用的穴位之一。委中穴位于膝盖后方的腘横纹中点处。当士兵腿部肌肉酸痛时,按摩委中穴可以疏通腿部经络,使气血顺畅下行,减轻肌肉的酸痛感。委中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重要穴位,膀胱经贯穿人体下肢,负责下肢的气血运行和废物排泄。在军事训练中,腿部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导致气血瘀滞,引起肌肉酸痛。按摩委中穴就像打开了腿部经络的阀门,让瘀滞的气血重新流动起来,带走肌肉中的代谢废物,缓解肌肉的紧张和酸痛。

对于上肢疲劳的士兵,军医可能会指导他们按摩肩井穴。肩井穴位于肩部,当大椎穴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处。按摩此穴有助于放松肩部肌肉,缓解上肢的疲劳。肩井穴是足少阳胆经上的穴位,胆经循行于肩部和上肢外侧。在军事训练中,如持兵器训练、投掷训练等动作,会使肩部和上肢肌肉过度使用,导致气血不畅和肌肉疲劳。按摩肩井穴能够调节胆经的气血,使肩部和上肢的肌肉得到放松,恢复肌肉的弹性和活力,减轻疲劳感。

此外,中医在军事训练中还有更多深入的应用。

1. 中药调理与体能增强

军医依据士兵的体质状况运用中药进行体能调理,这是提升士兵战斗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体质虚弱、容易疲劳的士兵,军医会开具一些补气养血的方剂,其中八珍汤是常用的方剂之一。八珍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等药材组成。

人参,味甘、微苦,性微温,归心、肺、脾经,是八珍汤中的重要药材,能大补元气。现代研究发现,人参中含有的人参皂苷具有调节神经系统、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当士兵服用八珍汤后,人参皂苷可刺激中枢神经系统,提高神经兴奋性,使士兵感觉精力充沛,同时增强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具有健脾益气之功效。白术中的挥发油成分可促进胃肠道蠕动,提高消化功能,从而保证营养物质的充分吸收,为体能提升提供物质基础。茯苓,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利水渗湿的同时也有助于脾胃的运化,与白术协同作用,为气血的生成提供充足的原料。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起到调和诸药的作用,同时也有补脾益气的功效。

当归,甘、辛,温,归肝、心、脾经,是养血活血的良药。当归中的阿魏酸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它可以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使血液更好地滋养身体各个部位。川芎,辛,温,归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与当归相伍,增强活血之力,使气血运行更加顺畅。白芍,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养血调经,与当归配合,养血之功更著。熟地黄,甘,微温,归肝、肾经,滋阴补血,为补血之要药。这些药材相互配伍,形成八珍汤,从多个环节调节人体机能,补充气血,进而提升士兵的体能和耐力。

除了针对普通士兵体质的中药调理,对于特殊兵种,如骑兵和水军,也有不同的中药调理方法。骑兵长时间骑马,容易导致腰部和腿部劳损。针对这一情况,军医会开具一些强筋健骨、通络止痛的方剂,其中可能包含杜仲、牛膝等药材。杜仲,味甘,性温,归肝、肾经,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杜仲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杜仲胶、松脂醇二葡萄糖苷等,这些成分可以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提高骨密度,从而增强骨骼的强度。牛膝,味苦、酸,性平,归肝、肾经,逐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能有效改善腰部和腿部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疲劳和关节疼痛。二者合用可有效缓解骑兵的腰部和腿部疲劳,提高他们在马背上的作战能力。

水军由于长期在水上作业,易受湿气侵袭。军医会使用一些祛湿散寒的中药,如苍术、薏苡仁等。苍术,味辛、苦,性温,归脾、胃、肝经,燥湿健脾。苍术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苍术醇、苍术酮等具有促进胃肠蠕动、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同时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薏苡仁,味甘、淡,性凉,归脾、胃、肺经,利水渗湿、健脾止泻。薏苡仁中的薏苡仁酯等成分具有抗炎、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可帮助水军士兵排除体内湿气,预防关节疾病,从而提升他们在特殊作战环境下的体能和适应能力。

针对士兵在训练中容易出现的肌肉拉伤、扭伤等情况,军医会提前准备一些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功效的中药方剂或药酒。例如,云南白药的前身在当时就可能被军医们采用。云南白药含有多种珍贵药材,如三七、重楼等。三七,味甘、微苦,性温,归肝、胃经,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的功效。现代研究发现,三七中的三七皂苷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同时具有抗炎、抗氧化等作用,能够在损伤发生前增强肌肉和关节的韧性,减少受伤的可能性;一旦发生损伤,也能迅速缓解疼痛,促进损伤部位的恢复。重楼,味苦,性微寒,有小毒,归肝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的功效,可辅助三七增强消肿止痛的效果。

2. 中医功法与军事技能训练

-站桩训练平衡与定力:站桩这一传统中医养生功法被引入军事训练,成为提升士兵作战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士兵们每天会进行一定时间的站桩练习,其姿势要求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膝盖微屈,双手环抱于胸前,保持身体的正直与稳定。

从中医原理来看,站桩之所以能增强平衡和定力,是因为其特定的姿势和呼吸调节方式对人体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有着积极影响。站桩时,双脚与肩同宽且膝盖微屈的姿势,能够使身体重心稳定,促进下肢气血下沉,如同树根深深扎根于土地。这种姿势使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得到充分的舒展和刺激,有助于气血在下肢经络中的顺畅运行。深吸气时,气息下沉至丹田(下腹部),可使膈肌下降,增加腹压,进而对腹腔内的脏腑起到按摩作用,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功能,同时也能调节人体的气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