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渣,原名程庆福,别名程振兴,1905年生于浙江衢县乌溪江溪口村(今属衢州市)。他小时候在私塾读书,但不愿读四书五经,一心想跟小姑母学画画。上中学时,他在同学家第一次看到中国画,于是立志学画画。1924年,他偷偷从爷爷的提篮里拿了钱,考入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学习国画,一年后又考入上海新华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

1928年,他由中学同学介绍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那时,他经常在马路上和巷子里散发传单和写标语,把传单叠成小方块,放在裤袋里,有机会就塞到人家的门缝里或窗台上。他也曾被法国巡捕搜查过,但没有被查出来,于是将这些当作笑话讲给同学听。然而不久,大革命失败,以蒋介石、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政府提出“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口号。他在暑假回乡路过杭州时,因同乡出卖而被捕,在狱中经受了坐老虎凳、上电刑等酷刑。家里知道后,为了救他出来,卖了田产。而直到1932年,他才因证据不足被保释出狱。

·水灾 黑白木刻 1935年

这之后,沃渣在乡下小学教书,但时间不长就回到上海新华美术专科学校复学,其间结识了许多进步青年,还有同好——木刻青年,如陈烟桥、郑也夫、林扬波(马达)等。在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影响下,他开始学习木刻创作,并积极参加木刻社团。后来,他和林扬波等还加入了野风会。

沃渣对木刻有天然的领悟,他的第一幅木刻作品是反映四川、河南灾区人民生活的《旱年》,发表在《中国农村》。这幅作品的发表给了沃渣很大鼓励,之后他又接连刻制了几幅版画。但沃渣在创作中也遇到一些困惑,他想向鲁迅求教,又有些犹豫,当他在一个展会上看见鲁迅时,还是没有勇气上前求教,甚至不好意思请同学介绍。

1933年春,沃渣和陈烟桥等发起组织野穗木刻会和涛空画会,编辑出版《木版画》。1935年春,沃渣开始给鲁迅写信,他将《旱年》《水灾》《暴动前夕》等版画寄给鲁迅先生。没想到的是,一个星期后,接到了鲁迅热情洋溢的回信。这件事在《鲁迅日记》中也记载了。鲁迅在1935年2月6日的日记中云:“得程沃渣信并木刻四幅。”同月14日记云:“复沃渣信。”沃渣生前回忆,鲁迅对他的鼓励多于批评,让他要进一步刻画人物,不要像有些木刻,张开嘴巴举起拳头而缺乏内在的感情,那样过于简单化了。

·耕田 黑白木刻 1936年

从此,沃渣开始与鲁迅先生交往,并得到教导。鲁迅先生赠送给沃渣两本画册,一本是《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另一本是《死魂灵百图》。沃渣从画册中汲取大量精华,融入到创作中。他将这两本画册视为珍宝,因战乱去西安前寄放在一个学校里。1949年后,沃渣还寻找过,学校已经不在了,书自然也没有了下落。多少年后,提起这件事,他仍然耿耿于怀。

1935年1月,平津木刻研究会发起的“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在北平太庙开幕,展出沃渣、陈烟桥、李桦等人作品四百余幅。当日,参观者达五千人,盛况空前。1935年底,他与江丰、马达、野夫、温涛等发起成立铁马版画会,出版了五集《铁马版画》,他们一面自己筹钱,一面自己刻制、印刷、装订,一面自己发行。1936年,鲁迅去世,沃渣前去守灵抬棺。他创作了一张《鲁迅遗容》,发表在《中国呼声》上,以表达自己沉痛的哀思。

在上海期间,沃渣已经是小有名气的版画家了,但他一直保持着农村青年的质朴,愿意一直创作下去。但他对名声并不看中,因此对自己的作品也没有认真留存。

从上海新华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后,沃渣在上海纯德小学任美术、劳作教员。业余时间搞木刻创作,作品大多发表在《中国农村》。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当时正在主编英文刊物《中国呼声》,她发现了沃渣的作品,非常喜欢。于是,她让翻译朱伯深找到沃渣,请他为《中国呼声》做美术设计及插图。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沃渣为《中国呼声》倾尽了心血,他几乎包揽了封面设计、版式设计和插图。这里所说的插图,不是线描,也不是一般绘画,而是木刻作品,其难度可想而知。

·鲁迅遗容(摘自赛珍珠《从木刻看中国》) 黑白木刻 1936年

时至1937年,日寇占领了上海,查封了《中国呼声》。在《中国呼声》停刊前,史沫特莱已经前往延安。刊物由编辑处理停刊事务,他们问沃渣想不想去延安。沃渣毫不犹豫地说去。编辑为沃渣出具了去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的介绍信。沃渣把所有值钱的东西都卖了,凑的钱也只够买到郑州的火车票,但他义无反顾地登上了西去的列车。