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四

天问·理由·知识

天问

我和李军涛是在一场偶遇中相识的。

2009年5月,我到深圳大学文科楼的管理学院图书室借书,正好李军涛在图书室整理图书。我们俩人聊了会儿天,算是谈话有缘,能谈到一块。后来,李军涛总是来我主讲的“管理学原著导读”课堂听课。这个习惯持续多年,直到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中断,他的确是听我讲课时间最长的学生,长达12年,至少听过24本原著。这种交往早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而是思想交流意义中的社会互动,算得上天然的真诚。

在我们交往相处中,我深知我和李军涛都尊敬深圳大学教授、经济学家苏东斌。

李军涛曾想成为苏东斌先生的学生,考过苏东斌先生的博士研究生。这个人生规划虽未实现,但苏东斌先生的确很喜欢李军涛的上进心和求知欲。在一次相遇中,苏东斌先生还让我转告李军涛,希望他好好学习,并相信他是一个能作出贡献的人——这个真诚的嘱托算李军涛是受苏东斌影响过的学生的生命证据。李军涛认真地读过苏东斌先生的著述,特别是《选择经济》,多次表达过对苏东斌先生的敬畏,常谈论苏东斌先生的学术观点。苏东斌先生对李军涛影响最深的很可能是天问意识,在苏东斌先生看来,“问题就是一本尚未打开的天书”。这种天问意识是苏东斌在李军涛记者生命中播下的精神种子,昭示出李军涛后来心灵成长的独有轨迹。

从李军涛对深圳市光明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创业者的报道来看,相关报道的时间跨度近10年之长,以2019年9月为界,前后经历两个阶段。2014年10月,李军涛报道森赛生物公司创业者,全文没有一个设问句,这意味着李军涛处于无问题意识之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种问题无意识是有惯性的。2015年9月,李军涛在报道普若赛斯公司创业者的通篇文章中再一次发生没有一个设问的现象。2015年9月,李军涛在报道绚图公司创业者的“记者手记”中提出两个大问题,即“什么是真正的创业?”“为什么选择中国?为什么选择深圳?”这是李军涛问题意识开始觉醒的标志。李军涛问题意识觉醒是一种深度的问题意识觉醒,既包含了“什么是”式的“知其然问题”,也兼容了“为什么”式的“所以然问题”。李军涛问题意识觉醒深深地打上了“理由”与“求知”的自我生命烙印。2016年7月,李军涛在报道粤网节能公司创业者的正文中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要回国创业?为什么选择把公司设在光明区?”“为什么选择把企业落户深圳?”在“记者手记”中提出“如何看待创业”。正文中的问题说明李军涛“所以然问题”从“记者手记”向正文移动,而在“记者手记”中提出了一个“其然问题”。值得提醒读者注意的是:李军涛正文和“记者手记”中的问题隔离意识没有得到一以贯之。2016年7月,李军涛在报道爱湾医学公司创业者的正文中提出“展望未来,爱湾医学将如何发展”,这实际是一个战略问题,即一个不太明确的“所以然问题”,而在“记者手记”中提出一个明确的“所以然问题”,即“为什么创立爱湾绘本分馆”,将“其然问题”抛在脑后。

从这些报道来看,李军涛在三年时间经历了双重意义的记者生命大转向。第一,从无意识到有问题意识的转向,而有问题意识最早出现在正文之中。而最早的问题意识带有明显的战略问题痕迹。第二,从正文和“记者手记”中问题错位向问题归类转化,将问题集中在“所以然问题”和“其然问题”之间的区别。这两个转向将李军涛带进了近三年的沉思之中。2017年和2018年,李军涛没有关于深圳市光明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创业者的长篇报道,这种现象持续到2019年9月。

2019年9月25日,李军涛以“十年磨一剑:国内首创‘免喷涂产业闭环’”为题,长篇报道了免喷材料科技公司的创业者。这篇报道在李军涛记者职业生命探险过程中具有重大的意义,是一篇关于深圳市光明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创业者的标志性文章。在报道的正文中,李军涛开门见山式提出了系列问题:“为什么深圳免喷材料科技公司能够取得如此突出的成绩?该公司有什么‘独门绝技’?该公司技术在国内外处于什么水平?”这些问题都是典型的标准的“所以然问题”,它们呈现在李军涛报道深圳市光明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创业者正文之中有多重意义。

第一,这些“所以然问题”是李军涛自我超越的亲证。探示这些“所以然问题”,不再是李军涛的一时冲动,而是李军涛的持续行为。在这个意义上,李军涛是一个“重生”的记者。

第二,这些“所以然问题”成为李军涛报道深圳市光明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创业者的使命。正是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李军涛“深入一线,走访调查,一探究竟”。

第三,这些“所以然问题”标志着李军涛记者成为一个真理的追求者。因为要破解这些“所以然问题”,就是寻找“理由”的过程。

第四,这些“所以然问题”显示出李军涛在工作中是一个实践理性主义者。

在这篇报道之后,李军涛以同样的设问方式,不间断地有意识地报道了深圳市光明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创业者。这样的例子几乎成了李军涛报道的灵魂。在报道中对上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炬诠科技有限公司、特拉利线簧端子技术有限公司、中澳科创(深圳)新材料有限公司(现深圳中傲新瓷科技有限公司)、常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壹秘科技有限公司、瑞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厚存纳米药业有限公司、阿尔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赛兰仕科创有限公司、佳悦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尚瑞得科技有限公司、三英精控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创业者,李军涛运用了大同小异的直接追问的方式,多次提出这些“所以然”的大问题。2022年9月23日,李军涛在报道三英精控科技有限公司时写道:“这家取得如此优异成绩的企业究竟是何方神圣?……为什么三英精控能够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公司的产品创新点在哪里?公司为客户及消费者创造了什么价值?记者深入一线,一探究竟。……什么是纳米测量与超精密运动控制技术?该技术有什么创新点?”这说明李军涛探寻“所以然问题”的可持续性。这是李军涛关于创业者设问的典型模式,这是一种整体化的表达模式、一种集中化的显现的表达方式。

