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谋反(4000字)

到了休沐这一天,武媚娘派人找来计通,问道:“计主管,今天君侯回来了没有?”

计通道:“回武娘子,三郎没有回来!三郎早有交代,武娘子如果有事,请尽管吩咐!”

武媚娘道:“我确实有事要与君侯相商,还请计主管去武昌公宅那边问一下,君侯今天有没有出宫。”

“是!”

计通领命回到怀德坊。

门子看到计通,连忙热情地行礼道:“计主管,你今天怎么回来了?”

“三郎回来了吗?”计通问道。

门子点头道:“辰时的时候就已经回来了。”

很快,计通就在李君羡那里见到了李义匡。

“仆参见阿郎,夫人,三郎!”

“计通啊,你今天怎么回来了?”李君羡也问了刚才那门子同样的问题。

计通道:“回阿郎,是武娘子说有事情要找三郎相商,命仆回来禀报三郎。”

李君羡了然,他回到长安后,李义匡就把武媚娘的事情告诉他了。他听说之后,也是诧异不已,没想到武媚娘竟然真的和李治有私情。

他对玄道之事颇为相信,于是立刻叮嘱李义匡,既然武媚娘住进家里,那一定要照顾好她,也许她真的是那个应谶之人。

李君羡道:“义匡,那你先回去吧!武娘子的事情比较重要。”

“是,阿耶!那孩儿先告退了!”

半个时辰之后,武媚娘终于见到李义匡,连忙把他请进里屋,并把屋内的丫鬟们都赶了出去。

关闭房门后,武媚娘委屈道:“君侯,奴婢已经一个多月没有见到你了!”

李义匡对武媚娘一副幽怨的表情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心里吐槽,我又不是你的情郎,一个月不见有什么奇怪的。

赔笑道:“武娘子找我是有什么急事吗?若是小事,交代计通即可。计通跟随家父多年,没有什么事情是他办不成的。我几乎都在禁中当值,能出宫的时间本来就少。”

如今武媚娘一身荣辱都掌握在李义匡手里,也不敢再埋怨李义匡,只叹息道:“君侯,圣人已经很久没有来这里了!”

李义匡笑道:“我知道武娘子心急入宫,但此事欲速则不达啊!圣人身系宗庙社稷,朝野上下无数眼睛都盯着圣人,他肯定不能经常出宫。希望武娘子能够理解圣人的难处!”

“可是我听说圣人的后宫里最近来了一个新人,迷得圣人天天在她的寝殿里过夜,现在都已经身怀龙种了!”

李义匡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武媚娘不知从哪里听说了徐昭仪的事情,有了危机感。

“武娘子说的是徐昭仪吧?”

“不错,听说这个徐昭仪是徐惠的妹妹?”武媚娘咬牙切齿道。

李义匡点头道:“徐昭仪确实是徐贤妃的妹妹,最近也确实深受圣人宠爱。不过武娘子不必忧心,花无百日红。徐昭仪只是刚刚进宫,圣人觉得新鲜而已,再过段时间,也就成旧人了。从前圣人对萧淑妃的宠爱,更甚于徐昭仪,现在早就被冷落了。”

“花无百日红……”武媚娘更加气苦,悲愤道:“这句话说的不正是我吗?我与圣人重聚,还不到百日,就已经是弃妇了!”

“这个……”李义匡不由愣住,好像确实如此,只好又说道:“武娘子莫要气馁,你与萧淑妃、徐昭仪不同。她们在宫里,圣人见多了也就烦厌了。武娘子在宫外,反而是你的优势。俗话说得好,久别胜新婚。”

武媚娘想了想,李义匡说的确实有道理,心里的惆怅顿时减少了许多,又说道:“可是君侯,相隔宫墙,奴婢终究不能见到圣人。圣人乃一国之主,今天是徐昭仪,即使徐昭仪失宠,以后肯定也还会有其他妃嫔源源不断地进宫。奴婢害怕,日子久了,圣人就把奴婢忘记了。

当年奴婢与圣人在先帝御前相知相惜,然而如果不是奴婢请君侯帮忙陈情,圣人哪里会能记得奴婢!

