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外举不避仇

听到李治要召回孙伏伽,李义匡反对道:“陛下,虽然当初唐临弹劾孙公是长孙无忌的指使,但王九思失火错案并不假。如今距孙公左迁同州刺史仅不到五个月时间,陛下即要召回孙公,臣恐此事会被朝野诟病。不如再委屈孙公一段时间,等到一年期满,陛下再把孙公召回朝。

倒是当初弹劾褚遂良时,监察御史韦仁约、大理丞张山寿二人颇有功绩,只因昔日碍于长孙无忌权势,不便提拔。如今长孙无忌已除,应叙旧功予以擢官褒扬。”

李治不由皱眉,斟酌许久,才点头道:“韦仁约、张山寿二人之事,道衍放心,朕记下了。

至于孙伏伽,你说的也对。只是如果不召回孙伏伽,政事堂里只有四个宰相,有些少了。户部尚书杨纂老成持重,本是宰相良选,但他重病归第,朕现在也愁不知该提拔何人拜相了。”

“陛下欲举几人入政事堂?”

李治先是迟疑了一下,然后命王伏胜屏退左右。

长孙无忌已除,李治不需要再像从前那样去海池密谈了。

等到王伏胜把殿里的侍从都赶出去后,李治才说道:“尚书左右仆射权柄过重,贞观末年,皇考在位时,便有意虚设左右仆射。在房文昭公,高文献公相继逊位之后,皇考没有再任命左右仆射,仅以张行成检校尚书左丞判都省事。直到贞观二十二年,皇考病重,才有长孙无忌以司徒知三省事。

朕继位后重授左右仆射,只是为了把尚书省的实权从长孙无忌手里夺回来。

如今长孙无忌已除,朕也不需要再设左右仆射了。于志宁留下的右仆射一职便让它空着,至于左仆射,朕打算效房文昭公故事,进张行成为司空,同中书门下三品,仍总朝政。

李乾祐举李弘泰亦有功,可进中书令。高季辅身兼吏部尚书,肯定要再举一人佐贰门下省。朕原打算召孙伏伽回朝,以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协助高季辅肃清朝中长孙无忌的残余势力。现在只能另选他人。

当然了,长孙无忌独揽大权乃前车之鉴,张行成和高季辅是多年密友,政事堂里五人还是太少了,至少要六个宰相才行。”

李治直言不讳地说道。

李义匡虽然脸色不变,但心里不禁暗暗提防,没想到李治刚刚除掉长孙无忌,又开始不放心张行成和高季辅了。果然是伴君如伴虎!

也正是因为李治不愿意看到张行成和高季辅假以时日,又变成新的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所以他没有和张行成、高季辅等人商量新宰相的人选,反而与看起来毫无威胁的李义匡讨论起来。

李义匡说道:“陛下,去年韩瑗贬谪时,高相公举荐宇文节为礼部尚书,不正是为今天准备的吗?宇文节一向与长孙无忌不和,举其拜相,定会不遗余力协助高相公肃清长孙无忌的残余势力。”

说起来,韩瑗和褚遂良去年被贬出京,反而因祸得福,没有卷进今天的长孙无忌谋反案。

“宇文节吗?”李治又想了很久。

当初提拔宇文节,是作为对付长孙无忌的储备力量,但是现在大敌既除,李治就不想再用宇文节了。只因宇文节与江夏王李道宗私交非常好,李治同样在提防着李道宗这位宗室之璧。

李治当然不会和李义匡明说他心里的顾忌,只说道:“朕只是觉得宇文节出任礼部尚书仅几个月时间,资历尚浅。不过遍观朝中百官,似乎确实没有比宇文节更合适的人选了。也罢,那就举宇文节为相吧!

朕还想再择一人入政事堂,道衍心里可还有人选?”

“这……”李义匡没想到李治还真把他当成组织部长了。

心里不禁吐槽,说的好像他要是举荐李君羡当宰相,李治会同意似的。

当然了,吐槽归吐槽,以现在李治已经开始提防张行成和高季辅的情况看,也决计不能举荐李君羡,不然李治又该转而提防他们一家了。

好不容易才从李世民的屠刀下逃脱,可不能再招惹麻烦。

李义匡突然想到,现在李君羡节制飞骑右屯营,而他又检校百骑,掌握了一半以上禁军兵力,以李治的性格,恐怕心里早就在暗暗提防他们一家了。

李义匡觉得,他现在应该要做些什么,以减轻李治对他们父子的警惕。

于是说道:“陛下,臣绞尽脑汁,倒是想到了一个人选,只是不知道是否合适。”

“哦?你想到了哪位卿家?”李治问道。

“袁州刺史许敬宗,贞观二十二年受其子许昂之累流放儋州,陛下登基后起复。许敬宗本是先帝潜邸十八学士之一,后为先帝专掌诰令。陛下入主东宫之后,又兼任太子右庶子,乃陛下东宫旧臣。昔日先帝亲征辽东,陛下驻跸定州监国,许敬宗与高文献公等同知机要。

议故,议能,议功,许敬宗皆可为相!”

李治愕然道:“道衍,朕如果没记错的话,你好像与许敬宗有仇吧?”

李义匡点头道:“确有其事,那是贞观二十二年的事情,臣在国子监与现在也不知该说是许敬宗的儿子还是孙子的许景起了冲突,后脑被他的砚台砸成重伤。不过后来许景也被臣打折了双腿,臣也因此被革除国子生。”

“那你为什么要向朕举荐许敬宗?”

李义匡拱手道:“陛下问臣何人可为宰相,并没有问臣与何人有仇!”

李治愣了愣,才感慨道:“公而无私,外举不避仇,道衍可谓有祁黄羊之风矣!若是长孙无忌能有道衍这样的品行,又何至于今日之难!”

李义匡低头道:“陛下谬赞,臣愧不敢当!陛下以为许敬宗如何?”

李治摇了摇头,说道:“许敬宗确实是朕的旧人,昔日在东宫,也对朕忠心耿耿。不过许家当初在法界尼寺发生的事情,影响太坏了,若是以其为相,岂不令番邦耻笑。

朕流放了高敬言,吏部缺一个侍郎,就让他回朝做个吏部侍郎,辅佐高季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