在持续探求“所以然问题”过程中,李军涛很自然地走向了“其然问题”,找到“其然”的设问方式。这个痕迹可在2019年12月4日李军涛关于特拉利线簧端子技术有限公司创业者的报道中找到。李军涛一方面坚定地在正文中探寻“所以然问题”,“为什么特拉利线簧端子技术有限公司仅仅成立3年就能够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该公司有什么技术优势?该公司技术在国内处于什么水平?记者深入企业,走访调查,一探究竟。”与此同时,李军涛在“记者手记”中提出一个“其然问题”,这就是“何谓企业家”。从“所以然问题”到“其然问题”,李军涛经历了三个月的心灵净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李军涛没有停留在“何谓企业家”,而是在这个问题之外提出了另一个“实然问题”——何谓创业?从“实然问题”演化来看,这是李军涛在探索真实性道路上迈出的一大步。李军涛由此成为一个真正的求知者。

正文和“记者手记”是文字性的言传,“所以然问题”和“其然问题”是求真性的显现,两者统一于文字之中。如果仅仅停留在文字之上,是很难说明李军涛花近10年时间探索光明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创业者的真实生命。如果将这两个问题结合起来,李军涛还提出一个隐含的大问题,这就是“绝不想当然的大问题”。说这个隐含的大问题成了李军涛报道光明留创园创业者的看不见主线——一条思维主线。这就要求我们通过文字,找到义理;透过言传,发现心声;阅读报道,品味心画。义理、心声、心画,都指向一个鲜明的方向,这就是“绝不想当然的问题”。这就是天问,这就是苏东斌所说“天问是尚未打开的天书”。李军涛笔尖上报道的就是天书。

正是“绝不想当然”和“绝不想当然的问题”,李军涛将求真者和求知者统一于疑问者。这意味着李军涛关于光明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创业者的报道,彰显的是一颗同理心,一个复合性的思想市场。这说明李军涛有一颗记者心,文字仅仅是李军涛手随心动的生命舞蹈。

有了这条思维主线,李军涛关于创业者的设问表达方式是一幅多元的表达方式构成的美丽心画。李军涛疑问理性习性的养成,折射出了苏东斌教授天问之说对深圳大学一名研究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是一个年轻记者职业生涯成长的精神潜能。这是李军涛对苏东斌的最好追忆。提问是李军涛的天职,疑问理性是李军涛的天性。李军涛无愧受过苏东斌天问观影响的人。

李军涛关于深圳光明区留创园创业者的思考,永远离不开独立思考和理性冒险精神,永远离不开疑问理性思维。

于是李军涛有了第一重身份——设问者。

理由

在“绝不想当然”这种疑问理性大前提下,我们现在来透视李军涛的“知其所以然”,也就是探索李军涛记者的求真者身份。

如何探索李军涛的“知其所以然”呢?我们需要走到李军涛“所以然问题”集中设问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李军涛最擅长将这种集中议题分散开来分成各种论题。

在这些问题中,有两个最为基本的“所以然问题”。

首先,李军涛提出“为什么创业”,这是第一个大论题。

2019年11月6日,李军涛在报道康勋记忆材料公司创业者时明确地提出“为什么选择创业”,后来在报道田十科技有限公司(现田十精材技术有限公司)、慈云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时都提出过类似的问题。

为什么选择创业?一般说来,创业肯定是同一个人的主动精神有联系。而人的主动精神的内在要素的确可能是千差万别的。李军涛领略到康勋记忆材料公司创业者陈少军一段意味深长的话。“近几年,国家鼓励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我希望把这20年的研究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实现形状记忆聚合物材料产业化,给市场和企业提供一种智能材料,协助企业创新产品开发,促进各行各业智能产品设计与创新,方便百姓生活,促进社会发展。”从这段话来看,陈少军的主动精神内在三个因素是值得注意的:一是“国家鼓励高校教师创新创业”,邓小平曾经说过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就是最大的民主;二是同个人“希望”有关,这可能是心的力量,创业精神隐含境由心生、境由心造、心想事成,说得明确一点,就是将带有私有财产意义上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公共资源,也就是陈少军说的“生产力”和“智能材料”;三是同贡献精神有联系,用陈少军的话来说,这就是“方便百姓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特别是“方便”二字,回味无穷。

同领略康勋记忆材料公司创业者陈少军的话一样,李军涛挖掘出了田十科技有限公司创业者徐嘉鹏解释创业的深层动因:“于国,目前胶黏行业的核心关键产品,主要以日本和德国生产的为主,我国没有实现自主生产。希望能够用自己所学,让中国制造新材料领域的创新产品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实现产业发展的自主自由。于家,传承父母创业的基因,做出一家让他们骄傲自豪的公司,回报他们的悉心培养。于己,创造一个新材料行业中响当当的中国品牌,回报社会,成就自己,实现自我价值。”李军涛将徐嘉鹏的话概括为创业三大内驱力。这个概括是有道理的。国家在徐嘉鹏的心中是一种视野,一种标杆之间的“有”与“无”相互对比的知识空间。在这个意义上,填补空白就是创业。家庭不一定是社会的细胞,而家庭必定是最小的共同体。创业是人类共情共生并迭代交替。创业是家的延续,“成家”才能“立业”。创业是一种意义的生成,既是自我成长的超越,也是自我发展的刻度。创业是一种精神花园的自我游观。

如果说李军涛看到了陈少军创业精神所具有的鲜明时代背景,那么李军涛呈现出了徐嘉鹏创业精神所带有的浓厚传统色彩。这是李军涛描述的企业家精神的两个活标本。企业家就是超越知识界的人。企业家精神就是将个人私有财产意义上的知识转化成一种众人分享的公共资源。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结论。

