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我的很多学生好奇:一个湖南小山村的男孩,怎么就“变身”成了院士?

我不能讳言,这也许在很大程度上是“运气”。

在一个著名脱口秀节目中,曾有人被问到“你为什么能够成功”,他说,那当然是运气。他还补充,绝大部分成功的人都不说自己是运气好,都喜欢说自己加倍努力,但是一个人不承认自己运气好的话,那就什么都不用谈了。

我部分地同意他的观点。我来说说我的“运气”。

1978年和1979年,我分别在高一被破格和在高二正式参加了两次高考,但都落榜了。少年不识愁滋味,没考上大学就回家种地呗!年长20岁的大哥拦住我,逼我复读,他说:“高考是唯一能让你走出乡村的机会!”1980年,我再次参加高考,原本想学法律,却阴差阳错被调剂到衡阳医学院。我成了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第一次走出湖南攸县小山村。

到了衡阳这样的大城市,我不会说普通话,也不善于交流,当时很自卑,也不清楚为什么要学医,于是,第一学年的成绩并不好。第二年,我遇到了改变我一生的老师——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王振义教授,他受邀到衡阳医学院做为期一周的学术讲座,内容是关于止血与血栓的,对我来说就像听天书,但他坦率而严谨的态度、清晰又通俗的讲解风格深深地吸引了我,我连听了7天,感觉这一辈子都值了!原来,医学还有这么多的问题没有解决——这7天的讲座,就好像在我心中点燃了一把火,关于科学家的梦想熊熊燃烧起来,前进的道路蓦然清晰了。我参加了当时病理生理学教研室组织的科研小组,暗下决心,要成为王老师的研究生。之后我的学习状态发生巨大变化,成绩也变好了,每年都在全年级排到前8名,连续四年被评为校级三好学生。其间,许多老师对我影响深远,至今都让我感激不尽。

2012年春节陈国强与长他20岁的大哥在家中

1985年本科毕业,我如愿以偿,以“委托培养”形式师从王振义教授,在他的安排下,从事β-血栓球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工作。

以后的科研道路,固然充满艰辛,但也可以说是“踏平坎坷成大道”。现在想来,我的“运气”有三个,或者说,和三个人直接相关:第一位是邓小平,当然也可以说是时代,如果国家没有恢复小平同志的职务,而小平同志没有在恢复工作之后,几乎是雷厉风行地推进恢复了高考制度,那我这个山村顽童根本没有机会通过考试改变命运。第二位是整整长我20岁的大哥,也可以说是家庭,如果他没有坚持要我去复读,我很可能一辈子就是个农民或农民工。第三位是王振义,也可以说是我的恩师,如果不是他碰巧去衡阳讲课,我就看不到他带来的那一缕炽热明亮的科学之光,也许我终其一生,就在某个乡镇医院执业,那当然也不错,但却难以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2002年5月,陈国强获得上海十大杰出青年时,与恩师王振义先生合影

不过,即便是“运气”,这也是偶然之中的必然。

我很喜欢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一句话:“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不管是邓小平、王振义,还是我的大哥,他们都做到了,我也非常期待能成为这样的人。在科研之外,我也在做医学教育管理工作,目的就在于此。

王振义老师一直是我的榜样。在担任我的导师之际,他还是上海第二医学院的校长,非常忙碌,但依然坚持每个月两三次地找我谈论科研工作的进展及方向,他的科研态度和踏实学风也激励了我。后来,我的硕士学位论文写了三个多月,王老师几乎每晚都在为我修改论文,翻来覆去,标注修改的建议和理由。我的论文都是在400字方格的稿纸上手写的,最初交给王老师的有50多页,被修改得密密麻麻,他甚至不放过每一个标点符号。王老师白天很忙,常常下班后把我带到家里和我一起吃晚饭,放下碗筷就一头扎进论文世界。那时候没有电脑,没有打印机,我的硕士论文被王老师前前后后修改了十次之多,近2万字的论文我抄了十余遍。修改论文的过程,让我见识了什么是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五年后,我又考取了王振义的博士生,取到了更多的“真经”。

我这棵树,就是这样被他不断“摇动”着。

分享我的成长经历,就是想给医学青年们打打气。我的起点不高,通过努力,一步步走到今天。我的“运气”很好,我赶上了最好的时代、最激励我的家庭、最有科学精神的恩师。

当下,时代、家庭、老师,也在从方方面面塑造着你。可以说,眼下的年轻人,赶上了重视教育、尊重科学的新时代,拥有普遍重视教育的家长,在人工智能时代遇到名师的机会,更比我那个时候多得多,这意味着,我拥有的“运气”,你们都很可能具备,我走过的道路,你们都有可能走得更稳更好。你们起点很高,也一定可以通往成功。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黑天鹅时代,医学,这一古老而又永远年轻的学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化着。它既是科学的严谨探索,又是人性温暖的传递,承载着减轻痛苦、守护生命的崇高使命。作为站在医学教育与科研前沿的一员,我非常希望也能成为你们的“运气”。

本书的前两章是我在无数个开学典礼与毕业典礼上,面对一张张充满朝气又满怀憧憬的面庞时,心中涌动的情感与思考的凝结。每一次致辞,都是一次心灵的触碰,是对过往的回望,也是对未来的期许。第三章是我对医学教育的一些思考。其中,部分是我在担任上海交大医学院院长期间的即席讲话,更多的是我在工作期间对医学教育的思考。今天的很多医学青年明天将成为医学教育领域的中流砥柱,我衷心希望,每一位翻开这本书的医学青年都能从中汲取力量,完善人格,成就智慧,将来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能以科学的光芒照亮医学之路,用人文的情怀温暖患者之心,以深入的思考助力中国医学教育事业,共同书写属于新时代医学人的辉煌篇章。

我更试图通过这些“鸡汤”,点燃每一位青年学子内心对于医学事业的热爱与追求卓越的热情,和我一同启程,以知识为舟,以热情为帆,向着未知与挑战的海洋进发,为人类的健康福祉贡献我们的智慧与力量。

希望这本书,成为每一位读者的小“运气”,也成为通向你们医学小目标的一块垫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