时至今日,奴婢无依无靠,只能寄托于君侯。还望君侯看在往日的情分上,能够在圣人面前提及奴婢,让圣人不要忘记了奴婢。”

李义匡点头道:“武娘子放心吧,你的事情我一直记在心上!”

“奴婢感激不尽!”

第二天回宫,李义匡虽然记得武媚娘的事情,不过一直没有遇到和李治独处的时候。整整十天过去,又到了休沐的时候,李义匡都没有找到开口的机会。

这一天,李乾祐到甘露殿觐见李治,两人在殿里密谈了许久。等李乾祐离开之后,李治也心事重重地走出甘露殿。

看到在殿前当值的李义匡,说道:“道衍,你随朕去海池泛舟!”

李义匡连忙道:“遵旨!”

开春以来,李治一门心思都在徐昭仪身上,朝中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情也都是去找徐昭仪倾诉,已经很久没有让李义匡跟他一起去海池了。

李义匡划着桨来到海池中心,问道:“陛下可是遇到什么难事了?”

李治点头道:“刚才李乾祐向朕禀报了一个事情,朕考虑了半天,都拿不定主意,想让你参详一下。”

昨天休沐日,李乾祐在家休息,突然有一个布衣平民到他的家门口,指名道姓要见李乾祐。

宰相的府邸岂是一般人能进的,门子当然不肯给他通报。但此人不依不饶,一直在李宅门口叫嚷着,跟一个疯子似的,任门子怎么轰赶,都赶不走他。

直到李乾祐之子李昭德回家,看到这种情况,询问之后,觉得再让此人在这里大喊大叫,影响实在不好,毕竟这里是宰相的门前。

就做主把这个人带进去,告知李乾祐。

李昭德没想到的是,他把一块烫手山芋带给李乾祐。

此人名叫李弘泰,洛阳人,原本也是官宦子弟。后来家道中落,又染上赌瘾,卖光田宅,成了洛阳城里一个远近闻名的浮浪破落户。

有一天又输光了钱,家里面已经没有什么可卖了,想起他早年认识过一个叫做纥干承基的浪荡子,因为告发前太子李承乾谋反,因此发迹,被封为平棘县公,做了祐川府折冲都尉。

富贵险中求,走投无路的李弘泰也想效仿,于是把目标锁定在当朝国舅,太尉长孙无忌身上。

说干就干,李弘泰是一个行动派,立刻把家里所有还能典当出钱的东西全都典当了,凑成路费,来到长安城。

到了长安城后,李弘泰又在酒肆赌坊里打听,朝中哪个大臣与长孙无忌有仇。

得知宰相李乾祐在做御史大夫的时候,曾经弹劾长孙无忌的好友褚遂良,并成功把褚遂良贬为洪州都督。

李弘泰大喜,又去打听了李乾祐的宅第,等到休沐那一天,跑到李乾祐的宅前闹事。

李乾祐出身陇西李氏丹阳房,乃五姓七家之一,家世显赫。

李弘泰一见到李乾祐,就向他套近乎,说自己也是陇西李氏出身,厚颜无耻地称呼李乾祐为族叔。

李乾祐还以为此人是来打秋风的,就命管家去账房支十贯钱,把他打发走。

李弘泰是个烂赌鬼,见钱眼开,连忙把钱收进褡裢里。

李乾祐随即便让管家把李弘泰领出去。

李弘泰是为了前程而来,岂是区区十贯钱能打发的,连忙道:“族叔,小侄今日前来,其实是有一个天大的秘事向族叔禀告!”

“天大的秘事?”李乾祐愕然,把李弘泰上下打量了一番,一个破落户能有什么天大的秘密。

“事关社稷安危,还请族叔屏退左右!”

李乾祐见李弘泰说得郑重,便依了他。

李弘泰才说道:“族叔,小侄虽然不肖,堕了陇西李氏的威名,不过混迹市井,也认识了许多江湖游侠。昔日告发废太子承乾谋反的平棘县公纥干承基就是小侄的朋友。

小侄偶从游侠朋友处得知,长孙太尉阴结京洛游侠为死士,企图谋反!”

“你说什么?”李乾祐脸色突变,顿时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长孙无忌阴养士士,企图谋反!”