其次,李军涛提出了“为何选择光明创业”,这是第二个大论题。

2019年12月18日,李军涛报道深圳壹秘科技有限公司,曾向公司联合创始人CMO吕周谨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壹秘科技仅仅成立3年多就能够取得如此突出的成绩?该公司为什么搬入光明区?该公司技术在国内外处于什么水平?”这真是一个“问题溪流”,它引出了三个小问题。在这个“问题溪流”中,第二个小问题极为重要。壹秘科技成立于2016年8月,2018年9月搬入光明区,时间间隔有两年之长。在这两年中,壹秘科技有限公司的创业者们必定是风雨兼程,这也绝对是他们的峥嵘岁月。“该公司为什么搬入光明区”这真是一个来自灵魂深处的拷问。2020年8月24日,李军涛在报道纽迪瑞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创业者时提出了“为何选择光明”,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大问题。后来李军涛在报道云享物联科技有限公司、知品生活有限公司、百达联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业者时都提出了相同的问题。随后,李军涛在报道开宝天禧科技有限公司、宁智院汽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清研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现清研锂业科技有限公司)、中科智美科技有限公司、澜垣半导体有限公司、途灵旅游科技有限公司、物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雷神安全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创业者时,都提出过相似的问题。2021年3月17日,李军涛在报道槃实科技有限公司时提出了一个反思性的问题——“为什么没有选择回江苏老家创业”,这个问题的反思性在于“故乡”与“创业”之间的“情理”和“法理”的内在联系。2021年4月7日,李军涛在报道深圳知品生活有限公司创业者时,将这个问题转回到一个直白的问题——“为什么选择落户光明区”,很自然地触摸到了一个来自深圳创业者内心中“家乡”与“创业”的联系的问题。知品生活创始人陈英立祖籍广东省罗定市,从小随父母迁到深圳,算是土生土长的深圳人。从宝安中学毕业后,考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现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大专毕业后,先后求学于英国伍尔弗汉普顿大学和伯明翰城市大学。学成之后,陈英立决定回国创立自己的公司,生产自己的文化产品。面对李军涛的直白之问,陈英立的回答显得极为轻松自然。“2013年年底回国创业的时候,文化创意类公司一般都会首选在深圳市中心发展,我也不例外。”这个说法好像显得有些随大流,这可能诱发我们产生误解。这真不是随大流,这是真性情,这是情理之中。基于真性情,陈英立承认选择落户光明区绝对是一个意外。“当时,我来光明找朋友聊天,了解光明的发展,随便看看光明区的房子。结果误打误撞,在光明招商智慧城看到一块光明区留学人员创业园的牌子,就进去了解创业方面的情况。”“归国,创业,说的不就是我吗?”通过认真了解,陈英立发现自己完全符合入园条件。2014年3月,知品生活最终落户光明区留学人员创业园。读到李军涛触摸到陈英立内心“家乡”与“创业”内在联系的心灵感知,“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这句话很自然地流露到我的笔尖之上。中国元典《中庸》就进入我的脑海,嘴中默默地念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知品生活有限公司创业者陈英立真有天真之美。这正是企业家之美。

2019年12月18日,李军涛在报道壹秘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吕周谨时提出了一个十分冷静的问题——“该公司为什么搬入光明区”,“冷静”体现在“搬入”二字之中,创业有点像搬砖头一样。吕周谨对这个较为冷静的问题作了自己独有的回答。“光明区区位优势明显,处于广深港创新走廊上,交通便利;同时,光明区未来要打造国际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公司的发展和光明区的定位很契合。为了谋取公司的长远发展,促使公司研产销一体化,经过慎重考虑,壹秘科技于2018年9月搬入光明区。”李军涛的“搬入”带有的“冷静”并不完全等于吕周谨的“搬入”的“慎重考虑”。话又说回来,正是这个不等式,李军涛触碰到了企业家的理性选择,给了李军涛触电般的感觉,电醒李军涛的思维世界,最终走进了企业家的决策领域。这就道出了“该公司为什么搬入光明区”远比“为什么创业”更有决策意义的根本理由,即前者比后者更具有行动意义。这是企业家精神的炼狱,这种炼狱是一种隐含的“契合”,李军涛在报道壹秘科技创业者吕周谨时有智慧地选用了“契合”二字——“公司的发展和光明区定位很契合”。

2020年1月,李军涛越来越明确地探讨企业家的理性体现在机会的认识之上。他在报道深圳百达联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业者邓扬时提出一个相当理性的问题——“为什么选择入驻光明区留学人员创业园”。李军涛捕捉到了邓扬回答中有一种罕见的机会意识。邓扬表示当时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第一,光明区的政策好;第二,光明区的位置好;第三,符合企业长远发展规划。在谈到第三个因素时,军涛的报道让人能感受到邓扬是一个时间感极强的人,能感受到他身上的自由意志。“2018年开始回国调查行业发展,2019年注册成立公司,2020年秋正式回国。之所以在国外这么多年,主要原因之一是医药行业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沉淀。当积累完成后,从商业的角度又需要看准时机,找到快速成长的机会。”李军涛捕捉到了企业家邓扬的机会选择,这是一种智慧。但李军涛的智慧不是眼睛死死盯住机会选择,而在于从邓扬心灵深处挖掘出企业家理性选择的商业精神世界。这个世界就是邓扬所谓的“商业的角度”。这就触及一个更深层次的大问题——“什么是商业”。商业的英文是“BUSINESS”。用我曾在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建院二十周年发表的主题演讲《陌生人的逻辑》中的话来说,“BUSINESS”就是“忙得有意义”。

2021年3月17日,李军涛在报道槃实科技有限公司创业者崔庆文时提出了一个针对个人生命意识的现实大问题——“为什么没有选择回江苏老家创业”。崔庆文,江苏南通人,先是在江苏省南京市的东南大学学习机械工程,后到意大利学习转子动力学和磁悬浮轴承技术,还到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学习机器人学、智能系统及控制。博士毕业后,崔庆文成为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研究员,心无旁骛,专注于磁悬浮领域研究。2019年5月,崔庆文已在意大利做了三年研究员,毅然决定辞职,回国创业。当李军涛同崔庆文相遇时,两人之间展开了真诚地交流。用李军涛的话来说,崔庆文“坦言”地回答了他所提出的问题。“崔庆文坦言,通过对比发现,深圳对初创公司的扶持力度在国内是最大的。之前,他也去过南京、苏州、上海考察,对比之后发现深圳创业氛围更浓。”从这个“坦言”中,我们可以发现李军涛意识到“企业家个人、制度与市场”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崔庆文的“坦言”中总是充盈着“回忆”。“2018年,我第一次来深圳。当天晚上10点,我坐地铁发现地铁里都是人,而且基本都是年轻人。我瞬间觉得深圳真是一块创业的热土。”崔庆文在深圳乘坐的地铁上捕捉到了一个惊人的“大发现”,让崔庆文最终决心在深圳创业。这是一个多么动人的决断啊!2019年底,崔庆文在深圳成立槃实科技公司,专注于磁悬浮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这可能就是“工作就是看得见的爱”的人间喜剧。因为工作是制度的原点。

