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为何不杀?步子太大容易扯蛋
- 大明:职业随机刷新,从屠夫开始
- 四书之
- 2269字
- 2024-10-22 20:43:26
“原来他就是朱屠。”
朱标喃喃道,自从蓝玉北伐归来后。
便经常会谈到,他遇到一个会算命的屠夫。
在所有人都相信,这次北伐不会失利的时候,唯独这个屠夫看出来。
此次北伐必败。
而事实也证明,他说对了。
徐达中路军惨败,李文忠东路军大败。
两个身经百战的人,都吃了第一次败仗。
朱标喃喃声虽然小,不过也依旧传入了朱元璋的耳中。
他倒是对朱屠这个名字没有太深的印象。
在得知了朱屠的身份后,朱元璋便带着朱标离开了周琦府邸。
等距离周琦府邸有些距离的时候。
才开口询问道。
“标儿,你认识这个朱屠?”
他也感觉在哪里听过这个名字,不过并没有太大的印象。
他一天要处理几百件陈奏,短时间自然是想不起朱屠这个名字在哪里出现过。
朱标缓缓开口回应道。
“父皇,您难道忘记了魏国公的那份陈奏书吗?”
魏国公?徐达?陈奏书。
经过朱标这么一说,倒是有些印象了。
徐达的陈奏书是在去年上奏的,里面大致记载的就是此次败北的主要原因和总结。
只不过时间过的有些长,刚刚一时间没想起来。
“你是说,这个朱屠就是当初说咱会败的人?”
第二次北伐。
主将虽然是徐达,可其实主要策划者,是他这个皇帝。
这也是他的习惯。
虽然不亲临战场,但几乎大明朝所有大仗,都是他亲自策划和决策。
徐达李文忠只是执行者。
可以说,这次北伐的失利,并不是徐达李文忠的责任。
而是他这个主要策划者的责任。
当然,蓝玉也有责任,不过并不主要。
在徐达的陈奏书中,总结归纳了所有战败的因素。
其中包括了蓝玉轻敌冒进。
可蓝玉的轻敌冒进,却是这些因素中,影响最小的。
与其说是轻敌冒进,倒不如说败了才是轻敌冒进。
要是赢了,那就是出奇制胜。
真正大败的原因是:水土不服,马匹劣质,不熟悉地形,辎重补给线太长等因素。
这些才是会惨败的主要因素。
这些因素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扩大问题。
等这些问题全面爆发的时候。
到时候就不是惨败那么简单。
而是全军覆灭。
自己没有考虑到这些因素,就想要尽快灭掉元庭,导致损失惨重。
因此,这件事他不是很愿意提及。
当然,还有一个主要因素。
那就是没有意识到骄兵必败,内心过于膨胀。
那个时候,唯一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人,好像就是这个朱屠。
“原来他就是朱屠。”
其实倒也不是对这个人没有印象。
而是有一个人的锋芒掩盖了朱屠的亮度。
那就是在中路军徐达落败后,将王保保斩杀的屠夫。
能够在王保保的地盘上,将王保保杀死,还能全身而退。
这个人,绝非凡类。
尤其是听说,这个屠夫不仅杀了王保保。
死在这个屠夫手中的元人,没有破万,也有小几千。
或许有夸大的成分,但能从徐达汤和嘴里说出来。
想必也不会夸大太多。
老天爷带走了一个常十万,又给自己送来一个屠十万。
只可惜。
到现在他都还不知道,这个屠夫到底是谁。
唯一的消息还是元庭皇帝的通缉令。
这个人,在杀死王保保后,就彻底消失在了他们的视线中。
至今一点消息都没有。
“走吧,咱们去看看这个朱屠挖的怎么样了。”
朱标此时欲言又止。
看着朱标脸上显而易见的怒意。
朱元璋却只是扫了一眼,便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
于是便淡淡开口道。
“对咱的做法很不理解,对吗?”
朱标微微颔首点了点头。
“我不明白。”
“他们凭什么如此压榨百姓,而父皇您却视而不见。”
“难不成,我们真的要回去拿钱买地?”
“您是皇帝,为什么不能给百姓做一回主?”
朱元璋是大明朝的皇帝,万人之上。
面对勋贵这种压榨百姓的乱象,明明可以一句话就处置的事情。
却视而不见,甚至一句责备的话都没有。
他很不理解。
从小他就熟读圣贤书,老师们也常常教导自己。
要心怀天下苍生,要做一个仁慈之君。
像汉文帝那样。
哪怕是自己父亲,也这样教导自己,要向汉文帝,唐太宗看齐。
可现在呢?
周琦手中万亩的土地,不知道是祸害了多少百姓搜刮而来。
这种祸国殃民的事情,身为一国之君,怎能视而不见。
朱元璋心中很清楚朱标的想法。
“标儿,你要明白一件事。”
“身为一国之君,你做的每一件事都要深思熟虑,考虑好这么做的后果。”
“考虑好这么做,会带来的怎么样的变化。”
“咱是可以当场杀了周琦,可其他勋贵都这么做。”
“咱也要杀光他们吗?”
“现在国家需要他们,所以咱只能纵容,容忍他们。”
“这件事牵扯的并非土地兼并的勋贵,更牵扯到腐败的官员,税收制度,造成的动荡等等,”
杀周琦很容易,杀那些兼并土地还有徇私枉法的勋贵亲戚也很容易。
可这件事并不是朱标想的那么简单。
杀人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周琦牵扯的问题,不仅仅是淮西勋贵仗势欺人的问题,更是朝廷内部腐败的问题。
若是没有官员纵容,又岂会让其如此猖狂。
这件事牵扯到整个淮西勋贵势力,同时还牵扯到整个腐败官员,还有沿用的制度。
这些都非一时能够解决的问题。
需要徐徐图之。
“标儿,你可想过这些问题?”
“天下尚未安定,你可明白?”
朱标却依旧不惑。
“可父皇,难道就让他们这么欺压百姓,而无所做为吗?”
朱元璋很清楚,年轻人都喜欢能够最快得到反馈的方法。
但这种方法并不是最好用的。
秦朝和隋朝两个追求效率的王朝,都灭的太早。
一个想要强行实施郡县制,步子卖太大,扯到蛋了。
一个想要强行实施科举制,迫切想要中央集权,削弱士族权力,也扯到蛋了。
反倒是沉稳的汉朝唐朝,却长存百年之久。
汉朝初期,分封郡县并行,并未急于一时,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
唐朝初期,以敲打士族为主,削为辅,一点一点的剥离士族们的权力。
不管成功与否,最起码没有像秦隋两朝二世而亡,这就足够了。
因此,如今的大明朝大部分制度,依旧沿用的元朝制度。
他不敢把步子迈的太大,也不敢追求效率和速度,而是求稳。
不过很显然,标儿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不过倒也不着急。
朱标今年才十八岁,年轻有冲劲才是正常的。
“标儿,这件事你就不用管了,咱自会处置。”
“咱还是先去看看朱屠干的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