“你有什么证据?”

李弘泰斩钉截铁地说道:“小侄是从洛阳的游侠朋友口中得知的,只要族叔把此事禀告圣人,鞫讯长孙无忌,必能查清长孙无忌的谋反罪行!”

李乾祐皱眉道:“长孙太尉乃是圣人元舅,你没有任何证据,仅凭空口白话就要检举太尉谋反,未免有些异想天开了吧!”

李弘泰着急道:“族叔,小侄所言,句句属实。小侄是看在与族叔同宗的份上,才向族叔告发的。不然,长孙无忌谋反成败,与我何干!但是族叔就不同了,长孙无忌谋反若成,族叔如何自处?小侄从前听人说过,族叔与长孙无忌的关系,似乎不是很好!”

李乾祐不禁被李弘泰说动。如果长孙无忌真的谋反,以褚遂良睚眦必报的性格,恐难善了。

于是李乾祐把李弘泰暂时安顿在客房,并命令管家对其严加看守,不得让他走出宅第一步。

第二天早朝之后,李乾祐独自来到甘露殿,把这件事向李治做了汇报。

李治顿时大惊失色,连忙命李乾祐要对李弘泰严加看管,不得走漏风声,也不要轻举妄动,他再好好想一想该怎么处置。

李治把事情讲述完,问询道:“道衍,你以为这件事,朕该如何处置?”

“长孙太尉阴养死士?”

李义匡回忆了一下脑海里关于初唐历史的记忆,似乎不记得有这件事。

以将来长孙无忌面对李治的发难,节节败退,最后在流放地被迫自缢身亡,长孙一族全部覆灭的结果看,长孙无忌应该没有阴养死士,否则不至于任人宰割。

当然,也不排除蝴蝶效应的影响。

李义匡本来就想尽快扳倒长孙无忌,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立刻进言道:“陛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昔日张亮位列凌烟阁,阴养五百假子,被人告发谋反。李道裕曾说,‘张亮反形未具,罪不当死。’但先帝还是将张亮斩于西市。”

“这……朕恐此事乃是妄人构间,陷害舅父。”

李义匡皱眉道:“陛下,去年在臣的寒舍里,您与臣、武才人不是已经议定,用郑伯克段于鄢的方法引出濮王泰谋反,然后再把长孙太尉牵进谋反案。薛万彻已经上任魏州刺史好几个月了。

现在不用濮王泰谋反,就能鞫审长孙太尉,纵是妄人构陷,又有何妨?”

李义匡说完之后,李治顿时变得有些不好意思。

当时的情况,是因为李治想早日把武媚娘接进皇宫,为了避免长孙无忌反对,才想以此来扳倒长孙无忌。

然而,此一时彼一时也。李治现在有了新欢徐昭仪,对武媚娘已经没有从前那种热情了。

所以,爱惜羽毛的李治又不想担负杀舅之名了。

李治叹气道:“道衍,那天朕有些冲动了,回宫之后,朕想了很久,舅父不仅是朕的舅父,而且还是皇考定下的凌烟阁第一功臣。

舅父虽然跋扈,却无异志。一时构陷,如何能堵天下悠悠之口。如果将其擅杀,天下之人将谓朕何?后代千秋又将谓朕何?”

李义匡心道,李治果然是有了新欢,忘了旧爱,有了徐昭仪之后,武媚娘已经影响不到他的决断了。

他只好从另一方面进谏道:“陛下,王莽早年克勤克俭,谦恭下士,后竟独揽朝政,杀平帝,篡位自立。而今长孙太尉,骄矜专横,欺辱陛下年幼,与跋扈将军梁冀何异?陛下为何笃定长孙太尉没有异心呢?

且不说有人告发长孙太尉阴养死士谋反,即使没有这件事,陛下登基以来,先以英公李勣占仆射之位,后贬韩瑗、褚遂良于朝外,臣以为长孙太尉也会图谋自安。

其与先帝谋取天下,天下服其智,拜三公数十年,天下畏其威,一旦令其万事俱备,陛下如何抵挡?

古人云,‘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安危之机,间不容发。长孙太尉乃今之奸雄,王莽、司马懿之流也,陛下如不早断,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