深圳光明区吸引了众多的创业者,成为深圳最亮丽的风景线。深圳光明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存在“人同心,心同理”这种同理心,让人产生“顿悟”,流变成比喻,“对于创业而言,深圳是国内最像美国的城市”。透过这个比喻,李军涛聆听到全球化时代的企业家口中语言流动。深圳光明区留学人员创业园是一片土地圣化为“知识的天堂”,让人目击“从0到1”的裂变,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选择深圳更重要的原因是深圳是高新科技、高端制造业培育的沃土,光明区更是一块民营企业家创业、创富的福地。”深圳光明区留学人员创业园会昭示出中国通向知识社会的方向,而光明区政府就是通向这个方向的曲径中的侦察兵。光明区政府的行政效率往往令回国创业的留学人员心生敬佩,不由自主地签订心理契约,盖上一枚难以消逝的印章。细视这一枚又一枚的印章,李军涛亲身感受企业家的情感流动。企业家的常理心和情感流动最终决定了企业家们离不开光明区留学人员创业园。“我们最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深圳,选择了光明区。”传送这句无声的语言,李军涛抚摸到了企业家心犀流动,发现了光明区留学人员创业园深圳文化的缩影。创新是深圳的“根”和“魂”。语言流动、情感流动、心犀流动总会聚焦在一起,形成无穷的力量。企业家是宇宙中的人。企业家精神是大山深处的悬泉,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企业家是人间离不开的矿泉水。说到底,企业家精神永远是人间的同理心。这种同理心是什么呢?用2015年9月2日李军涛采访过的绚图新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林海晖的话来说就是“之所以选择落户深圳,是因为深圳作为科创之城,最核心的精神是勇敢。深圳的科学家勇敢,企业家勇敢,政府也很勇敢。我选择了深圳,就是要和勇敢走在一起”。

从这两个大论题中,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家选择创业是跨越知识边界,成片创业是网络世界,远离故乡是实验社区。企业家是人在宇宙中,是凡人微光,是星火成炬。

除了这两个根本的重要大论题之外,李军涛还探讨了“知其所以然”的相关次要论题。这些论题多种多样,比如,2020年11月19日,李军涛在报道云享物联科技有限公司创业者时理性地提出了“如何谋划公司未来”;2021年6月23日,李军涛在报道中科智美科技有限公司创业者时明确地提出“公司能解决行业中的哪些痛点”;2021年8月5日,李军涛在报道应舍美居(深圳)科技有限公司创业者时提出“为什么应舍产品能够满足需求并受到客户青睐”“如何评价自己的创业历程”;2021年9月10日,李军涛在报道薪创生命科技有限公司时提出“如何评价自己的创业之路”“展望未来,公司有哪些发展规划”;2021年9月24日,李军涛在报道百达联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业者时提出“如何评价自己的公司”;2022年8月8日,李军涛在报道翱诺科技有限公司创业者时明确地提出“公司的经营理念和使命分别是什么”;2022年9月26日,李军涛在报道麒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业者时,明确地提出“公司所能解决的行业痛点有哪些?公司为客户及消费者创造了什么价值”“公司有什么发展规划”;2022年12月28日,李军涛在报道深圳清研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创业者时,明确地提出“公司具有什么核心竞争力和唯一性?公司为客户及消费者创造了什么价值”。这些“知其所以然”的议题将李军涛的分析世界引向更为细观的地方,在这里就不展开来论述了。

不论述并不妨碍我提醒大家注意,李军涛有第二重身份——求知者。

知识

如果说“知其所以然”的“重点”在寻找“理由”,那么“知其然”的“要点”就在于发现“知识”。从“知其所以然”到“知其然”是求知过程的升华,它鲜明地体现为李军涛的“记者手记”。

我在阅读“记者手记”的过程中发现一个极为有趣的现象,李军涛在2021年10月前主要探讨“何谓企业家”,在2021年10月后重点思考“何谓创业”。由此可见李军涛“知其然”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转化的过程。这种创造性的深度可从2019年10月30日所做的记者报道工作中看得明明白白。李军涛在总结上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创业者陈小茹的创业人生时,从现代性的高度提出了三个问题——“我能够做什么?组织能够做什么?社会能够做什么?”这三个问题是由内向外的现代性之问。实际上,这三个问题就是社会生态学的基本问题。这就是存在的全部意义。2022年10月10日,李军涛在报道深圳泰特微电子有限公司时指出了这一点,“记者观察发现,如果从寻找存在意义的角度来说,对于个人而言,就是寻找陌生的自己;对于公司(或者创业)而言,就是寻找陌生的顾客;对于国家而言,就是寻找陌生的公民。”正是这三个问题,我们可以发现李军涛的知识演化大路径。

“我能做什么”这个问题就是企业的自我问题。换个问题的提法,这个问题就是“何谓企业家”。这是李军涛知识演化的轨迹。

2015年9月7日,李军涛在报道普若赛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手记中,没有明确地探讨“何谓企业家”,但却在手记中以标题的形式,重重地落下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一笔开启了李军涛探寻“何谓企业家”之问的求知征程。

2019年11月27日,李军涛在总结深圳市炬诠科技有限公司创业者施光典的创业感悟时,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企业家的本质就是“开放的自我”。根据10年来对深圳产业和深圳企业家的观察和反思,李军涛逐渐形成一个鲜明的认知,“比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有人创办企业,企业组织要发展;其实,比组织发展更重要的是产业要升级;其实,比产业升级更重要的是国民要有企业家精神;其实,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的是国人要成为一个开放的自我。”在这个深刻的认知基础上,李军涛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有成就的企业家的精神状态一般不是封闭的自我,而是开放的自我。”在这个发现之上,李军涛看到了中国的未来,“未来,中国人成为开放的自我,就会具有企业家精神;有了企业家精神就会推动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就会推动企业组织发展;企业组织发展后,就业问题就迎刃而解。”李军涛在看到了这个美好的未来后,以赤子之心寄托自己对中国个体生命美好的希望。“希望,今后我们的社会成为更加开放的社会,人人都成为更加开放的自我。”

2019年12月4日,李军涛在总结特拉利线簧端子技术有限公司创业者余剑峰的创业感悟时,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何谓企业家”。李军涛采用语义学的分析方法,讲出了“企业家”的名词遣意。“entrepreneur”(企业家)一词源于法文“entreprendre”,意思是“敢于承担一切风险和责任而开创并领导一项事业的人”,带有冒险家的意思。1800年前后,法国经济学家、作家萨伊(J.B.Say)将“企业家”一词推广使用。萨伊认为,“企业家就是将资源从生产力和产出较低的领域转移到生产力和产出较高的领域。”在这个问题之后,李军涛还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即“如何评价自己的创业历程”。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李军涛仅写了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如此看来,这个问题不仅是对第一个问题的注释而已。

2021年对于李军涛来说,是一个探寻“何谓企业家”之问的知识转型之年。在这一年,李军涛从否定思维的路径,发挥出独有的疑问理性精神,发现了解决“何谓企业家”的新方式。2021年6月30日,李军涛从澜垣半导体有限公司创始人袁瑜萍和白罡的创业人生中醒悟到“何谓企业家”的新真义。建材连锁超市家得宝创始人伯尼·马科斯的人生亲证“企业家通常不是‘好员工’”。由于这种醒悟外加张维迎的学理演绎,李军涛在采访袁瑜萍和白罡的过程中,最终发现“企业家的活标本”。从创始人袁瑜萍和白罡的人生履历中,李军涛发现他们都不是“好员工”。“好员工”往往是习性好,但禀性不一定好的人。习性往往体现的是一个人喜欢什么,从而养成一种服从习惯。同习性相反,禀性常常表现为一个人不喜欢什么,从而生成一种敢于说“不”的勇气。正是有了这种勇气,企业家彻底实现从职业人士向事业人士的转变,成为一名专业主义者,也就是说一个有“志业”的人。2021年9月24日,李军涛在同百达联康生物科技创业者邓扬的交流中,发现了“何谓企业家”的基本常识。“说白了,从创业者、新经理人到职场新人,每个人都是自己事业的‘创始人’。”这个常识来自于百达联康的创业核心团队。“采访中,记者发现百达联康6位核心团队成员都拥有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博士学位或博士后背景,他们也都是自己事业的‘创始人’。”“每个人都是自己事业的创始人。”这可是李军涛探寻“何谓企业家”求知之路上又一重重的一笔。这也是李军涛探寻“何谓企业家”求知之路上的暂时收笔。

从“成为更好的自己”开笔到“每个人都是自己事业的‘创始人’”暂时收笔,我们可以从李军涛的发现中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企业家的逻辑是普通人的逻辑。企业家就是自用其才的人。天生我才必有用,这个结论对于当代中国的留学青年极为重要。

面对不同学科的青年学者,“何谓企业家”的问题往往是一个更具体的问题。这是一个具体的形而上学的问题。用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哲学家杨国荣的话来说,是“成己”与“成物”的问题。换个说法,这个具体的问题就是科学家和企业家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科学家“变身”为企业家的过程中会面临哪些挑战?这些问题在李军涛的每篇报道中都有提到,只不过太零星了,没有明确的论述。2020年10月28日,李军涛采访深圳赛兰仕科创有限公司创始人黄双武时,黄双武的身份转变引起了李军涛的好奇。“在国内,科技创新人才有很多。但是,记者采访发现,从科技创新人才‘超越自我’变身科技创业人才的并不多。采访中,记者与赛兰仕公司创始人黄双武交流发现,他就是一位科技创新人才‘超越自我’变身科技创业人才。”李军涛的好奇心引出一个重大的问题,这就是“科技创新人才”成为“科技创业人才”的大问题,李军涛并没有深入地探究如何成为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但提出了一条基本的历史经验:“从历史经验来看,最好的成果转化都是由发明人亲自转化的。”2021年7月14日,李军涛在谈到深圳尚瑞得科技有限公司时,发现了公司创始人尚鹏是从“优秀科学家”转型成为“企业家”的典范。2021年8月12日,李军涛在说到深圳市物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汤晓华时,发现了汤晓华是从“教育者”转型成为“创业者”的典范。李军涛通过这些典范人物将我们带到了大海边,我们双脚行走在海滩上,感受到了沙粒的美好,看到了知识大海的美妙,感受到企业家同科学家之间的精神镜像,寻找到了“何谓企业家精神”的知识地图。这张地图打开了真正研究企业家视域的分析,并给“何谓企业家”这个问题注入了时代特征,让这个问题成为一个时代问题。

在探寻“何谓企业家”的同时,李军涛还探寻了“何谓创业”。从“何谓企业家”之问转向“何谓创业”之问,这是“知其然过程”的问题重构,也是求知过程的升华。在这两个问题之间,李军涛在第二个问题上花的心血远比第一个问题要多,探寻“何谓创业”相关的主题在手记中多达27篇,占整个手记的一半以上。在这27篇文章中,有11篇直接探讨“何谓创业”?从这11篇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军涛知识演化中的细分路径。

同“我能做什么”这个问题极为相关,李军涛找到了“何谓创业”的第一大路径。

2016年7月14日,李军涛报道了同深圳粤网节能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创业者张明东的交流过程。李军涛向张明东提出“如何看待创业”,张明东的回答浓缩为一句话,“创业就是‘痛并快乐着’”。这个说法可能不是理性的回答,但的确是一个中年创业的人的切身感悟。李军涛将这种感悟直接用来作为手记的标题,这表明对“何谓创业”这个问题的探究是离不开感性的,但还得给理性留下空白,以表“何谓创业”问题的极端重要。在这个空白处,我们依稀看到了李军涛通向探讨“何谓创业”第一条大路径的第一条小曲径。李军涛长期徘徊在这条曲径之上。2023年3月1日,李军涛在同深圳闪量科技有限公司创业者岳敏讨论“何谓创业”时发现,“对于岳敏而言,创业是人生中不一样的经历,更是一种乐趣”。这是李军涛从企业家创业经验中提炼证据的最新进展。“创业是一种乐趣。”这是认识自己之困的新境界,实际上,这是实验主义态度,这是一种更为彻底的怀疑理性精神。这是李军涛历经7年之后,最终回到第一条曲径的真实写照。

2020年7月29日,李军涛跳出人生的“成功陷阱”,在同深圳市瑞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刘宗彬的交谈中,第一次提出“何谓创业”的独到观点,即“创业就是平凡人做不平凡事”。这是李军涛发现的通往“何谓创业”第一条大路径的第二条小曲径。

在李军涛看来,“所有成功都是副产品。人年轻时,一定要学会‘笨’到家。只有‘笨’到家的人,才会扎得深,才能跳得高。”从此,“创业就是平凡人做不平凡事”就是李军涛“何谓创业”的基本观点,也可以说是李军涛“何谓创业”的基本前提。这个前提的内在假设在15天后从一个企业家身上找到第一个可信的证据。2020年8月13日,李军涛在同深圳阿尔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周莹交流创业经验及感受中得到验证。李军涛直接向周莹提出一个问题:“创业三年,有什么感受?”周莹理性地回答道:“创业就是要不断颠覆自己的认识。”周莹进一步解释说:“回国创业后自己的认知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之前,自己是生活在国外看中国的发展;如今,自己是生活在中国看中国的发展,认知完全被颠覆了。”这不就是李军涛“‘笨’到家”的铁证吗?这不就是敬畏无知的真义吗?“无知”是怀疑理性精神的原点。在这个意义上,“创业就是要不断颠覆自己的认识”。2021年7月14日,李军涛在采访深圳尚瑞得科技有限公司创业者尚鹏的过程中,找到“创业就是平凡人做不平凡事”的又一新证据,即“创业是一场‘自我修行’”。李军涛发现尚鹏是一个初创企业的董事长,也是一个有信仰的企业家。头顶众多光环,功成名就。本来可以过相对悠闲的生活,但超越自己,不断修炼自己。尚鹏创业人生值得佩服。李军涛发现尚鹏创业经验证据意义的同时,反思了自己多年的工作,并认为尚鹏创业经验证据带有普遍性意义。“在对产业和企业家的追踪报道过程中,记者发现,创业是一场‘自我修行’。借用禅宗的话,说白了,创业就是‘历事练心’的过程。”

2021年6月23日,李军涛报道了中科智美科技有限公司,同公司创始人苏全新深入交流,向苏全新提了一个直面自己的问题:“2017年创业至今,有什么感受?”苏全新做了自我剖析,提出“创业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苏全新进一步解释了这个命题:“说白了,创业是创业者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而且创业无所谓成功或失败的说法,除非创业者自己没信心、自己不想干、自己放弃。”李军涛接受了这个命题,但对这个命题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演绎,注入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在对深圳产业和深圳企业家的追踪报道过程中,记者发现,对于真正的创业者而言,创业只不过是把企业干大干小的事情、上市不上市的事情、股东有无挣钱的事情、企业被收购不被收购的事情……换句话说,创业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就是创始人自己想做一件事而已。”李军涛将苏全新的自我价值实现论演化为生活方式论。这不得不说是李军涛的知识演化吧!实际上,这是李军涛发现的通往“何谓创业”第一条大路径的第三条小曲径。

2022年9月26日,李军涛与深圳市麒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80后”创业者王俊卿共同探讨“何谓创业”,将王俊卿的“创业就是把我们自己的科研成果商业化”转换为自己的“创业即管理”。李军涛进一步解释了自己提出的新命题:“换句话说,就是要把管理嵌入到创业之中。可以说,只有把管理嵌入到创业之中,创业才能最终成功。”这是李军涛发现通往“何谓创业”第一条大路径的第四条小曲径。

2021年7月7日,李军涛关于深圳升华三维科技有限公司的报道终于见刊了。这是一篇探讨“何谓创业”的好新闻作品。这是李军涛通向“何谓创业”第一条大路径的第五条小曲径。

在这篇新闻作品中,李军涛将创业同死亡这个终极问题联系在一起,对创业做了后设问题或元问题探讨。“说白了,死亡是人们面临的终极问题之一。”李军涛在采访中发现升华三维科技有限公司创业者刘业和吴敏“虽然很年轻,但是是少有对‘死亡’、对创业失败有清醒认识的创业团队”。在这个发现的基础上,李军涛向刘业和吴敏提出一个直接相关的问题,即“创业至今,有什么感受”。刘业豪放地回答说:“创业是不惧生死,勇往直前。”刘业对自己提出的命题还做了详细的解释:“创业是九死一生的事情,创业第一天,团队就想清楚失败以后怎么办、如何应对。想清楚创业失败后的事情,反而明白如何从失败中存活下来,最终可能真正成为创业成功的团队。”李军涛显然是接受了刘业的命题,将它定格为手记的标题,给人醒目之感。这引起了李军涛更深层次的反思。“在对深圳产业和深圳企业家的追踪报道过程中,记者发现,死亡是每个人时时刻刻都要面临的问题,组织也是一样。许多优秀的创业者并不认可‘创业成功’‘创业不成功’的提法。”在这里有四点值得注意:第一,李军涛发展了15天前形成的创业生活方式论;第二,他坚持了自己第一次提出的超越成功论;第三,他提出了死亡终极问题说;第四,他打开了探讨的第二条大路径。

除了这五条小曲径外,还有一条不得不说的小曲径。这条小曲径远比其他五条小曲径重要得多。这条小曲径可从2022年12月28日李军涛关于深圳清研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的报道中看到全貌。“记者发现,创业公司的发展历程,有高光时刻,也有至暗时刻。有远见的创业者,会在创业之前充分评估风险水平和自己的承受能力。在自己的承受能力范围内进行试错,并且在自己可以承担的结果范围内随时结束试错。其实,每个人都是普通人。针对创业而言,创业者是可以犯错,但是不能犯致命的错。而且,创业唯一的失败就是无所作为,其余的都叫为创造价值试错。创业不是逆天改命,创业是水到渠成。”这是一篇李军涛关于通向“何谓创业”的自我思想的总批判,也是李军涛未来开展“何谓创业”研究的宣言书。在总批判和宣言书之间,李军涛写下了一个否定性的命题,“创业不是‘赌博’”。这个否定性的命题会引爆李军涛“何谓创业”的知识世界,我们应该耐心等待李军涛的重大知识发现。

同“组织能够做什么”这个问题相关,李军涛形成了探讨“何谓创业”的第二条大路径。

2015年9月2日,李军涛提出了一个令绚图新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林海晖难以回避又不得不回答的问题,这就是“什么是真正的创业”。林海晖认为:“真正的创业就是在陌生的地方,用陌生人(主要是投资人及投资机构)的钱,做成陌生(没有干过)的事。”李军涛并没有完全接受林海晖的回答,而是紧紧抓住林海晖回答中的勇气要素,赞同林海晖的内心向往。“勇气制胜。林海晖不愿意做一颗小小的螺丝钉,鼓起勇气,选择陌生的地方,用陌生人的钱,创立自己的企业。”李军涛一方面赞同林海晖的观点,另一方面给自己留下了巨大的探索空间。这就是李军涛强烈的怀疑理性精神。这是李军涛描绘出一幅探讨何谓创业第二大条路径的工笔画。

细看这幅工笔画,经过近7年的思考,李军涛开始描绘出心中的写意画。2022年8月10日,深圳翱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杨佳锷在采访过程给李军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采访中,杨佳锷强调,创业就是以普通人的逻辑,在不断试错中选择自己公司的明确定位。”杨佳锷在观念上同李军涛认知上有相同之处,这给李军涛做深入交流打了牢固的基础。李军涛接着追问了三个远比“何谓创业”更深层次的问题,这三个问题是:为什么要创业?自己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公司的价值到底是什么?杨佳锷的回答思路概括为八个字,“因为不同,所以不凡”。在这八个字的基础上,李军涛最终提出“创业就是创造差异”的大命题。这就是李军涛最终画出的一幅最抽象的写意画。两个月后,李军涛在这幅抽象的写意画上点缀了浓浓一笔。2022年10月10日,李军涛在深圳泰特微电子有限公司的“手记”中以标题的形式提出“创业就是寻找陌生的顾客”。这句话有画龙点睛之妙,实属于浓浓地画了一笔,充满无穷的想象。

李军涛探寻“何谓创业”,还有第三条路径。这条路径同“社会能够做什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条路径有两条小曲径。

第一条小曲径。2021年7月28日,李军涛采访深圳魔音智芯科技有限公司创业团队,团队对知识的态度引起了他的高度重视。“采访中,记者发现,付琛、唐朝昭、侯昌厚三人都是有知识的人。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大数据引来了很多犹如宗教性质般的狂热信仰。但是,付琛、唐朝昭、侯昌厚三人更加看重细分领域,挖掘小数据满足用户需求,把知识转化为价值。”在这次采访中,李军涛提出了一个关于“何谓创业”的命题,即“创业就是将知识转化为价值”。2021年10月8日,李军涛在谈到同深圳市爱康优视科技有限公司创业团队交流中注意到“何谓创业”的社会释义,将“创业就是将知识转化为价值”演绎为“创业就是将心中的私有财产转化为公共资源”。

第二条小曲径。2021年8月12日,李军涛同深圳市物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汤晓华进行了一场深度的思想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李军涛发现汤晓华是一个有情怀、有梦想的创业者,从“教育者”转型成为“创业者”,他将“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作为自己和公司的使命。在这个发现后,李军涛追问了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创业?自己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公司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在同汤晓华思想交汇中,李军涛提出了“创业是为了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李军涛“何谓创业”求知路径建立在中外学术界的理论探索之上。2022年9月29日,李军涛在总结三英精控科技有限公司创业者须颖时提出:什么是创业?基于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伊斯雷尔·柯兹纳的理论,创业就是企业家发现“没被人发现的机会”,然后“投入资源,采取行动,实现套利”的过程。无独有偶。李军涛在采访须颖的过程中发现创业的本质是让客户愿意花钱买公司的产品。创业和科研不一样,做科研可以不考虑产业化,但是创业必须让科研成果产业化。客户愿意出钱购买公司的产品才是对创业公司最大的认可,是创业公司发展的王道。

随着“实然问题”演化的问题建构变化,李军涛将“知其然”的过程通向中外创业理论的研究中。在国外创业理论中,李军涛触及到了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理论、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当代哲学家莫里斯的开放自我理论、美籍印度裔管理学学者拉姆·查兰的求胜于未知理论、全球战略咨询领军人物雷小山的山寨中国终结理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之父戴维·尤里奇的赢在组织理论、哈佛大学教授阿曼德·尼科利的终极之问理论、美国知名商业演说家斯科特·麦克凯恩的商业娱乐理论与创造差异理论、珍妮弗·加维·贝格的领导者意识进化理论、全球著名职业转型指导专家迈克尔·沃特金斯的创始人理论、著名管理学家斯蒂芬·科维的变革始于个人理论、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诺姆·沃瑟曼的创业者的窘境理论、巴布森学院创业实践教授丹尼尔·伊森伯格的逆势创业理论、哈佛大学商学院驻校企业家埃里克·莱斯的精益创业理论、美国硅谷创业教父史蒂文·霍夫曼的初心理论、哈佛商学院的托马斯·J·德朗教授的拉什莫尔山之问理论、南森·贾麦尔的相互成就理论……这些理论往往是理论家经典著作的书名直叙,但它们确是条理化的假设。在这些理论中,最值得回味的是李军涛对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理论的研究。

2019年9月25日,李军涛在手记中以“企业家精神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题,对深圳免喷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和创业者们进行研究和分析。在分析中,李军涛并没有提及彼得·德鲁克,这说明李军涛的理论基础建立有一个渐变的过程。2019年10月30日,李军涛在反思上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创业过程中最先注意到现代管理学创始人彼得·德鲁克的管理理论,在手记中提到了彼得·德鲁克比较体系化的著作《管理:使命、责任、实务》,明确提出现代性之问:我能够做什么?组织能够做什么?社会能够做什么?这三个问题是由内向外的现代性之问。值得一提的是,这篇采访报道开启了随后四个月内李军涛同彼得·德鲁克管理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第一个高峰期。2019年11月6日,李军涛深度思考深圳康勋记忆材料有限公司的创新和创业者们,提到了彼得·德鲁克传世经典之作《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找到了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学科专业基础。这让李军涛意识到“企业家精神其实是一种行动,而不是人格特征。它的基础在于观念和实践,而非直觉”。2019年12月11日,李军涛在研究中澳科创(深圳)新材料有限公司,谈到了彼得·德鲁克的著作《管理的实践》,这本书有“管理的圣经”之美誉。德鲁克在这本著作中对管理做了多重界定:“管理是观念而非技术,是自由而非控制;管理是责任而非权力,是贡献而非升迁;管理是绩效而非潜能,是实务而非理论。”这些界定用李军涛的话来说,“这意味着,从事管理工作的创业者一定是一个实践者,一定要用行动体现责任”。2019年12月18日,李军涛研究壹秘科技有限公司的创业历程,持续将思想的注意力放在彼得·德鲁克的管理理论之上,论述了彼得·德鲁克的《后资本主义社会》,领会到“创新不是‘天才的灵感’,而是一种艰苦的工作”,将德鲁克的管理理论学习推向高峰。在这个高峰之后,李军涛学习德鲁克理论转入一个沉思期,时间长达一年半之久。李军涛这种沉思很可能是一种知识的沉淀,为李军涛迎来了第二个反思彼得·德鲁克的管理理论的高峰期。2021年7月21日,在审视途灵旅游科技有限公司的创新和创业者的过程中,李军涛细读了彼得·德鲁克的《管理新现实》,认识到世界已经进入知识型社会。“说白了,如今我们已经进入知识型社会,知识是第一资源。”一周后,时间到了2021年7月28日,李军涛仔细研究魔音智芯科技有限公司的创新和创业者,再次精读《管理新现实》,为创业找到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实现了观念认知上的超越,明确提出“创业就是将知识转化为价值”。2021年8月12日,李军涛分析了深圳市物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注意到美国思想家弗朗西斯·赫塞尔本和马歇尔·戈德史密斯等编著的《工作是看得见的爱:28位领导力大师答德鲁克之问》,将自己的观察同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结合起来,这是李军涛理论基础知识的重要延伸,将学习彼得·德鲁克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理论推向第二个高峰。从前后两个学习、研究和反思彼得·德鲁克管理理论的高峰期,李军涛先后研读彼得·德鲁克的经典著作,这些经典著作的研读给李军涛的知识演化注入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活力,让李军涛的学术研究增添了“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诠释学色彩。

在研究国外理论的同时,李军涛也将自己的注意力倾注在国内企业理论的研究之上。比如经济学家张维迎的企业家精神理论、海尔总裁张瑞敏的做好简单事平凡事理论、曹德旺的心若菩提理论和小米公司创始人雷军的非赌博理论。从这些理论看来,李军涛的国内理论分析显得有些单薄,这的确是一个事实。但我们也注意到李军涛心中的理论范畴是极其丰富的,这反映在他将理论的界定延伸到了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房地产界的名言、汪峰的歌曲《光明》、歌曲《用力活着》和李军涛作为记者的观察之中。这种延伸方式极大地扩大了理论的原生场域和理论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这种延伸理论的研究方法实际上是李军涛研究国内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一道美丽风景线。2022年10月10日,李军涛用歌曲《用力活着》很好地诠释了泰特微电子有限公司吴亚杰的创业智慧,“‘成长的路上有几程曲折,我以汗水浇灌梦想花朵;任凭谁冷眼嘲我或轻我,都会风轻云淡一笑而过;在我的心里有另一个我,陪我共同面对孤单寂寞……’歌曲《用力活着》唱出了创业者的心声。吴亚杰就是一位‘用力活着’并且不断寻找陌生自我的创业者。记者观察发现,如果从寻找存在意义的角度来说,对于个人而言,就是寻找陌生的自己;对于公司(或者创业)而言,就是寻找陌生的顾客;对于国家而言,就是寻找陌生的公民。”

出于对国内外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理论现有研究的理解,李军涛从研究中得出观点。这些观点往往通过“记者手记”的“小标题”给人醒目之感,这算是一种问题导向吧。除了本文研究论述的重要观点外,现将李军涛关于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其他独到观点,罗列如下(这些观点涉及进一步对企业家的困境和创新的限制进行更细致更微观地研究):

创业的本质是寻找赛道。创业的核心是创造价值。创业之路是人生蜕变之路。无胆识不创业。雄心创大业,壮志写春秋。把创业作为高级“娱乐”活动。创业就是要发现、重视并抓住机会。创业必须让科研成果产业化。创新就是将创意及技术转化为产业。创业需要不断学习、尝试和创造。创业需要迈过一道道关口。创业的第一要务是“历练组织”。创业者要学会面对生命中的孤独。企业家精神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以上这些带有醒世恒言的话,让李军涛有了第三重身份——求真者。

企业家关系到深圳城市的人,而创业关系到深圳城市的事。前者会发现深圳城市的世界史意义,后者会联系深圳城市的中国史意义。两者结合起来,深圳城市具有人类史意义。这是深圳城市的永恒!在这个意义上,李军涛的这本书可与人们餐桌上的佳肴比美,但愿读到这本书的读者细细品尝;在这个意义上,李军涛的这本书可同人们嘴边的葡萄酒比美,但愿读到这本书的读者慢慢品味。

自古以来,“读”是“言”旁加“卖”字,读书是人间最古老的古董市场,也是人间永恒的古董市场。在这里,李军涛是作者,而你是读者。作者与读者之间就是文化市场的缩影。

正是这一系列的采访报道,李军涛越来越成为一个成熟的职业主义记者,开始走进作者们的行列。这本报道集昭示出了李军涛的三重身份:设问者、求知者和求真者。李军涛是一个绝不想当然的人、一个知其所以然的人、一个知其然的人。正是这一系列的采访报道,读者们越来越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思者,田在心中”。李军涛的系列报道,是李军涛心中的“言”,“言为心声”。李军涛的书,是李军涛心中的“画”,“书为心画”。

杨龙芳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